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历史茶坊


这个问题出自东晋桓温故事,347年,东晋权臣桓温西征巴蜀,史学家孙盛也在其麾下,东晋军队很快荡平了成汉政权,手下在成都搜索时,偶然在城中的一个地下室发现了一封姜维留下的信,上交给桓温,只见其上写着一行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看完书信内容,桓温感叹说“原来姜伯约如此忠君爱国,实为世人误解耳,孔明可以瞑目了”。类似野史传说,只见网文,来源殊不可考。虽是如此,但这个论调有其踪迹可寻。西晋时有一批文人史家批评姜维,认为他阴谋策划钟会叛乱,既不忠于故国而投降,又不忠于新主而图反,骂他为真小人。


比如《魏氏春秋》《晋阳秋》的作者孙盛就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绵竹江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又说既然投降了,更不该认不清形势,降后又反,首鼠两端。(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但这个说法就算没有发现书信这回事,裴松之也已驳斥了,说姜维在邓艾攻成都时无法回援,一回师则魏军长驱直入,本来据守剑阁,已迫得魏军打算回师了,只是没想到邓艾行险成功,不能用这些突发事件去苛责姜维。如果姜维策反之计成功,恢复蜀汉也是可以预见,怎么可以以成败论英雄呢?“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闇哉”!


姜维是诸葛亮赏识之人,可以说他的军事知识得到传授最多的就是姜维,在第二次北伐时,姜维被马遵所逼投降诸葛亮,交谈后孔明大为欣赏,说是凉州上士,马谡等不用和他比,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一路关爱提携,诸葛亮五丈原逝世,遗命姜维与魏延断后,平魏延之乱回成都后,“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此后在蒋琬的指挥下,出偏师北伐,有胜有败,待到费祎执政,被郭修刺杀后,姜维方能执掌国政大展身手,继续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从253年到262年十年间,七次举兵,以弱伐强,胜多败少,主要对手是郭淮,邓艾,司马望等人。虽有诸葛之志,可惜无诸葛之能,多年征战,以致国虚民困,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图魏国,在沓中屯田时被魏军乘虚而入,邓艾偷袭,蜀汉灭亡。


刘禅出降,诏令蜀军放下武器前线投降,钟会与姜维交谈后,对杜预说,此人的才能,夏侯玄,诸葛诞比不了他,蜀汉能人第一人。于是有借重之意,姜维看出钟会有异心,便乘机挑动他,故意劝他功成身退如范蠡故事,以免功高惹祸。钟会目空四海哪会轻易放权,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图谋叛魏,钟会想自立,而姜维实想复国。钟会自称益州牧,欲囚禁诛杀不服众将,事败,“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魏军把姜维破腹剖心,发现其胆大如斗。


南方鹏


姜维本是魏将,先是叛魏归蜀,后又叛蜀降魏,又唆使他人叛魏,导致身败名裂,为世人所不齿与痛恨。以上是千百年来对姜维的差评。


然而,在姜维死去82年后,一本密信的现世,给姜维正了名,平了反,昭了雪。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降魏后,给刘禅写了一封的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原来姜维是古代版的《无间道》,是为光复蜀汉的诈降,降是假,借钟会的刀,除邓艾,再除钟会是真。

据东晋孙盛在《晋阳秋》中交代:“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据《世语》记载,姜维被魏军刨开肚腑后“胆如斗大”。姜维之忠勇,自此天日昭昭、日月可鉴。

姜维死于264年,到永和初年345年,已将近82个春秋。孙盛本人虽然对姜维很反感,但还是良心公正的地帮姜维平了反。

诸葛亮泉下有知,终于可以心安了,因为他没有看错姜维!


