12.14 摩托羅拉和愛迪生的失敗證明,創新也是不能亂來的

摩托羅拉和愛迪生的失敗證明,創新也是不能亂來的


摩托羅拉和愛迪生的失敗證明,創新也是不能亂來的

一汽二汽既要做汽油車,又要做電動車。既要研究顛覆性創新,因為有可能被電動車顛覆;還要研究汽油車如何節約能源、減少排放,這就面臨持續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這樣的選擇題。那麼,辦法是什麼呢?


口述丨宋志平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


“模仿創新不丟人,哪種創新方式都不落後,關鍵取決於企業處在什麼樣的階段。”


“創新要緊緊圍繞著的效益,還要和管理緊密的結合起來。沒有效益和管理的創新,歸根到底是撐不下去的。”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近期在公開演講中說道,上市公司創新不要跟風,不要湊熱鬧,無效和無目的的創新風險巨大,有效、有目的的創新,風險可以降低90%。創新不光是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都可以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很多都是零科技創新。


比如,摩托羅拉曾經將電話和幾十顆衛星鏈接,這種創新前些年也風靡過一陣子。但由於成本太高,這項創新沒有給摩托羅拉帶來積極效益,反而把它拖垮了。這意味著,創新如果無法帶來效益的話,即使是創新,對企業來講,也不能做,這是原則性問題。


大發明家愛迪生認為企業就是技術加資本,他不相信管理,也不請職業經理人,所以最後搞得一塌糊塗。這七個公司,他搞得都活不下去了,最後把他踢了出去,組合起來就是後來美國的GE公司,GE公司前身是愛迪生的燈泡公司。


以下是宋志平部分演講實錄: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三段話。


第一段話,想交流一下關於經濟創新的作用。


過去高速增長時,我們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我們的資源和礦山成本也比較低。但隨著成本和技術的提高,我們已經不能再沿用過去那種成長方式,所以改成了高質量發展。


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把中國發展分成4個階段,第一個是生產要素階段,第二個是投資導向階段,第三個是創新階段,第四個是財富階段。


我覺得中國現在進入了創新導向的階段,進入了創新型經濟模式。我覺得創新型經濟有三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它可以進行結構調整;第二個作用是它可以解決發展同資源環境之間的突出矛盾;第三是解決就業和提高收入。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1985年時寫了一本書叫《創新企業家精神》,這本書裡面也提到創新型經濟。講了一個什麼事?講了二戰後到1965年,歐洲就出現了經濟衰退,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所謂的康德拉季耶夫的“長週期理論”。50年經歷一個週期,從二戰到1965年的20年間,歐洲經歷繁榮後逐漸衰退。但是1965年到1985年的20年間,美國卻沒有出現經濟衰退,反而出現了大繁榮,就業人數從7000萬人提高到1.1億人,還增加了4000萬人的就業。


彼得·德魯克研究說,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是大週期理論不對?還是美國發生了什麼?他經過研究認為,美國是因為從管制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變,也就是美國能夠度過所謂康德拉季耶夫週期下降魔咒的原因,是因為美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創新經濟。


我想了一下,如果我們從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到2012年,其實也經歷了20年的繁榮,但是之後我們又出現了新常態——經濟下行。在這樣的一個時刻,怎麼能夠解決我們的經濟的下行壓力問題呢?同樣,我們也是引入了雙創,進行了創新型經濟。這其實就是我們的一個解決方案。所以我們來看創新型經濟、雙創這些工作,實際上就是在國家大的經濟轉型背景下來看,它更加有意義。


第二段話,必須進行有效創新。


提到創新,大家馬上想到兩件事,一是大家會認為創新是天才人物去幹的事,是馬雲、馬化騰乾的事,不是一般人物乾的事;二是自己很盲目的去創新,結果失敗的人不少。所以我總是說,創新必須進行有效的創新,其實創新可以降低風險,這就是我們企業家應該研究的。


創新有風險,但是企業家的作用是研究怎樣把風險降至最低,所以在創新的過程裡有這麼幾點:


一是做有效益的創新。沒有效益企業就不能生存,所以我們的創新要緊緊圍繞企業效益,不要把它們對立起來,因為沒有效益的創新,歸根到底是撐不下去的。


大家知道摩托羅拉做過創新,發了幾十顆衛星上天,前些年也風靡過一陣子。但畢竟成本太高,技術雖好,但這些創新沒有給摩托羅拉帶來積極效益,反而把摩托羅拉拖垮了。什麼意思呢?沒有效益的創新,對企業來講做不得,所以要突出創新的效益性原則。


