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唐宗舜:遺落於丹霞山上的國寶《貝葉經》

前言

  盤州丹霞山護國寺曾是名人墨客的流連之所,藏有清代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御賜之物,以及清代大臣趙以炯、翁同龢等人的題匾、楹聯和書畫作品。然而,該寺最珍貴的文物當屬傳自古印度的《貝葉經》。

唐宗舜:遺落於丹霞山上的國寶《貝葉經》

丹霞山護國寺風光

  我和貴州省盤州市丹霞山護國寺的傳普法師相約已久,希望自己能成為那個親眼看到《貝葉經》併為之拍照的幸運之人。這一天終於到來。那天,我早早地登上丹霞山,來到傳普法師的會客室。傳普法師熱情地招呼我坐下後,小心翼翼地捧來精緻的藏經盒。他神情莊重地打開盒子,又慢慢掀開包裹經書的黃色綢緞,露出了一片片發黃的樹葉。難道這些樹葉就是傳說中的《貝葉經》?

“佛教大熊貓”

  藏於丹霞山護國寺的《貝葉經》分為《本生經》和《緣起傳》兩部分,均“寫”在十四片神奇的貝葉上。據傳普法師介紹:“全國大約有27000多部《貝葉經》,然而,完整的經書已經寥寥無幾,丹霞山的經書之所以特別珍貴,就因為它是一部完整的經書。”

  所謂《貝葉經》,就是用針刺在貝樹(又稱貝多羅樹或多羅樹)葉子上的佛教經文,源於古印度。因極為稀有,《貝葉經》素有“佛教大熊貓”之稱。2500多年前,印度佛教誕生之時,造紙術還未發明,古印度人便用貝多羅樹的葉子來“書寫”佛教經文。

  貝葉耐磨輕便,千百年後字跡仍清晰可辨,故《貝葉經》能流傳至今。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紙料》中對貝葉之可當紙用有過相關描述:“如西番用貝樹造成紙葉,中華又疑以貝葉書經典,不知樹葉離根即焦,與削竹同一可哂也。”

唐宗舜:遺落於丹霞山上的國寶《貝葉經》

完整的《貝葉經》

  傳普法師告訴我說:“用貝葉‘寫’的經文,防潮防蛀。”我問能防潮到什麼程度,傳普法師回答道:“哪怕放在水裡浸泡幾天幾夜甚至是更長時間,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曬乾後就可繼續收藏。就是偶爾有些發黴,把黴印擦乾淨就萬無一失了。”我又問能防蟲蛀到什麼程度,傳普法師又答道:“《貝葉經》傳世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從未聽說過《貝葉經》會被蟲蛀的說法。”

  《貝葉經》屬珍貴文物,其所書內容除了佛教經典,還有古印度梵文文獻,對於研究古代語言文字、佛教、宗教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現藏於西安大雁塔、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等處的少量早期《貝葉經》寫本均已為國家一級文物。

  《本生經》和《緣起傳》講述了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前生的故事,是一部時間久遠、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集,旨在揚善積德。傳普法師說:“寺裡收藏的梵文版《本生經》和《緣起傳》極為罕見,我想方設法尋找能翻譯梵文的高人,遺憾的是,一直沒有找到。”

來歷成謎

  如此珍貴的經書是如何傳到丹霞山護國寺的呢?我曾細讀過盤州市的《嘉靖普安州志》《乾隆普安州志》《普安直隸廳志》和《盤縣特區志》,並沒有讀到有關《貝葉經》的歷史記載。

  丹霞山是我國西南地區的佛教名山,屬喀斯特地貌,海拔1888米,在貴州省盤州市的丹霞鎮境內。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曾用“形如天柱”來比喻丹霞山的雄峻陡峭。丹霞山上的寺廟,始建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山頂建有“玄帝宮”,明天啟二年(1622年)毀於戰亂。明天啟四年(1624年),出家於雲南雞足山的不昧大師來到丹霞山建元真觀,立寺廟為丹霞寺。

