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民國時天津這4平方公里內實行英國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業安家

民國時天津這4平方公里內實行英國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業安家

(天津英租界戈登堂)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天津,許多來自歐洲、印度的冒險家白手起家,變成百萬富翁,過上了安逸享樂的生活:早晨起床,邊吃早餐邊打開收音機聽新聞,出門買一份英文版《京津泰晤士報》,乘馬車或人力車去洋行上班。忙完工作也會留意一下賽馬會的資訊,打電話與朋友約週末網球賽,晚上去西餐廳吃飯,也許還要看看電影、跳跳舞……這種影視劇中的場景,其實真真實實地發生過。

1860年9月11日中英雙方交換中英《天津條約》批准書,同時簽訂《續增條約》,第四款規定:“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貿易,均照經準各條所開各口章程……”1860年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正式開闢,初期面積約460畝,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

民國時天津這4平方公里內實行英國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業安家

(清末英國人在天津)

租界內的土地由英國人開發,再由英國政府出售租約。1870年,英租界建成了第一條馬路——維多利亞道(今解放北路營口道至開封道一段),這是天津租界中修築的第一條路,位於海河岸邊,也是英租界的核心區,1884年建成的利順德飯店、1887年建成的維多利亞公園、1890年建成的戈登堂、1903年落成的英國聖公會教堂(安立甘教堂)、1904年建成的英國俱樂部……都在這一區域內。如今除了戈登堂,其他的都還聳立在原地。

利順德飯店開業後,達官顯貴於此聚會,有人提議:把飯店門前不遠的水坑填平,建成公園。建築商從英國運來建築材料,建成了一座英國田園風格的公園,但又在中心位置造了一座中式六角涼亭。1887年6月21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誕辰五十週年之日,公園正式開放,被命名為“維多利亞公園”。

民國時天津這4平方公里內實行英國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業安家

(維多利亞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公園裡常有馬術表演、動物展出、露天音樂會。衣著考究的紳士和淑女坐在公園的綠椅子上,或沿花壇小徑漫步。但是,公園四周圍著鐵欄杆,除了外國孩子的保姆,任何華人和狗都不準入園。

1890年,這一區域建起了一幢英國城堡,被命名為戈登堂,戈登是負責英租界開發設計的工兵上尉的名字。戈登堂所有的拱形門窗都是哥特式,高高的石階之上是兩扇厚重的木門。大門前面架著一排“拿破崙炮”,炮口正對維多利亞公園,實際上是英國退役的武器,用來裝飾和炫耀武力強大。

民國時天津這4平方公里內實行英國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業安家

(天津英租界軍樂隊)

戈登堂內設巡捕房、法庭、英國工部局和會議廳。這是天津當時最亮麗的風景,外國人來天津都要在戈登堂前留影紀念。數年後,距離戈登堂不到百米遠,一幢新大樓拔地而起,是開灤礦務局總部大樓,外形像古羅馬人為了勝利而建的巨大神殿。

英租界工部局仿照本國制度,在租界內實行英國法律,駐紮在兵營裡的士兵與一支由印度人組成的巡捕隊,負責租界內的安全和保衛,英國軍艦“蜀葵號”常年停泊在海河邊,遠一些的渤海灣也有“毛地黃號”英國軍艦長期駐守。

民國時天津這4平方公里內實行英國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業安家

(洋人在天津)

英租界建起了成排的高樓大廈,先後開設了英商高林洋行,匯豐銀行,怡和、太古、仁記、新泰興“皇家四大行”,德商禮和洋行等洋行機構,建成了英國、普魯士、丹麥、葡萄牙、日本等國家的領事館,還有檯球房、籃球場、俱樂部等娛樂場所。道路上的汽車數量增加得太快了,以至於租界的主要路口不得不設立交通巡捕。

英租界工部局的華人董事莊樂峰,在20年代末創建了英式私立精英學校——耀華學校,校址位於戈登路(今湖北路),用英國人的方式教育中國和外國的兒童,一年後,在牆子河畔(今南京路)擴建新校址,如今這所學校是天津最好的中學。

民國時天津這4平方公里內實行英國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業安家

(天津租界英國球場)

當初,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長德璀琳徵得直隸總督李鴻章的同意,在天津南郊養牲園附近開了一座跑馬場。為方便住在租界的人賭馬,工部局又修築了馬路,從牆子河小白樓直通跑馬場,命名為馬場道。

1895年,天津英租界當局以“洋行日多,僑民日眾,租界不敷應用”為由圖謀擴充租界面積,數年後開始開發“牆外推廣界”,也就是馬場道附近的地塊,這是今天“五大道”的雛形。

民國時天津這4平方公里內實行英國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業安家

(天津租界英國球場)

經過三次擴張,天津英租界總面積達到6000餘畝,約4平方公里,英國工部局每畝每年向中國政府交租金1500文,相當於半兩銀子。當時一兩銀子摺合現在人民幣200元,而清末永久購買一畝良田約七八兩銀子,算下來,租出去的地段本就是開窪沼澤,只有屈指可數的破窩棚,以這個價格租給英國人,清政府也不算虧。

“牆外推廣界”成為高檔別墅區,外國建築師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了千餘幢建築,匯聚了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國風貌建築,所有的小洋樓都帶有開闊的庭院,院落裡綠樹掩映,後來這裡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會”,也有了“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樓”一說。

民國時天津這4平方公里內實行英國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業安家

(洋人在天津演戲,有人扮京戲扮相)

後來曾任北洋政府總理的孫寶琦住在天津,他的弟弟孫寶碹住在浙江,常到天津看哥哥。孫寶碹在《忘山廬日記》中提到,他與友人徜徉於充滿歐洲情調的天津租界,“蓋縱橫曲直,高樓峻宇,皆西國模製,無稍稍閒雜。殆與遊歐洲街市無異,上海所不如也……天津之外國居留場,自庚子亂後,遠勝於上海。蓋上海惟黃浦灘及律師路一帶稍潔淨,此外則闐囂龐雜,不免厭人,但道路略平坦耳。”意思是說,天津租界從規劃到環境衛生,都強於上海租界。

二三十年代,滿清遺老遺少、北洋軍閥政客、洋行買辦、民族實業家紛紛來到推廣界購地建房,據統計有五六百人。當時中國富豪榜上排在前500名的,有80%都在天津有房產,其中最有名的包括:溥儀、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張作霖,等等。

民國時天津這4平方公里內實行英國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業安家

民國時天津這4平方公里內實行英國法律,大批富豪在此置業安家

(洋人在天津)

七七事變後,日本人佔領了天津,封鎖了英租界各個出入口,但華界居民仍不斷向英租界遷移,所有人出入租界都要受到侮辱性的搜查。英國兵營在天津有3000多人,司令官是少將旅長,但國際局勢複雜,他們離開兵營,登上“蜀葵號”永遠駛離了海河碼頭。英租界日漸蕭條,隨著戰事愈發吃緊,留在天津的外國僑民被集中到一塊兒,送到了山東濰坊集中營,天津英租界名存實亡。(文:何玉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