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究竟啥意思?

道者12姜華遠


老子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與儒家相左,而這裡的“三寶”: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人先是和儒家思想“中庸”相契合的。

“不為人先”也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外化。老子是很懂得“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櫞子先爛”“強梁者不得好死”之古訓的。

凡事退一步都會海闊天高。 “不為人先”又是“大國下流”的體現。所謂“上善若水”。

只有首先放低了身段,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換位思考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和目標。

“不為人先”與“中庸之道”巧妙的結合為無數失敗者奉獻了處事良方;“不為人先”和“中庸之道”的巧妙結合給了那些“不撞南牆不回頭”者再生的希望。

老子說的“慈”與“儉”與儒家思想契合度更高。

慈者,慈善,仁慈也。《論語》中主張“孝慈為忠”。孔子還說過“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老子和孔子的學說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後來者是佛家的學說。

佛門裡的清規戒律更是多如牛毛。入了佛門,萬事皆休,更加用不著去“為人先”了。

“不為人先”還可以理解為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東山再起等等內涵。簡單幾個字,蘊涵著中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閒看秋風999


先說答案,

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的意思是:

不敢以人為制立的、不合天道規律的方式去治理天下。

在後一句裡“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說的就是:

“如此不敢以人為制立的、不合天道規律的方式去治理天下,那麼天下就可以得以長治久安了。”

簡單說明一下

理解這句話的時候,可以與《道德經》第三章的“使夫知者不敢為也”裡的“不敢為”相呼應。

都是指“不為”那些天人相離的、所謂“知者”設立的,不合天道的人之道;

相應的,再看《道德經》第三章中的另一句話:“為無為則無不治”裡的“為無為”。

也就是說,要以自然而然的天之道統御天下,如此“為天下以天道,則天下無不治”。

補充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系統的闡述了華夏之道中,真正的聖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慈,從心從茲,茲,草木多益。《道德經》這一句中的“慈”的指的是心存天道,踐行天德。

天之慈,為天愛萬物,並非人倫之慈祥,慈愛。

後面一句裡“慈故能勇”天愛萬物,因而天救自然而生的萬物,同樣,聖王承天治天下,也應該愛天下。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心存天下,慈愛百姓,方可以為聖王。

儉,從人從僉。這裡取約束限制節制之意。《道德經》這一句中的“儉”指的是行事有矩,順其自然。

在後一句裡緊跟著出現了“儉故能廣”,儉於人道,廣於天道,天德才能廣澤天下,百姓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這裡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

慈,相當於治理天下的指導思想的原則要符合天道;

儉,相當於具體方針、政策、措施的制定要符合天道;

不敢為天下先,相當於實際執行的行為方式要符合天道;

三者都應該符合天道的自然法則。


注意,這個比方是不恰當的,因為

“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言說、描述、執用的,都不是常道。


要想真正弄清楚這個問題,還需要搞清楚《道德經》所展現的易道思想,需要了解華夏正統的思想文化的源流了。


平凡2850


有人說,天下先就是第一。那咱們看是不是這樣?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且我們前邊都多次證明一就是無為,二就是有為,三就是德。四就是天下(萬物)。



當然,這裡邊的天下也可以指,普天之下。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看見沒,老子原話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才是天下先呀。那麼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呢?

都說了無為是一,有為是二。兩者同出,異名同謂是三,天下先就是三。

天下先也是德,

先下先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因此我們就總結出三就是天下先,也就是德,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無為而無不為……

上一篇問答裡面我們談三的道性時候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這一篇只做引出,不做重點分析。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四上。就是我們說的,三生出來的萬物,我們今天講的天下。


這個天下可是很難纏的呀。我們在剛入道時說二的時候。講了幾個歷史人物,一個是。秦二世。胡亥。還有隋煬帝楊廣。還有就是那個西楚霸王項羽。二的道性就是兇殘。胡作非為。當道轉了一圈回到四的時候。就相當於兩個二同出那麼厲害。這個時候想想歷史中哪些皇帝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時候。想必該是有多少百姓,天下有多少蒼生經歷了連年戰火……。因此我們的聖人才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四),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那麼什麼時候才會取天下呢!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對呀,我們能不能拋棄紛擾,喧鬧嘈雜,物慾橫流……等四周都寂靜的時候。

那麼他又是幾呢?我們在這裡不做深入回頭有機會再展開吧。

再回到問主的答題上。不敢為天下先。聖人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我們之前都說了三是小名小眾,普天下的老百姓之德。聖人之無為和不爭,只做好守一。這個三德,乃物質民利之得還是讓給百姓吧。