小熙为人人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姜维是蜀汉后期蜀国的大将,也是当时人才凋敝的蜀国唯一能够与魏国相抗衡的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其继续北伐的遗志,在他一生中“九伐中原”,但结果也基本如诸葛亮一样,都是无功而返。

从客观来说,蜀国是当时国力最弱的一国,在灭亡之时人口也就94万多人,同时期的魏国有500多万人,吴国也有200多万人,以这样少的人口还维持着大约10万左右规模的军队,基本上已经是穷兵黩武的境地了。

蜀汉的灭亡还要从公元262年说起,当年姜维进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在遭遇邓艾之后大败而归。实际上到了后期,邓艾就成了姜维的克星,基本每次遇到邓艾,姜维都会失败。

262年的那次失败之后,很快成都就流言四起,认为姜维无能,这个时候的姜维也知道不能回到成都了,一旦他回去,很可能会被朝中的反对势力给弄死。所以他上书刘禅,在沓中吞并,刘禅也接受了。

我们从地图中可以看到,沓中临近魏国,远离蜀国政治中心成都,一来可以避祸,二来也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可以很好地防御来自魏国的进攻。

当姜维在沓中屯兵的时候,他也不忘国事,上书刘禅要注意几处险要的地段,要刘禅在那些地段分兵把守,但沉迷于声色之中的刘禅根本没当回事。

公元263年,魏国出动三路大军16万人进攻蜀国。一路是邓艾部,从临洮出发进攻沓中方向的姜维部;一路是诸葛绪,从临渭出发策应邓艾,从背后进攻姜维;一路由钟会领军,是进攻蜀国大军的统帅,从长安出发,进攻汉中。

很快魏军就拿下了汉中,而姜维此时正在沓中方向和邓艾对峙。发现情况不妙的姜维很快就调转部队,与汉中撤下来的部队集结在了剑阁,与钟会对峙。

而邓艾则带领一支奇兵,绕过了剑阁险道,翻山越岭直接出现在了成都平原。此时的刘禅才如梦初醒,连忙打来姜维的上书,发现只要按照姜维所说在险道上分兵把守,邓艾也是不可能会出现在成都平原上的。但为时已晚,不得已由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领军在绵竹大战邓艾大军,结果绵竹大战蜀军战败,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双双战死。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刘禅选择了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在剑阁收到投降消息的姜维仰天长叹,但他并没有放弃。当时的姜维已经59岁,看人看的非常地准,他根据自己的了解,认为魏军统帅钟会实际上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不会甘于人下。于是他选择向钟会投降。

姜维的计划就是诈降钟会,怂恿钟会反叛,然后乘乱恢复蜀国。那么这个计划可行么?可行。在姜维投降钟会之机,他写了封秘信给刘禅,内容如下: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也证明了他的真实想法,诈降钟会,扰乱魏国,乘乱复国。这封密信是在姜维死后82年,公元347年恒温平定巴蜀在成都偶然发现的。

姜维刚投降钟会,就向钟会献策:除掉邓艾,控制住蜀国境内的全部魏军,然后和他率领的蜀军一同进攻长安,如果成功可以夺得天下,即便失败也可以退回成都封疆裂土,做个土皇帝。

姜维果然没有看错,钟会确实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他不会甘心居于人下,他是个一心只想当老大的人物。这个计划钟会会接受么?肯定会!为何?因为钟会这一生如果想当老大,也只有这次机会了,统帅了16万大军的兵团,但是还差一个因素,就是蜀中势力的支持,现在有姜维的大力支持,所以这个因素也成立了。

钟会当然会掂量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了,蜀中的16万魏军再加上姜维带领的至少5万蜀军,一起有21万人之多,是当时三国最大的兵团,而且没有之一!

魏国500万左右的人口,军队人数最多50万人,除去他带的16万人,还剩下34万人左右,而这些部队中,有20万人要防守东吴,10万人左右要在全国各地驻防,还要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在长安地区的魏军也就5万人左右,顶多能凑上10万人。而他一旦实行了这个计划,能够进攻长安的部队可以达到20万人,当然是胜算极大的事情!

