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多元醫學的理論探討 之一——從科學方法論看

上一篇:

人的思維各有不同,哪怕面對同一研究對象,每個人都有先見之明,會形成不同觀點,會產生多種方法。他又和周圍發生交流,不同觀點相互碰撞,不同方法相互借鑑,以帶來改進。這樣就會走向某種一致性,形成包括共同的信念、方向、方法、手段等在內的思想體系。

在古代,信息傳播效率不高,不同地域的人們缺乏交流,關於世界的認識相去甚遠,形成多元思想流派。醫學上更是這樣,人們關於疾病的看法各不相同,方法各異。近代以來,科學體系不斷完善,科學實證能力不斷加強,不符合實際的觀點消失了。信息交流愈發高效,在非生命的世界,科學幾乎已經統一。在生命的世界,在和人密切相關的領域,多元特徵明顯,觀點雖然不一致,方法雖然不相同,但都顯得正確,都能治病,讓人們有堅持的理由,因此形成多元醫學。

多元醫學的理論探討 之一——從科學方法論看

面對人類無法真正認識的對象,多種思路都會存在。想象古時候,人們對天或自然界的看法就有很多,認為自然是有神靈的,臆斷日食和月食的原因,斷定天災是君主犯下了過錯,把刮惡風歸咎於百姓怠慢了官差,等等。現在能明瞭其中的不妥,但在當時,我們決計無法明辨是非,多種認識就並存而無法消除。當下,科學能力有了提升,但在生命認識上還差得遠,不能避免此類困局。

一直以來,現代科學對自身的先進性全面性是滿意的,認為實驗室能研究岩石和細菌,也能正確認識生命和疾病。這種自信並沒有得到實踐的證明,人們還不能有這樣的警醒:在生命這種全向對象面前,單一的科學模式都不可能完全勝任,只要處於同一科學體系,所有人的思維就會體現某種特性,擅長某些方面,隔膜於某些方面。這就在客觀上導致多元醫學的存在。

科學並非純粹客觀的活動,科學並非絕對真理的描述,科學反應那個主體希望看到的世界,用什麼樣的思路研究世界,都會收穫相應的結論。一根手杖,自植物學者看去,是一束纖維質及細胞膜,化學家認為是複雜分子的集體,物理學家則認為是核和電子的集合體……這些觀點都能通過科學實證,因而都是科學的。這一結論在醫學上尤其成立,面對同樣的生命,西醫看到DNA雙螺旋結構和白細胞計數,中國人則看到元氣和陰陽,中西醫學在迥異地看待生命,都可能有效。科學依靠實證以避免危險,在複雜的生命面前,這準則並不能導向唯一的認識。

科學要反應研究者的工具看到的世界,他的認識決定了他所發展的工具,他反過來又會受到相應工具的影響,如此不斷,這樣相互促進的循環中,絕對指標並不存在,偶然性因素會導致大的分歧。比如,質地的堅硬和顏色的潔白都是石頭的屬性,想象我們分別給研究者以硬度計和色譜儀,他必定會報告相應的科學認識,並能不斷改進工具,形成自洽的體系。人類似乎能全面認識石頭,但對生命,中西方都不能全部認識,會發展多元工具,進而形成多元醫學。

有人會認為,這裡在偷換概念,硬度計和色譜儀都屬於一類工具,工具只有一類,所以醫學不應當多元。這是不對的,西醫的X光機是工具,中醫的望聞問切也是特殊的工具,工具是多元的,醫學也可以是多元的,並且,中醫工具也能迎接高科技的擴展,脈診儀已經面世,今後會有很多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