第二點是做有目的的創新,其實這也是德魯克的一個核心思想。他認為一個有目的的創新,創新風險會減少90%。增加目的性,不要盲目的創新,你說搞石墨烯,遍地都在搞石墨烯;你說搞區塊鏈,大家都搞區塊鏈,其實高科技的東西沒那麼簡單,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夠做,所以要有目的,要想清楚再去做創新,不要盲目。


第三個是有組織的創新。創新不可能單打獨鬥,要有組織的創新。我們老講產學研結合,老講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結合,它得真正結合起來才行。比如做動力電池,我們做這方面的企業很多,工信部就組建大家一起搞開放性平臺,有錢的出錢、有技術的出技術,用戶也可以參與,和企業一起做一個好的動力電池平臺,而不是企業背靠背地搞很多投資,其實最後都是一些廢銅爛鐵。所以我們國家應該集中人力、財力做點像樣的創新,而這也是我想說的。


第四個是創新需要加強管理。我記得那時候正好趕上創業板,中關村的企業請我去給它們講講,我在其中說你們做了這麼多高科技公司,你們打算下一步拿到錢幹什麼呢?他們說要做生產線,做生產線幹什麼呢?賣東西。賣了東西幹什麼呢?收貨款。我說你們做的事和我的企業是一樣,這方面是做不過我的。


我認為科技公司應該賣技術,不停地把創新技術作為產品,而不是把自己混同於普通企業。


這讓我想起了愛迪生。他是個大發明家,也很會說,也很會表現,所以又吸引了很多基金。愛迪生認為企業就是技術加資本,他不相信管理,他也不請職業經理人,所以最後他搞的一塌糊塗。愛迪生的七個公司,都沒有活下去,甚至還把他踢了出去。最後這個七個公司組合起來,就是後來的美國GE公司,而GE公司的前身就是愛迪生的燈泡公司。


第五個是創新要講究方法。創新實際上是有方法論的,我把創新歸結了一些模式,比如咱們大家老講的模仿式創新、集成式創新、自主式創新、持續性創新、顛覆性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應該說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絕大多數創新都是模仿式創新的道路,包括國家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際上就是模仿式創新。模仿式創新並不丟人,因為這是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必然要走的道路。其實,日本整個工業就是模仿式創新的發展方式,它不是降低成本,而是可以縮短時間。但隨著國家發展,模仿式創新已經創不下去了,為什麼呢?因為你過去跟跑,後來並跑,最後處在領跑,能模仿的東西沒那麼多了。


另一方面是全世界對知識產權的管理,使得模仿也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


現在我們國家已經到了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的階段,自主創新主要是指原始創新和獨立創新,也就是從0到1,這是很難的。我以前做過醫藥集團的董事長,做一個新藥,大概需要10年時間、10億美金的投入,所以在國外也都是那些大公司、大財團或者國家大學在投入,並不適合於中小型企業和一般性企業。


那我們做什麼?怎麼做呢?就是走集成創新。集成創新的概念是外國人提出來的,因為全世界的技術沒有一個是靠自己去幹,都是大家結合起來。特斯拉有電動車,寶馬、比亞迪、北汽也有,它們邏輯原理是差不多的,但卻各有特點。這就是說,把所有技術集成起來,去產生一個新的創新,可能是現在很多企業大家要走的一條道路,即不是完全的模仿,也不是完全的自主。我們把所有的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產品,就是集成創新。


持續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其實也很值得我們研究。現在我們講顛覆性創新比較多,但是一個行業的顛覆性創新並不是每天都發生,它可能是二戰10年才發生一次。比如像數碼相機顛覆膠捲,其實百年才發生,鹵化銀技術做了100多年的膠捲技術,現在被數碼顛覆了;像CIT液晶,過去叫彩色顯像管技術,它也做了幾十年,後來被液晶給顛覆了;錄像帶、錄音帶也做了幾十年,後來被DVD顛覆了。什麼意思呢?並不是說每天都在顛覆,但顛覆一場也是很可怕的。


所以作為企業來講,不重視顛覆式創新就有可能被顛覆,但也不是每天都等著顛覆。


美國一位經濟學家寫了一本書叫《創新者的窘境》,對於創新者來講又要持續性創新,又要顛覆性創新,到底怎麼辦?


