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心臟老不舒服,“雙心”一起治

一名“胸悶”的患者

曹阿姨來到精神心理科診室,一坐下就喋喋不休起來,“我總是感覺心慌胸悶、透不過氣,胸口也經常不舒服。去心內科看過,醫生說我心臟各種檢查都正常,讓我過來找心理醫生看看。”

交談中,醫生髮現曹阿姨說話語速很快,對病情十分擔憂,表現得十分焦急,有點坐立不安,便耐心地跟她解釋,她心慌胸悶的症狀可能是由焦急情緒引起的。當一個人焦慮的時候,身體內會釋放一些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會讓血管收縮,導致組織缺血或出現某些反應,從而引起類似心臟病的症狀。

心臟老不舒服,“雙心”一起治

曹阿姨聽完之後,點點頭,表示認可,她說自己平時性子就特別急,做事風風火火,一件事情不做完就會覺得心裡特別不舒服。最後,醫生考慮診斷為心臟神經官能症。

心臟神經官能症是軀體形式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一種類型,以心血管系統症狀為主,主要表現為心悸胸悶、氣憋氣短、乏力頭暈、失眠多夢等。其本質是由於焦慮、抑鬱和恐懼等不良情緒導致的全身植物神經紊亂,心臟本身一般不存在特別的器質性問題,患者大多性格急躁,喜歡追求完美,對人對事都是盡心盡責,容易過度思慮,生活中又長期存在家庭、工作或人際關係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不懂得正常宣洩,過度壓抑造成軀體形式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臨床上,很多心理問題可以表現為心臟症狀,心臟疾病也常伴有心理問題。除了像曹阿姨那樣心臟神經官能症導致心臟不適,有些人心臟的確存在一些小問題,例如心律失常、心絞痛等,但由此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最終導致心臟症狀加重;有些嚴重心臟疾病的患者經治療後,心臟功能已恢復良好,但因為擔心復發,終日惶恐,形成惡性循環,也加重了心臟疾病。這說明,心理與心臟密切相關,好的心理狀態對心臟功能有一定的維護和促進作用,反之不良的心理狀態可能對心臟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危害生命。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換,中國權威心臟專家胡大一提出了“雙心醫學”理論,即心理心臟病學,也就是“雙心疾病”。從心理和心臟兩個角度治療“心”病,正是“雙心”治療。

心臟老不舒服,“雙心”一起治

統計顯示,心血管門診患者中雙心疾病發生率為15%~30% ,而在因心臟急症住院的患者中發生率更高達60%~75%。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一直呼籲人們提高對雙心疾病的認識,早期發現,及早正確就診,對阻止疾病進一步惡化。


如何正確識別

一般來說,我們知道自己患病,都是先感覺到軀體不適症狀,無法自然緩解,才去就診,而且通常是先到軀體醫學科進行就診,當檢查無法確診某種疾病,或懷疑的疾病無法解釋症狀時,就需要開始考慮其他因素,如精神心理問題。

對於既存在明確心臟疾患,又存在焦慮、抑鬱等情緒症狀,且出現時間在1~3個月內的,可以理解為患病導致的心理反應,待原發疾病好轉或緩解,輔以精神心理安慰,或用些改善睡眠的藥物,一般可以在幾周內緩解,最長不超過半年;若超出這個時限仍不能自行緩解,應到精神科進行心理評估。

無論是否有心臟疾病依據,只要軀體疾病不能解釋目前的情緒症狀,且症狀超過半年,都應到精神心理科就診。

心臟老不舒服,“雙心”一起治

而那些平時性格急躁、容易緊張,長期失眠,面對新舊軀體疾病打擊,反覆就診,或有多發腔梗、腦萎縮和認知功能下降的徵象,或起病明顯與個性及成長背景,如家庭、學校及社會因素有關,都應該儘早到精神心理專科就診,必要時由精神科醫生和全、內科醫生共同合作進行診治。

另外,如果感到自己或患病的家屬有明顯自殺、攻擊行為,無論原本懷疑是哪一類疾病,都要儘快到精神科就診。如果患者不同意前往,也可以代述情況,請精神科醫師幫助分析,協商解決問題的辦法。


雙心疾病的處理

除了治療原發疾病,請精神科醫師開具適當藥物,患者自身輔以適當運動和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也十分重要。

運動:有氧運動除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外,還能減輕抑鬱、焦慮症狀及緩解各種情緒問題。但抑鬱可能會妨礙患者進行體育鍛煉和心臟康復,家人應鼓勵患者克服障礙。運動強度須基於心臟功能及自身運動能力而定,可以從每天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很簡單的事情開始,例如洗碗、種花等,體力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健走、騎車、打太極等運動。

營養:適當補充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C、維生素D及葉酸、鎂、鋅等,建議每天吃50~100克粗糧,多吃新鮮綠葉菜如菠菜、小白菜,杏仁、葵花籽、腰果等堅果,香蕉、柑橘、葡萄乾、玉米、蘑菇、大蒜、洋蔥等蔬果。ω-3脂肪酸也是緩解情緒的良好食物,建議每週吃兩次深海魚,如三文魚(可吃魚生)、金槍魚、沙丁魚等。咖啡、濃茶、煙、糖或甜食、飲料等則應儘量少碰,油膩飲食根據病情酌情進食。

心臟老不舒服,“雙心”一起治

生活方式:多找一些快樂的方式和來源,多找一些朋友一起活動,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分享快樂,善於認識社會和尊重現實,接納現實,學會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對於抽菸、喝酒、休息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要儘量戒除。

藥物治療:一方面是根據軀體疾病情況,對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進行積極處理,嚴格遵照醫囑服藥,控制達標。另一方面是使用抗抑鬱、焦慮藥物,但必須在精神專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心理安慰:作為家人,需充分了解患者焦慮、抑鬱的原因,給予心理安慰的同時,儘量提供協助。對於中重度抑鬱患者,認知和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會有很好效果,須轉診至精神專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