钟会和姜维可以说一拍即合,姜维很快又献出了一策,除掉邓艾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截下了邓艾回复朝廷的信件,把给朝廷的上书改的极为傲慢,尤其是对司马昭,充满了鄙视之情。同时他们又上报魏国朝廷,说邓艾有反叛之心。魏国朝廷很快就下旨捉拿邓艾,于是他们拿着圣旨来到成都,拿下了邓艾,当然还没等邓艾被送到长安,在路上就除掉了邓艾。

此时钟会和姜维要做的就是准备谋反了,但是这需要时间,尤其是在蜀中的魏国将领,要逐步地换上钟会自己的亲信,把不服从钟会的一个一个地除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昭察觉出了钟会的想法,就表示要到成都慰问钟会。钟会和姜维收到信函之后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就组织了成都的军官召开宴席,打算在宴席上宣布反叛的事情。由于计划仓促,当时成都的很多军官都对钟会的这个想法表示了反感,从而引发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双双遇难。

虽然说姜维的复国计划没能成功,但是他在临死之前除掉了钟会和邓艾,也算是为蜀国报了仇了吧。


老威观史


瞑目的不仅是诸葛亮,还有姜维本人。因为这封密信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密谋——姜维是忍辱负重的忠臣良将,诸葛亮是识人任人的大师,只是他们两人都没有回天之术。

诸葛亮对姜维的培养

姜维原本是魏国将领,但他在魏国不受重用,身怀绝技的姜维,一心建功立业,却没有用武之地,甚至被怀疑有异心,于是他干脆选择跳槽,投靠了当世奇才诸葛亮麾下。

诸葛亮是识人用人的大师,他一直在为缺乏接班人而烦恼——蜀汉虽不乏优秀人才,但能替代自己,充当中流砥柱的人才,经过短暂接触,诸葛亮认定姜维就是理想人选。

诸葛亮是把姜维当作接班人培养的,所以他对姜维毫不保留,放手大胆地锻炼培养,不吝提拔重用。在诸葛亮看来,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远胜蜀汉其他文臣武将,一定可以继承自己衣钵,成为蜀汉未来的中流砥柱。

姜维遭遇的困境

诸葛亮死后,以姜维之才,本应成为蜀国梁柱,但费祎、诸葛瞻等人对姜维并不完全信任,反而处处制约,让姜维不得尽情施展才华,尽管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数次率军北伐,但由于蜀汉内部的争权夺利,姜维作为外来户和魏国降将,北伐未能取得更大成功。

魏国的钟会、邓艾率军对蜀汉采取攻势,姜维是唯一能堪舆匹敌的对手,但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对带兵在外的姜维不予信任,黄皓甚至谋划废掉姜维,夺取兵权,愤怒的姜维向刘禅上书,请求砍了黄皓这个奸臣的脑袋,糊涂的刘禅非但不听,反而听信黄皓谗言,对魏军的全面进攻不以为然,依然醉生梦死。

关键时刻,还是姜维统兵抵御魏军,他率军退守剑阁,试图凭借天险御敌,但无奈邓艾兵出亲谋,偷渡阴平小道,出剑阁之后,率军击破绵竹,大军直抵成都城下。


关键时刻,刘禅置姜维固守成都或东面投吴的意见于不顾,露出逃生怕死的本姓,亲自开城投降,还亲自下令并让姜维投降。

姜维原本要率军拼命抵抗,全体将士闻讯愤愤不平,拔刀砍石,发泄不满,但皇帝的话不得不听,无奈之下,姜维只好向钟会投降。

姜维的忍辱负重

蜀汉灭国后,刘禅得到魏国礼遇,过得乐不思蜀,姜维却没有老老实实,他投降魏国后得到钟会的礼遇,却唆使钟会起兵造反,但因谋划不周,事情败露,姜维、钟会、邓艾等都被杀害,换来了一个三方皆输的结局。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姜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本是魏将,却叛魏归蜀,后来又叛蜀降魏,投降之后却又唆使他人叛魏,如此反复无常,最后身败名裂而死,不仅引起蜀国方面对他的鄙视,也招致百姓的痛恨。

但到姜维之死80年后,一本密信的发现改变了姜维的命运,为他彻底正了名。

这封信的名字《密书通后主》,是姜维投降魏国后,偷偷写给刘禅的密信,信的内容是:“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华阳国志》)



由此可见,姜维奉刘禅之命不得已投降魏国后,发现魏国高层争权夺利,矛盾重重,便想要来一“反间计”,自己忍辱负重,跟钟会混到一起,然后利用钟会的野心和与邓艾的矛盾,挑拨钟会谋反,再浑水摸鱼。

