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爸爸,我想自殺”背後: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溝通

“爸爸,我想自殺”背後: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溝通

01、一個關於孩子說“我想自殺”的故事


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覺得很有意思,想要拿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個故事是一位兒童教育家,他有一個13歲的女兒,有一天呢,這個女兒忽然跟他說:“我想自殺。”


相信每一位家長要是聽到自己的孩子這樣說,一定會有一種“五雷轟頂”的感覺。


有的家長可能會大發雷霆,揍孩子一頓,讓他趕緊打消這個念頭;有的家長則急得想哭,不停的勸兒子:不行,這是不對的,生命只有一次,你怎麼可以……


然而這位兒童教育家是怎麼做的呢?


“爸爸,我想自殺”背後: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溝通


是的,就是這樣,他極為淡定的說道:

“活著確實辛苦。不過,青少年自殺是要上社會新聞的。大家都會猜測我們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媽虎爸。爸爸說不定連工作都得丟,畢竟我是老師。唉,又沒辦法跟人解釋,我只是尊重女兒的選擇,這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


因為淡定,所以孩子會覺得,她跟孩子在討論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就好像在說“今天天氣很好”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


家長淡下了,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淡定。


而這位爸爸不僅淡定,還以一種非常有趣的論調向孩子闡述——唉,這下麻煩了,我確實是應該尊重你的選擇,但是我要怎麼跟別人解釋,我沒有虐待人,並不是可怕的狼媽虎爸呢?


(1)第一句,我贊同你的觀念:他也覺得活著是挺苦的,會讓孩子覺得,嗯,我的想法挺對的,老爸跟我是一個想法。

(2)點明這件事情會帶來的後果:我們會失去現有的工作,社會輿論的壓力,現有的平靜而美好的生活會被打破,你親愛的父母可能會變得很慘(如果孩子能夠站在父母這邊考慮,會建立起同理心)。

(3)表示,我是非常開明的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不管什麼時候,都不忘記告訴孩子,我“尊重”你,願意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與你溝通。

(4)信任:以一定淡定的姿態告訴孩子,不管你談論的話題多麼離譜,在父母這裡都是一個正常的話題。


所以他女兒的反應是什麼呢?“撲哧”一聲笑了出來,原來她不過是一時想起,隨意問問。當她發現連這種話題她爸都沒有罵她,老爸的答案還如此有意思,她更樂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了。


在這件事情本身,重點並不是孩子要“自殺”這個念頭和行動,而是要弄清楚,他為什麼想要自殺?他是真的遇到了麻煩,想要這麼做,還只是腦袋搭錯了筋,一時的衝動?


不管是什麼原因,安靜地聽他說,這一點非常重要。




02、成功的溝通就是,即使是孩子的青春期,他也願意與你分享



“爸爸,我想自殺”背後: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溝通



我們做家長的,很多時候會忘記站在一個平等的角色,去傾聽孩子的聲音。有的時候,孩子才剛剛冒出一個念頭出來,可能他自己都還沒有清楚是怎麼回事,結果家長一驚一乍的,把孩子給弄懵了——我是誰?我在哪兒?我要幹什麼?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當與父母溝通失效的時候,不是反著幹,就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當溝通失效之後,會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因為你會覺得你明白孩子的想法,事實上你根本不明白。這就跟孩子做數學應用題似的,他連題目都沒讀懂,如何能得出正確答案?


當孩子拒絕與家長溝通以後,兩者只會越行越遠,最後走向沒辦法收拾的結局。


孩子與家長溝通,最怕的是什麼?其實就是家長的否定或者冷漠。


爸爸下班回家,看到兒子在玩遊戲,忍不住苦口婆心:“你要好好學習,要是成績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學,以後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只能當一輩子的打工仔。”


兒子一開始連頭也沒抬一下:“哦!”


“你啊你啊,怎麼這麼不懂事?當年我小的時候,想讀書都沒機會,還是你爺親戚朋友借了一個遍,才湊了一點學費,把我送到學校去的……”


又開始了!兒子默默在心裡翻了一個白眼,左耳進,右耳出。等實在受不了了,直接站了起來。


爸爸:“你去哪?”


兒子:“回房間看書。”


直接把房門關上,原本還想說點什麼的爸爸,坐在椅子上一陣嘆氣:“都這麼大了,怎麼還不懂事?”



否定,意味著不管他做什麼都是錯的。有時候他知道自己是錯的,有時候不知道,但不管知不知道,他怕家長知道,因為一旦是“錯”的,他將面臨家長的“懲罰”。


這種懲罰,不一定是打罵、扣零花錢,有的時候只是一個“無視”、“冷漠”的眼神。


小琴一直成績都不太好,爸媽為此沒少操心。雖然平時爸媽喜歡念她,讓她覺得很煩,但她也明白,其實爸媽是愛她的,是為了她好。


然而,學習這種事情不是想學就能夠學得進去的,中間知識斷層,想要撿回來很難。


這次期中考試,她好不容易考得好了一點,開開心心地拿回家跟父母分享,想要得到父母的肯定。結果試卷才拿出來,她媽看了一眼,就丟到了旁邊:“才考那麼點兒?讓你好好學習,你都不知道好好學習,你看人家李阿姨家的兒子……”


失落的小琴:大概,她天生就是一個成績不好的壞孩子吧!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覺醒,希望得到認可的階段,而這個時候你做的恰恰是“否定”,可不就漸行漸遠了。





03、成功的溝通就是,不管多麼離譜的想法,他都願意與你分享



“爸爸,我想自殺”背後: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溝通



孩子成長的過程,本來就是從不懂到懂的過程。想想剛出生的時候,他連話也不會說,路也不會走,從丫丫學語、蹣跚學步,一點一點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格。


因為不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看似“離譜”、“可笑”的想法,他想與人分享、與人討論,從而達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斷昇華自我的一個過程。


正在上初中的小聰開開心心地跑回來,跟他爸說:“爸,我跟成成約好放學後去做兼職賣點東西,我們算過了,一隻玫瑰賺4塊錢,10枝就是40塊錢,100枝就是400塊錢……百貨市場的人那麼多,只要隨便有100人願意花錢,我們就賺大發了。”


老爸一聽就皺眉:“你想多了,沒人買的。”


小聰很失落:“哦,那算了……”


回想自己年幼的時候,是不是也有許多看似天真的想法?後來長大了,慢慢成熟的,也就不會再犯那樣的錯誤。


小聰最終沒有去成,但成成爸的反應不同,他聽到孩子願意做這件事情,非常開心。“確實是個不錯的主意,不過你覺得,什麼時候大家會更願意買玫瑰呢?”

“情人節?”

“那你覺得,他們會喜歡什麼樣的包裝?”

“他們喜歡……”


孩子也是這樣的,我們需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因為他只有在不斷的“試錯”中,才能夠成長得更快。


當一個孩子不管有多麼離譜的想法,只要他願意與你分享,那就是他對你的信任。


因為信任,所以他相信——就算全天下的人認為他錯了,只要他說他是對的,你就會認為那是對的。


這種信任,會轉化成一種對他的支持,鼓勵他未來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勇敢向前。


現在,現在是錯的,你怎麼知道他以後是不是對的?就像你跟一個生活在古代的人講,說月亮上沒有嫦娥,其實它是地球的衛星,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


我想,他一定罵你是個傻子。而現在,你連聽都不聽你的孩子在講什麼,直接罵了一句:“你怕不是個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