有一天和朋友談論有關戰略型企業家的這個問題。直接把對話拿出來看。



我說:在商言商而已。你所謂的戰略型企業家,目前只有馬化騰、王興、永輝超市的老闆張軒松只能說你的視野不夠開闊。他們幾個無非就是現在,撿的果子比別人多而已。誰能把握未來的大勢才稱戰略,不然就只是忽悠。你提的這幾個人會不會是戰略型企業家呢?我看有一個也就都不錯了。

朋友說:什麼是企業家?熊彼得給出了世界公認的標準,創新。否則,只是企業管理者。按這個標準,上述三位都有戰略性創新,而馬雲、王健林等沒有。

我說:哈哈哈哈,老外說的你也信。聽聽我們中國人的標準,老子曰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你說的那幾個70後?還有幾道坎兒,等著檢驗呢。反而看馬雲已經具有,五德之相。過了後年就可以檢驗清楚了。

朋友說:老子是典型雞湯始祖,言過其實,行而不足。這種人你也信,足見缺乏自我意識。

我無語……坊間常遇見小青年。動不動和人談戰略。那口氣簡直就是比天氣還厲害。道家之人,長提無為不爭。其實就是為了能夠守得清淨,能夠把天下大勢(四)看得清楚,論年齡那幾個70後四還沒過完呢!天道在那擺著呢誰守的好,守得住。才有資格談論天下大勢也就是戰略。還有就是產業佈局上。有沒有過四,看看馬雲的。阿里,生產。淘寶,銷售。菜鳥物流。螞蟻金融。還有剛剛收購的餓了麼,其實也可以把它。劃歸到菜鳥系統。最後呢,比較牛的就是雲計算。大家數數過四了沒!集齊五要素了沒?


道常常會有外顯,只有清靜無為。才會天下大事盡收眼底。入得四這個道場。個人將會體驗到。人生真正的腥風血雨。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往。耐得住清靜,耐得住寂寞。用無為之法。守一,方可有機會躲得過這個道四之劫,不然一切都是枉然呀。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與民爭利。只有如此才會守得一之無為。完。


在海前面說注意


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的慈是指人性中合於天性的慈悲。

儉指儉嗇,是對萬物的愛惜,珍惜,儘可能地物盡其用,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器長”。


"不敢為天下先":外部的五彩繽紛很容易把人的心念牽走,“五色令人目盲”,所以老子說:“塞其兌,閉其門”,使人的心靈迴歸到本性上來,外在的牽引使人沒完沒了的關注在“外緣”上,使得自己的本性一直無法完全地顯現,每個人內在的道性無法打開,潛能無法正常的發揮。

馬克思曾經說過,是什麼發展了就代表了這個時代再前進了,是工具。的確工具,新工具會很吸引人,極其可能讓人迷失在工具裡。

老子是位非常腳踏實地的智者,他承認工具會帶給人們方便,“雖有舟輿無所乘之”,“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意思是說即使你家裡有汽車,當你真正擁有的時候,會發現它真的是可有可無。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面對當下已經有的工具,發揮他的長處,所以真正的治理不是拋棄。

不敢為天下先,也就是說盡量不去創造發明新工具,減少外部的誘惑,然後迴歸人性的真璞,在人性的根本里,什麼都有,無需藉助工具就可以達成,迷失在先進的工具裡,是本來不能彰顯,這也是老子最為擔心的。


漢字在人間


其實!老子道德經曰,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一慈二儉也都可領悟!只是這不敢為天下先,卻實讓人難以領悟!看過很多對不敢為天下先的解釋,雖說在理,但總感卻少些什麼!但在今天看到一二三時,卻有了自身的感悟!慈和儉都是修行人的標準和準責,則也是做人的標準和準責!但不敢為天下先,則又是這一切的標準!


手機用戶宣德


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此三寶是學道的寶貝!不敢為天下先是道教三寶之一。天下人都說老子的道性很深,是偉大的道者。他堅守持道的三個法寶。第一寶用慈悲,第二寶用儉樸,第三寶用謙卑處下,這三寶始終伴隨著他學道的心境。久而久之道性自成!不敢為天下先,之意是:言行處下不爭強好勝。

這也寓意著越是高人,越是謙卑處下的人!