东晋的孙盛一直不喜欢姜维,但他后来也见到了这封密信,不得不承认姜维“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

可以说,这封密信的发现彻底洗脱了姜维朝秦暮楚的叛将之名,见证了他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面,也证明了诸葛亮的识人水平,足以让他瞑目,可惜姜维摊上了刘禅这个平庸之主,“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诸葛未亡犹是汉,姜维不死尚为刘。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姜维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曾率蜀军九伐中原,也算是一片赤诚了。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不战而降。随后姜维也投降钟会,正是姜维投降,深受非议,认为姜维不忠。然而姜维死后82年,东晋桓温平定成汉政权,其部下孙盛却找到了姜维写给刘禅的书信,而这封信却证明了姜维的清白,这究竟是为何,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书信为何能证明姜维清白。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后,即刻要求姜维放下武器投降,姜维也深感自责,有负诸葛亮重托,便向钟会投降。而八十二年后,孙盛在属地发现的姜维写给刘禅的书信,上面这样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大概意思是说,让刘禅投降后先忍辱负重,姜维自有办法重新振兴蜀国。这一句话充分表明,姜维是中心耿耿,即便是刘禅投降了,他对匡扶汉室依然不死心,由此可见,姜维的投降是别有用心,并非是真心投降钟会,而是想寻找机会再次复国。那么这封信是否属实,姜维又如何复国?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次分析姜维信中为何所言属实。姜维所说的话是肺腑之言,而其对蜀汉也是一片赤诚,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就可以得出结论。演义中曾这样描述。姜维投降钟会并非真心,而是想借钟会之手复国。姜维也正是看出钟会和邓艾有间隙,二人都想争夺功劳,表面和谐其实勾心斗角。可以说姜维对邓艾也是恨之入骨,毕竟是邓艾灭掉了蜀国。姜维于是离间邓艾钟会,而邓艾灭蜀后,居功自傲,钟会也是坐立不安,他并不想让邓艾在蜀汉位高权重。


于是姜维便让钟会上书司马昭,谎称邓艾在蜀汉笼络人心,私自阔军,意图佣兵自立。司马昭虽不苟同,但他也深知,邓艾也是志向远大,很有可能成为司马家发展的障碍,于是就命卫灌前去收押姜维父子,回到洛阳后,邓艾父子刘备处决。邓艾死后,司马昭也对钟会起了疑心,亲自率军十五万驻扎长安,声称欢迎钟会凯旋,然而钟会也不是傻子,如果司马昭真的是为了欢迎自己的,又为何率大军前来?


姜维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告诫钟会:这是司马昭在怀疑你,主上怀疑臣下,臣下也会不久将死。钟会便询问姜维如何应对,姜维乘机让钟会在成都谋反,至少也可以像蜀汉一样称霸一方,钟会欣然答应。显而易见,姜维意图利用钟会复国,因为钟会不是姜维的对手,只有钟会带领二十万大军谋反,姜维才有机会复国。


再次姜维死于乱军之中,加上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能验证这封书信的真伪,姜维的清白。姜维策反钟会后,便召集随军官员商议谋反之事,但官员们因家眷都在洛阳,不愿谋反,钟会便商议将官员们全部杀掉。只可惜不幸走漏了消息,监军卫灌星夜率军杀到,钟会被射杀,而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以姜维的聪明才智,他断然不会参与曹魏谋反之事,又何必牺牲自己的生命呢?显而易见,姜维是想匡扶蜀汉,只可惜功未成而身先死。


演义中第一百一十九回,毛宗岗对姜维所做之事,也有这样的评价:

姜维欲先杀诸魏将,然后杀钟会,而复立汉帝,其计不为不深,其心不为不苦……然而艾灭而卫灌不灭,则天下未可强也。

显而易见,毛对于姜维投降是持认可的态度,他更认可姜维是为了复国,并称赞姜维用心良苦,而82年后发现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也与史料中记载的姜维之行为不谋而合,由此足以证明两姜维的忠心,说明姜维的清白,因此世人才认为,姜维真正的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而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

你是如何看待姜维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虽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倍受世人赞叹;但他“错用马谡守街亭”的决策,则又是他一生的最大诟病。

