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國志翻譯:魏書·袁渙傳


三國志翻譯:魏書·袁渙傳


袁渙傳,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縣人。袁渙的父親袁滂,做過漢朝的司徒。當時各家公子多違越法律制度,而袁渙清雅寧靜,舉動必定符合禮節。郡守命袁渙任功曹,郡裡的奸吏都自動躲避離去。後袁渙被公府徵召,考試列優等。升為侍御史。

又被任為譙縣縣令,未到任。劉備統治豫州時,薦袁渙為茂才。後袁渙遷移到江淮之間避禍,被袁術所任命。袁術每次有所諮詢,袁渙常有嚴正的議論。袁術不能違抗,然而也不敢不有禮貌地尊敬他。不久,呂布在阜陵攻擊袁術,袁渙前去隨從袁術,於是也被呂布拘留。呂布當初與劉備結親和好,後來有了嫌隙。現在,呂布想要讓袁渙寫信辱罵劉備,袁渙不答應,再三強迫他,仍不同意。呂布大怒,用兵器威脅袁渙說:“你做就能活,不做就得死。”袁渙臉不變色,笑著回答說:“袁渙聽說只有德行才能使人蒙受恥辱,沒聽說用辱罵的。假使他本來就是個君子,那他將不以將軍的話為恥辱,假使他本來就是個小人,那他將像將軍一樣寫信,回罵將軍,那樣恥辱將在這一方而不在他那一方。況且袁渙我異日侍奉劉將軍,就像現在侍奉將軍您一樣,如果我一旦離開這裡,回過頭來罵您,可以嗎?”呂布感到羞慚,不再逼他。


三國志翻譯:魏書·袁渙傳


呂布被誅殺後,袁渙得以歸附太祖。袁渙進言說:“兵,屬於兇器,要到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它,以道德、仁義來進攻、征伐,加上安撫民眾,為他們除害,只有這樣,才可以與他們同生共死。自從天下大亂以來,已有十幾年了,民眾渴望安定,比被倒懸在樹上而渴望解脫還厲害,然而暴亂遠未止息的原因是什麼?想來大概是政治沒走上正道吧!袁渙聽說明智的君王善於拯救人世,所以世道紛亂就用仁義來統一,世道虛偽就用質樸來剋制;世道不同,事勢變易,治國的策略就應有所不同,這一點不可以不明瞭。對於制度的增減,這是今天與古代所不必相同的。要是能夠兼愛天下人,撥亂反正,即使以武力平定動亂並以道德相濟助,確實是百代君王不可改變的原則。曹公您明哲超出世人,古代那些所用來獲得民心的措施,您已經盡力而為了,今天那些所以會失掉民心的事情,您已經戒除了,海內依仗您得以免除了危亡的災禍,但民眾還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希望您用這些道理來教誨他們,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太祖完全接受了這個建議。任袁渙為沛郡南部都尉。這時太祖剛剛招募民眾開辦屯田,百姓不樂意,有很多逃亡的。袁渙對太祖說:“民眾安於故土,把遷移當作大事,不可倉促改變,順遂他們心願行事容易,違逆他們心願的舉動就困難。應順從他們的心意,他們喜歡的才能採取,他們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強。”太祖聽從了他,百姓十分高興。袁渙升任梁國相。


三國志翻譯:魏書·袁渙傳


袁渙每每告誡各縣:“務必要撫卹鰥夫、寡婦、高齡老人,表彰孝順的子孫和貞節的婦女。常言說‘世道安定禮儀就周詳,世道動亂禮儀就簡略’,這個分寸全在於臨事斟酌。現今雖然仍不太平,難以推廣禮儀,然而這也在於我們怎樣做了。”袁渙為政崇尚教化訓育,凡事寬容思慮以後才行動,外表溫和柔順而內心能夠決斷。袁渙因病辭官,百姓思念他。後袁渙被任為諫議大夫、丞相軍祭酒。先後得到的賞賜很多,都被他分送了,家裡沒有什麼積蓄,他也始終不過問家中產業,匱乏了就從別人那裡去取,不做貌似清白明察的舉動,然而當時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魏國剛剛建立時,袁渙任郎中令,行使御史大夫的職權。袁渙對太祖說:“現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才是長治久安的途徑。我認為可以廣泛地收集文章典籍,闡明先代聖人的教誨,用以改變民眾的所見所聞,使全國形成文明的風氣,那樣,對於偏遠地區的異族人,雖不能用武力征服,卻可以用文明的道德使他們嚮往而來。”太祖認為他的話正確。當時有人傳說劉備已死,眾大臣都表示慶賀,袁渙因曾被劉備舉薦為官,獨獨不去慶賀。為官幾年後去世。太祖為袁渙的死流下眼淚,賞賜穀物兩千斛,一份叫“以太倉谷一千斛賜與郎中令家”,一份叫“用垣下谷一千斛送給曜卿家”,外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太祖的教令說:“用太倉谷,是依據官法;用垣下谷,是因為他是我親密的老部下啊。”魏文帝聽說袁渙過去抗拒呂布的事情,問袁渙的堂弟袁敏:“袁渙在勇敢怯懦方面是怎樣的?”袁敏回答說:“袁渙貌似平和柔順,但他在大節面前,處於危難當中時,即使是孟賁、夏育也比不過他。”袁渙的兒子袁侃,也有和父親一樣的清平純粹、悠閒素雅的風度,歷任郡守、尚書。起初,袁渙的堂弟袁霸,公正謹慎,有才幹,魏國初年任大司農,與同郡人何夔一起在當時很有名氣。霸子袁亮堅貞不移,學問品性優秀,厭惡何晏、鄧..等人,曾撰著論文加以譏刺批評;袁亮做官做到河南尹、尚書。袁霸的弟弟袁徽,以儒雅樸素著稱,遇上天下大亂,到交州避難,司徒徵召他,不去。袁徽的弟弟袁敏,有武藝,善治水,官至河盽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