其二之意:"不敢為天下先”是謙卑之意,能讓人們認識到自己的是一個有限的個體,自己的不足,同時也能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潛能。“不敢為天下先”因為我們的不足和有限,所以玩不敢認為自己超出別人多少,不敢站在別人面前。

其三:對於個人來說“不敢為天下先″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具美德,這會讓我們更接近自我本真,發現純淨而瀞謐的內心,這是人類真正的美德。

其四:對於社會來說"不敢為天下先″讓人與人之間產生真正的尊重,這對和諧的人際關係很有好處,人類的平等,和平,團結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其五:對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不敢為天下先″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個人只是整體中的一部分,我們的星球、宇宙、道、都是一個整體,人在這個整體中,各自發揮著作用。有了"不敢為天下先″,我們才可以更好地認識到我們作為個體對於這個整體的責任,才能更好的平衡個體與整體的關係,保護自然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現如今,"不敢為天下先″的道德價值在人們心中逐漸下滑,個人利益與環境利益的割裂,導致我們的星球上,疾病,戰亂,痛苦越演越烈,很多種物種面臨著滅絕。只有回到"道″我們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不敢為天下先”是人類最重要的精神價值。


雲海之心


“不敢為天下先”出現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我們先通過全章的解讀看“不敢為天下先”的意義和它在“道”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通釋]

天下人都說我道大,似乎什麼都不像。正是因為它大,所以似乎什麼都不像。如果像個具體的什麼,它早就變小了啊! 道有三件寶貝,應該掌握並保持著它們:第一是柔慈,第二是少做,第三是不敢做天下的帶頭人。柔慈,所以能勇猛;少做,所以能做很多;不敢做天下的帶頭人,所以能成為領袖。如今有人放棄柔慈只追求勇猛,放棄少做但求做很多,放棄處在後面只求爭先,這是找死啊!有了柔慈,憑它作戰會取勝,憑它防守會穩固,上天要輔助他,因柔慈而護衛它。

[註釋]

我,站在“道”的角度說話,與“道”合為一體。似不肖,似乎什麼都不像。肖,音xiào,像。

久矣其細也夫,是個倒裝短語,實則為“其細也久矣夫”。細,微小。夫,音fú,議論句句尾起感嘆作用的助詞。

三寶,即下文說的“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與後文的“勇”“廣”“爭先做器長”相對應。

不敢為天下先,不敢在天下人之先有所作為,實際是不敢做天下的帶頭人。

器長,物之首領。器,物。 長,首領。

勇,作動詞,追求勇猛。廣,用作動詞,追求廣泛做事。後,作動詞,處於後面。先,用作動詞,追求爭先,追求做帶頭人。

本章由“道”的廣泛性和普遍性談到“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道之三寶的價值和意義。

“我有三寶……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先介紹“三寶”是什麼。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介紹“三寶”的作用。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說的是背離“三寶”的危害。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著重談“三寶”之首“慈”的價值意義。


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呢?因為放棄柔慈只追求勇猛,放棄少做但求做很多,放棄處在後面只求爭先是找死,“不敢為天下先”才能得到“道”的庇護,避免走到死路上。


陳廣逵


關於“敢為天下先”與“不敢為天下先”,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如是我說》曾有過這樣的對話:

印安說:勇者“敢為天下先”,智者卻懂得,有時候要“不敢為天下先”。能夠把勇者的不懼與智者的不惑結合起來,靈活地加以運用的人,才是最為通達的人。印竹說:勇者的智慧在敢與不敢之間,其中的利害是一個“敬”字,智者的勇敢在明與無明之間,其中的利害是一個“慈”字。何以不懼?敬畏為上;何以不惑?慈悲為懷。

老子在《道德經》裡曾經說過:“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意思是說:我的人生中有三樣寶貝:第一樣就是慈悲;第二樣就是簡單;第三樣就是不逞強。那麼有了這三樣寶貝,老子認為就可以天下無敵。

老子在《道德經》裡還曾說過:勇於敢者殺,勇於不敢者活。或利或害,聖人猶難之。老子認為總是勇於敢,會變得不擇手段,並常常因此招來殺身之禍;而勇於不敢,是懂得關鍵時刻放人一馬,也許就是因為你放人一馬,你和別人的道路都會更加寬廣。

但是,什麼時候要勇於敢,什麼時候要勇於不敢?在其中的權衡中,聖人都很難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而我覺得,只要我們對上天、對其他生命擁有敬畏之心,對一切眾生充滿著愛,我們就一定能在敢於不敢之間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如是我說》是萃辰天心書院兩位極具智慧的老師的對談,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版哦~