因此,当姜维的“敛兵聚谷”之策失败后,邓艾成功偷渡阴平并灭亡蜀时,有人在指责姜维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的同时,又将矛头指向了诸葛亮“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的诟病。

但是,姜维死亡82年后,随着东晋恒温灭亡成汉政权,无意中发现姜维写给刘禅的一封密函,不但使诸葛亮“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的诟病得以洗刷,而且也让姜维的“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的冤情大白于天下。

所以,有人感吧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那么,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对于诸多蜀汉文武几乎都没有提及,却唯独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显然,刘备非常担心诸葛亮重用和自己关系密切的马谡,从而造成难以想象的败局。

然而,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街亭守将、王平为副将,以拒张郃的曹魏援军。不料,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相劝,并未于街亭要道扎寨,反要在街亭道旁的侧山上扎营。结果,被张郃团团包围,断其水源,造成军心动摇,进而使马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破敌之策化为泡影。

接着,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才突然想到了先主的临终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此,诸葛亮失声痛哭,悔恨不已。也因此,“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的诟病便成了诸葛亮一生的污点。

后来,于公元238年至262年间,姜维继承武侯遗志,先后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但是,在当他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后,遭到了蜀汉幼主刘禅的亲信宦官黄皓和佞臣阎宇的陷害,只好改变蜀汉的用兵策略。由原来的主动出兵北伐,变为被动固守待敌。同时,他还将魏延、王平曾经一直延用的“分固守险”策略,变为了“敛兵聚谷”之策,关键自己又躲去沓中屯田以避祸。

对此,有人说姜维如果没有改变魏延、王平的“分固守险”策略,钟会、邓艾的大军又怎么可能顺利占据。但是,也有人说,以蜀汉的地理和人口劣势,就算采用“分固守险”策略,也只是苟延残喘,并不能改变蜀汉的灭亡命运。而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却是主动将曹魏主力大军放进来,并深沟高垒以拒,然后断其粮道,便可将曹魏的主力大军消灭于险恶大山之中,进而为蜀汉冲出“偏安一隅”扫清最大阻力。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改变蜀汉无法冲出“偏安一隅的牢笼”。

公元263年,身在远沓中屯田的姜维,闻知钟会正在关中治军,随上书刘禅应当提早防备钟会入侵。遗憾的是,刘禅却在黄皓的蛊惑下,不予理睬。结果,造成钟会入侵蜀汉时,远在数百里外的姜维无法及时布防,终致“敛兵聚谷”的千古奇谋胎死腹中,而蜀汉也因此被邓艾灭亡。

同时,姜维接到刘禅的投降诏书后,随“投降”了曹魏主将钟会。次年初,姜维诱导曹魏主将钟会叛魏,失败后姜维和家人一同遇害。

事后,有人将蜀汉灭亡的矛头直指姜维,认为他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而作为招降姜维的诸葛亮,对姜维寄予厚望的诸葛亮,则连带受到了这些人的指责,说诸葛亮眼光太差,无识人用人之能。

然而,姜维死亡82年后的公元347年(永和三年),东晋安西将军恒温灭亡李特建立的成汉政权时,部将孙盛在成汉的宫廷密档中,偶然发现了姜维写给刘禅的一封密函:“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因而,证实了当初姜维“投降”钟会并非真心,也非不忠君殉节,而是“假意投降”,直到死亡的前一刻都在为重立蜀汉而殚精竭虑。期间,姜维确实取得了钟会的信任,钟会也已打算拔给姜维5万大军,意图割据蜀汉之地自立为王。而钟会拔给姜维的5万大军又正好是姜维的原班人马,又有地利和人和之利,完全有机会废掉钟会,重立蜀汉。结果,钟会不听姜维相劝,未能暗中处死关押的曹魏高级将领,最终反被这些脱困的将领杀死。

所以,或许诸葛亮在重任马谡的问题上存在感情用事的诟病,但是他在发现姜维这个大才上绝对是独具慧眼的,若泉下有知,又岂能不深感欣慰呢!