一汽二汽的汽車廠,既要做汽油車,又要做電動車,因為大家知道汽油車現在全世界的保有量可能在15億輛以上,電動車可能還不足2000萬輛。它的比例說明,我們短期內不可能擺脫汽油車,全部用電動車。如果這樣,對汽車廠來講就麻煩了,因為它既要研究顛覆性創新,因為下面有可能被電動車顛覆。同時現在汽油車銷量又這麼大,企業還要研究汽油車如何能夠節約能源、減少排放等。


企業又不能說我不幹了,就去搞電動車,所以這就面臨著持續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這樣的一個選擇問題。所以企業家是兩難的,如果不做持續性創新,眼前的日子沒法做;如果不做顛覆性創新,未來可能就要失敗。


所以窘境和創新的兩難是我們經常遇到的。


那辦法是什麼呢?一方面做好持續性創新,另一方面另起爐灶。找一幫完全不去做持續性創新的人,讓他們去做顛覆性創新,是肯定失敗要的。正如,企業一般不用做汽油車的人去做電動車,一般不用做CIT的這幫人去做液晶顯示,不能用做鹵化銀膠片的這幫人去做數碼。所以作為一個企業家來講,如果遇到這些問題,應該怎麼辦值得思考。


還有一個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我們老講高科技,其實高科技在美國的貢獻率只有25%,75%是靠低科技、中科技和零科技。零科技是大量商業模式創新,其中並沒有太大的科技含量,多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包括像淘寶、拼多多這些,其實大家看的都是商業模式的一種創新,並不存在技術上的多少創新。但這是我們現在應該研究的,因為高技術創新是比較難的,不是說人人都能做高技術創新。


我們國家有14億人,這麼大一個平臺,如果做商業模式創新用平臺就很容易成功,成功以後再用平臺創新賺的錢去反哺高科技創新。中國建材在做兩件事,有時候想想不可思議,一件事是做水泥,水泥原始的不能再原始了,可是水泥能賺很多錢,甚至沙子都能賺很多錢;另一件事是做新材料,碳纖維等這些材料,都是最高端的材料。但坦率來講最高端的材料,眼前並不賺錢,那這些企業怎麼辦呢?就得用水泥賺的錢來支持做高科技新材料賺錢,事實上這個企業這麼多年就是這樣過來的,去年我的新材料開始賺錢,去年產生了上百億的利潤。沒有前期水泥的支持就沒有今天的新材料研究,這是我想講的。創新有時候還得講究這些方法,不能一根筋的盲目做,要想好後再去做,這是我想講的第二個觀點。


第三段話,是以企業家精神推動創新型經濟。


我們創新的靈魂是誰?是企業家,這是以前熊彼特講的。


那企業家精神是什麼呢?前年9月份我們中辦和國辦發了一個文,裡面有9條企業家精神,我又壓縮成了3條,第一條首要的就是創新精神;第二條就是堅守,因為做企業不那麼簡單,三下五除二就能做出個東西來,做好一個企業總要需要一二十年的時間,你想做到極致、世界一流,就需要三四十年的時間。


這些不是我算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因為我做了40年企業,像北新建材、中國巨石,都是做了40年,才做到了世界隱形冠軍。像中國建材這個世界老大,其實也是做了40年時間。如果你不堅守,不創新,你是做不下去的,做企業是熬出來的、練出來的,甚至是活過來的。


第三條就是責任,要有兼濟天下的責任,這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企業家精神也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在目前的這種情況下,經濟下行壓力這麼大,中美貿易摩擦壓力這麼大,結構調整壓力這麼大,在這個情況下,我覺得我們社會尤其需要企業家精神,或者這種創新精神,創新加企業家精神,這是德魯克在35年前寫的那本書,今天這本書一點也不過時,他確實是思想家。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這是我們今天最最需要的。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家在2020年應該怎麼做呢?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概念,在2020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做的還是要發揮企業家精神。我們企業家要做好幾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要全力穩增長,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現在大家討論的很多,到底是6以上、6以下、還是6,老在這個問題上討論其實也沒用,關鍵是我們大家怎麼去幹,是通過企業家的努力,是通過社會和民間的投資,來確保我們經濟能夠在一個合理的區間,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所以我們企業家就應該在這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這就是企業家精神。


第二點就是追求高質量,加快創新轉型。


第三個,建立共享機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1975年美國的大企業俱樂部就是圓桌會議制定的形式,企業需要所有者至上,就是所有者(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這個原則指導著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指導著全世界的企業,它的目標是什麼?就是股東利益最大化,90年代美國又重申了這個原則。但最近美國開會說認為錯了,一個企業、一個公司的目標,應該是多重的,應該關心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尤其是關心社會,要關心勞動者的收入,所以還需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更應該是這樣。


作為中國企業家來講,不能光是自己,我們還要達己達人,我們自己要兼濟天下,公司更是如此。如果有共享的機制,能夠讓勞動者共享,我們的企業才能更好,所有者才會有更大的利益。我認為,像華為的成功是因為企業家精神加上他的分享、共享的機制。華為這麼強的抗壓力,不光是因為有任正非這樣一個企業家精神,而是因為他有一個非常好的機制,把所有的員工都凝聚在了一起,我覺得這是非常之重要的。【《正經社》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