萃辰天心書院


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但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李小龍

吾認為李小龍這句話恰好闡釋了“不敢為天下先”。

前些日還寫過這個話題,這不問題又來了,不揣淺陋,多少又叨擾幾句吧

老子有言:“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有人便就說呀,老子心腸雖柔軟,但是是消極的呀!這樣理解,其實,妄解而已。“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與“勇”、“廣”、“成器長”。一一對應。

“慈”、“儉”、皆符合老子所謂的虛懷若谷,但是,謙虛歸謙虛,又絕不是不思進取,碌碌無為。從長遠來說,第一是不存在的,永遠都是在變動的,這是承認客觀。同時,不承認第二,矢志不渝,積極樂觀,這是堅信人的主觀能動力。

是以,《道德經》還說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大,人居一,這完全是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力的偉大。

再者,天下若有“先”,那麼天就有盡頭了,然而宇宙是無限的呀。

直線是無限的,線上的任何一點都可以是終點同時亦是起點,今天是你我的青年壯年,但是對於剛剛呱呱墜地的嬰兒,今天就是他的第一天。也可以剛剛去世老人的最後一天。

“第一”、“天下先”“最好”等都是一個相對的,靜止的,一個名號而已,人的本質是人是活的,有生命的,萬事萬物亦如此,須臾萬變的,所謂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用“第一”,“最好”“天下先”等框框來套自己,自己只不過是一個觀念的舊認識的傀儡罷了。

在風雲萬變的今天這個時代,奔放激情,瞬息萬變!落後就要捱打。或許,我們永遠無法適應全新的事物,但是,我們必須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其躡手躡腳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被動適應,不若超越自我,引領探索。馬雲功守道里經典臺詞:勇而不敢。引用的也是老子說的:“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其實,與“不敢為天下先”的意思一脈相通。


質躍


無論是孔孟之道還是老子的說教,無非是像人們在傳遞著一種[思想],而這種思想的傳遞能否被大眾所[接受]所[認同]所[發揚],那就要看他的思想有沒有立足之地了,這期間他的思想決定著他的[品性],也決定著他的[性格]。

對於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究竟是啥意思?在我看來這很大程度上是有著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在其中吧!老子說,我有三寶,汝等需持而保之,一曰勤,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意思好像是說:願意和平世界,只要人人都能夠謙讓卑下,從不逞強或爭霸,只要人人家家國國事事都能夠[和平禮讓],天下下不就[相安無事],就處於[安泰]之中了。

如果都[敢為天下先],不管是有什麼事惰都互不相讓,那麼: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必定會引起不斷的爭端,長此以往世界不就處於不斷的戰亂爭鬥之中了。

那麼這看上去似乎很有邏輯道理的觀點,是否絕對正確?老子的這種:不敢為天下先,此論點又是否絕對可行呢?在我看來,雖然裡面包含著許多謙虛謹慎的成份,可是此論點,我還是不能完完全全贊同的,他還是不能完完全全的說服我。

有些事情,謙虛固然是好,謹慎更沒有錯,但我還是那句話,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的把握,當初我們偉大領就明確的說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非常好,這一點就不難理解,就足以說明,不是什麼事情都應像老子所說的那樣:“不敢為天下先”。

如此,人人都像他那樣想、那樣做,不管什麼事情都退讓三步,都不去當領頭羊,都不去據理力爭的話,那麼國家如何能夠統一?人民如何能夠強壯?江山社稷如何能夠鞏固?社會又如何能夠發展?

所以這看似“和平共處”的原則,實際上如若掌握不當,也是一種[懦弱]的表現並會形成一種常態。按說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對事物觀點認識的把握,尺寸[度]的把握,突發事件處理上的靈活把握,都是至關重要的。

不能千篇一律的,一貫的執行著老樣子,應該是千變萬化的,應該是隨著事態的發展而不斷調節的,應該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特出解決,才是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案。

期間[怕]的就是:明明敢為而不為,明明不為而為之。直白的講,就是哪些是該退讓的,哪些又是該堅持的,如果好壞不知,倒正不懂,就成了牆頭草,隨風倒,失去了方向,失去了自我,人生中一點兒自己的主見都沒有了。

請記住白雪姐姐所說的話,永遠堅持對的放棄錯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總不會錯的,但前提是你一定要懂得[對]與[錯]的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