祥子谈历史


姜维是博弈性策略的将军——作风胆大、干预冒风险 简单说就是一个赌徒

《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也基本是这样:

“维为人好立功名”——《傅子》“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为了成功获得名声,姜维敢于放弃一切去博弈。

姜维的作风其实比魏延更大胆、更激进,不懂为什么很多认为姜维是保守谨慎作风的诸葛亮的徒弟。也弄不懂为什么诸葛亮认为姜维是一个思维谨慎的人: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姜维的大胆博弈记录

1、姜维北伐,不为攻城掠地的蚕食,而是意图通过煽动羌人而夺取陇西: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这就是为什么姜维大大小小的北伐很多次,不管是输是赢,姜维都没有夺取曹魏的一片土地。

姜维依旧是执行已经被证明失败的诸葛亮北伐战略——只想鲸吞从不想过蚕食。姜维从来没有想过和曹魏进行蚕食策略,这是姜维北伐没有寸土功劳却国困民顿的原因。

姜维依然坚持着

2、裁剪汉中防守兵力,以重点防守替代全面防守。将魏延的实兵诸围策略,改成错守诸围策略:

“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

简单说,魏延的策略是关上门,一个人都不放进来;姜维的策略是打开门,把人放进来,然后关门打狗。

姜维的策略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但若敌方人数众多,就不是关门打狗,而是无路可逃。

钟会攻打汉中,就是各用1万兵为主姜维的重点防守关隘,其余部队直接绕路过去,直接进入汉中。蜀汉重点防守关隘的军队根本就不能干扰钟会大军后方,只能在钟会占领汉中时投降。

3、策动钟会谋反。姜维意图借助钟会谋反复立蜀汉的计策不会成功,虽然蜀汉满朝大臣都还在成都,理由有:

A、曹魏军已经占据巴蜀、汉中,即便姜维能够借助钟会谋反夺回成都,最多只能夺回巴蜀,难以夺回汉中——没有汉中,蜀汉也难以生存;

B、曹魏军在巴蜀兵力远高于蜀汉,钟会军就有10万,诸葛绪军有3万,邓艾军有3万,司马昭又带着10军驻扎在长安,合计26万;姜维手中只有5万兵;

C、当时姜维5万兵马并无兵器器甲,如何能够收服持有武器器甲的曹魏兵;即便姜维军有武器,成都平原蜀汉兵对曹魏兵并无优势。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讨伐成汉,三战三胜,攻下成都。将军孙盛发现一封密信,交给桓温。桓温看罢,感慨诸葛亮在天之灵,可以瞑目了。这封信内容如下: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本来是曹魏天水郡参军,在诸葛亮第一次伐魏之时,归降曹魏。他在归降蜀汉后,恪尽职守,作为蜀汉的中坚力量,每次征战都冲锋在前,被诸葛亮称之为“凉州上士”。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他没有参与长史杨仪和魏延的争斗,保全了蜀军。在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掌权后,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限制了姜维的军事行动。姜维只能憋屈地率领不足一万的偏师进行局部战争,骚扰曹魏边境。

公元253年,在一次宴席上,掌权的费袆被降将郭循刺杀,姜维这才开始掌权,掌握了蜀汉的大部分兵权。姜维独掌军权后,开始了新一轮的伐魏之战。他此时才真正继承了“恩师”诸葛亮的遗志,开始了“克复中原,复兴汉室”的征途。

演义中,姜维九伐中原,而正史上,姜维一共进行过十一次伐魏。姜维经过十一次伐魏,虽然总体上胜多败少,可是蜀汉和曹魏相比,国力差得太多了,改变不了魏强蜀弱的被动局面。姜维改变了魏延的“重门之策”,全面收缩防线,企图通过诱敌深入,大量歼灭曹魏有生力量。然而,事实证明,姜维的失策了,他主动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导致曹魏钟会大军长驱直入,越过汉、乐二城,直接西出阳安关。钟会对汉、乐二城不理不睬,只是分兵围困并绕城而前,姜维精心设下的防线名存实亡、不攻自破了。

此时,姜维不得不退守剑阁,把益州门户汉中拱手让给钟会。此时,钟会和姜维在剑阁对峙,邓艾率领偏师,偷渡阴平,越过七百里原始森林,来到蜀汉腹地,逼迫刘禅投降。刘禅见自己的精锐御林军被邓艾消灭,连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也战死。他惊慌失措,在投降派谯周的劝说下,开城投降。