  1906年,丹霞寺的聖融法師進京給慈禧太后祝壽誦經後,慈禧太后懿賜《大乘經》、鑾駕、玉印等皇家珍寶,光緒皇帝也聖批“黔之盤州丹霞山為西南護國叢林”。聖融法師回寺後,就把丹霞寺更名為護國寺。但當時的記載中並沒有提及《貝葉經》。

  據傳普法師講述,丹霞山護國寺的《貝葉經》其實來自一位法師的饋贈。1989年,傳普法師的師父惟宗法師偶遇時任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照法師。明照法師親自題字後,把《貝葉經》交給惟宗法師帶回丹霞山作為鎮寺之寶。

唐宗舜:遺落於丹霞山上的國寶《貝葉經》

《貝葉經》上的文字

  那麼,明照法師又是如何得到這部經書的?他為何要將此經書贈送給丹霞山護國寺?當我問及《貝葉經》的來歷時,傳普法師說:“惟宗法師只告訴我,(經書)是明照法師交給他帶回來的。明照法師對惟宗法師說了些什麼,我一無所知。”可惜明照法師早已圓寂,今人所能見的只有他親筆留在經書上的題字。

  從小在盤州丹霞山下長大的董均榮,對丹霞山寺廟的歷史淵源有很深的瞭解。在任丹霞山管理委員會主任期間,董均榮曾趁參加盤縣(2017年4月改為盤州市)政協會議之機,提出了“保護丹霞山文物古蹟的提案”,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而後獲得批准。

  傳普法師曾向董均榮問道:“(你在)寺廟裡是否看到過《貝葉經》的有關記載?”董均榮回答說沒有,但他根據自己掌握的歷史資料推測:“明照法師讓《貝葉經》完璧歸趙,說明《貝葉經》本來就是丹霞山的鎮寺寶物。”

  1964年,寺內僧人在維修寺廟時,因管理不善而導致寺廟失火,很多文字資料在大火中化為灰燼,從寺廟資料入手考證《貝葉經》的來歷已不可能。

  1994年,董均榮曾專程到雲南雞足山考察,希望從該寺長者的口中獲知一二,或從寺內的文獻史料中找到相關記載和證據,但什麼線索也沒有找到。

失而復得

  當我拍照結束,傳普法師將經書收藏好後才說:“《貝葉經》是不輕易示人的,一般情況下只能拿複製的經書讓人看。”傳普法師這樣說,一是因為《貝葉經》是供奉在佛祖面前十分珍貴和神聖的典籍,二是與《貝葉經》的一起失蹤案有關。

唐宗舜:遺落於丹霞山上的國寶《貝葉經》

《貝葉經》手抄本

  提起《貝葉經》失蹤案,還得從2008年前後傳普法師在福建佛學院學習時說起。當時,佛學院裡有一位名叫曾哲書的英語老師,持澳大利亞護照。他在和傳普法師的交談中瞭解到丹霞山的歷史文化,而後便約定時間到丹霞山來考察。當時在廟裡主持日常事務的傳普法師沒有想到這位老師會給寺廟帶來從未有過的麻煩。

  原本住在廟裡的曾哲書,結識了山下一個姓王的年輕人。後來,他就從廟裡搬到這位年輕人家裡居住。不可思議的是,他還把《貝葉經》帶到了這位年輕人的家裡。沒幾天,這個外國人突然神秘失蹤了。

  傳普法師發現《貝葉經》失蹤後立即報案,公安部門介入調查。經過公安部門幹警的分析、傳訊,那位王姓年輕人幡然醒悟,終於在曾哲書留下的行李中找到了《貝葉經》。至於外國人曾哲書,至今仍不知所蹤。

結語

  雖然如今尚無法考證盤州丹霞山護國寺《貝葉經》具體源於何時,但護國寺的歷史卻因《貝葉經》的存在而變得更加厚重。

唐宗舜,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盤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