后主刘禅投降后,给剑阁的姜维下了一道诏书,让姜维放弃抵抗,投降曹魏。姜维手下将领们非常不甘,刀砍座椅板凳,想要决一死战,最后还是姜维劝阻,率领大军向钟会投降。当时的人们非常不解,觉得姜维如此轻易地投降了曹魏,就对不起当年栽培他的丞相诸葛亮,对不起他这么多年的矢志伐魏,克复中原之心。

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志·姜维传》)

时隔82年之后,姜维写给后主刘禅的一封密信才揭开姜维投降曹魏之谜。原来姜维归顺钟会是诈降,想要离间伐蜀的两个主将钟会和邓艾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火并,渔翁得利。

姜维的构想很成功,他先向钟会投降,在和钟会接触的过程中,得知钟会有反叛之心,并对邓艾灭蜀取得头功有很大的成见。钟会和邓艾两人本来就互看不顺眼,一个是第一次独自带兵,另一个是常年和蜀汉姜维作战,结果灭蜀主帅却是没有带兵经验的钟会,久经沙场的邓艾,还得听从钟会的命令。

因此,姜维挑拨离间,先鼓动钟会,除掉居功自傲的邓艾,然后假借郭太后遗诏,号召魏将讨伐权臣司马昭,实际上是钟会怕功高盖主,想要割据蜀汉。事情败露,姜维和钟会都被曹魏乱兵所杀,当时成都血流成河。这封书信的出世,彻底揭开了姜维那么痛快归降钟会的谜底。姜维作为蜀汉大将军,长达十一次伐魏,和曹魏有着解不开的仇恨,多半不会因为后主刘禅的一封诏书,而放下仇恨,抛弃自己一生的追求,投降钟会的。

现在终于知道,原来姜维暂时归降钟会,是“曲线救活”,他并没有放弃复国,没有放弃“恩师”诸葛亮的嘱托,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于是,他给后主刘禅写了一封信,希望陛下暂且忍耐几天侮辱,我很快就可以恢复蜀汉,把入侵者邓艾、钟会赶出去,重整蜀汉江山。

82年后,东晋桓温在读罢这封姜维写给后主刘禅的书信后,由衷地为诸葛亮感到欣慰,觉得诸葛亮可以瞑目了。姜维不愧为“凉州上士”,没有愧对对他有栽培之恩的诸葛亮,是蜀汉的大忠臣。


魁哥说历史


姜维是谁?

姜维(202~264)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是蜀国军师诸葛亮唯一的接班人。

诸葛亮临死前把自己多年珍藏的兵书战策交给了他,把制造连弩的方法和图纸交给了他。嘱托他一定要好好辅佐后主刘禅,可以说他是诸葛亮最看重和寄托希望的人。

诸葛亮把振兴蜀国的重担交给了姜维,然而就在诸葛亮去世30年后,这个被诸葛亮看好的徒弟,蜀国的大将军姜维却投降了魏国。


▲姜维

一石激起千重浪,天下为之大哗,都说诸葛亮一生能掐会算看透人心,然而这次选接班人却看走了眼,事实真的如此吗?

就在姜维死去82年后,也就是公元346年,一封密信的现世揭开了姜维投降的事实真相,读了这封信后,人们对姜维有了新的认识,人们由衷的感叹,诸葛亮可以瞑目了。

这是一封怎样的密信呢?

咱们先看看姜维死后82年中历史的走向:蜀国灭亡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立晋”,司马炎就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司马炎死后他的傻儿子司马司马衷继位,后来司马衷被丑皇后贾南风毒死。贾南风把持朝政,这样就引起了司马家族“八王”的不满,随之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十几年的内乱使西晋国势迅速衰败下来,北方的少数民族乘乱入侵中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

最终西晋仅存在了52年就灭亡了。

司马家族的后人司马睿南渡在建康(南京)建立了东晋。司马睿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绍继承了皇位。

姜维的密信就是在司马绍当政时发现的,时间在公元346年的秋天(刚好离姜维死去82年)。

话说这年秋天,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进行了北伐,桓温是东晋权臣,官拜大将军、大司马。



桓温北伐指的是率军消灭占据在原蜀国成都的成汉政权。成汉政权是指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造成的群雄割据,当时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最后占领了四川成都称帝(即原蜀国的国都),国号为成汉。

桓温带领着东晋大军秣兵厉马,一鼓作气拿下了成都,李特投降,成汉政权随之灭亡。

就在打扫战场时,桓温的属下孙盛找到了姜维曾写给刘禅的一封密信。桓温看罢热泪盈眶,哽咽的说道,诸葛丞相可以瞑目了,姜维没有背叛蜀国。

原来在发现这封密信的82年前,姜维在前线和钟会正在死磕时(钟会是魏国名将,是三路灭蜀大军的主要将军),后主刘禅在投降派樵周等人的劝说下自缚而降。蜀国灭,刘禅同时命令姜维放下武器,就近投降钟会。


▲姜维被杀

国家没了,姜维没办法投降了钟会,这就是人们后来传说姜维投降魏国的原因。

有人说了,姜维为什么不尽忠而死呢?原来他有自己的打算,姜维计划策反钟会,然后借助钟会的力量复立蜀国,最后杀掉钟会,拥立刘禅再次登基。

就在姜维缜密策划下,钟会果然上当准备造反,姜维的计划马上就要实现,高兴之余他给后主刘禅写了这封密信: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意思是说,陛下你忍耐几天,只要我造反成功了,你还接着坐你的皇帝。


▲姜维和诸葛亮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造反前夜不慎走漏了消息,钟会和姜维被监军卫瓘带领的魏国军队乱刀砍死,讲实话姜维就是一个悲剧英雄。

所幸在姜维死后82年,这封密信被发现面世,最终洗去了蒙在他身上的不白之冤。


秉烛读春秋


对于诸葛亮而言,从决定为刘备出山之后,他就将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蜀汉集团上面,为刘氏集团操劳半生,无论是出谋划策,还是稳定内政,诸葛亮一直都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

可以说,蜀汉的鼎盛,有一半功劳都是出自他手,伴随着刘备夷陵大败,蜀汉国力衰微,诸葛亮也开启了艰难无比的北伐之路。六次北伐,六次呕心沥血,只可惜上方谷一场大雨,浇灭了他几十年的心血,几夕之间,这个千古奇人,便消逝在了岁月长河当中,空留一声壮志遗恨。

继丞相之志,砥砺奋进

继承丞相之志的,便是号称“幼麟”的姜维,姜维接管蜀国的时候,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与魏国更是无法相比,蜀地人才凋零,魏国各郡却是兵精粮足。魏兵南下,姜维在前线坚守,只可惜兵败一筹,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听到成都被围,姜维便大军掉头,准备回去营救。如果刘禅能等到姜维到来,那么魏蜀之战,胜负未曾可知,只可惜幼主实在是太过昏庸,看到敌兵包围,便立马丧失了斗志,直接开城献降了,姜维没有办法,只能率领蜀国主力,投降钟会。

投降之后仍然心存蜀汉

即使到了魏国,姜维心中依旧想着如何复兴蜀汉,在北边政权当中,钟会是唯一一个能够有实力抗衡司马家族的人。姜维傍上钟会以后,便利用自己的如簧巧舌,开始了挑拨离间,拨弄钟会与司马家的关系,其实不用经过姜维挑拨,钟会本就是一个向往权力的人,于是将军中的心腹之外剔除,开始起事。钟会、姜维、邓艾等人,都堪称是三国末期的顶级人才,但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手下,这场暴乱,钟会、姜维皆以惨死,而姜维还落的一个不忠于蜀的骂名。

直到最后姜维的密函出世,后人才明白了姜维的苦心。

当时蜀国已亡,姜维仍然寻求复国,本是魏国降将,入蜀国之后承蒙诸葛亮的照顾,心存感激,便鞠躬尽瘁,以死复国。只可惜,人力虽然强大,就连诸葛亮这种千古奇才,也不能和天下大势抗衡。姜维北伐之志,难如登天,但是他的这种以死报国、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