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到點不願吃飯?建立“日常慣例表”,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文l松鼠媽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這幾天在微信上跟幾個寶媽聊天,有好幾個人都跟我說:“多麼希望學校能夠早點恢復上課啊,這個超長假期天天窩在家裡,孩子的作息都打亂了,現在連飯也不好好吃了,孩子每天睜眼就吵著要看手機,別的事情都不想幹”。

這些家長的困擾之前我也遇到過,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個朋友在她的朋友圈裡曬了一張她寶寶的日常慣例表,我頓時覺得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之後我如法炮製了一張我家寶寶的日常慣例表,在執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已經初見成效。

朋友曬出的是一張寶寶寒假日常慣例表,這張表是在寶寶放寒假之前就已經制定好的,寒假一開始就立馬執行了。

在製作這張表的時候,朋友首先詢問了孩子寒假裡想要做哪些事情,然後在紙上一一記錄下來,接著填上寒假的一些必做事項,比如寫寒假作業、練習書法,課外閱讀等等。

孩子到點不願吃飯?建立“日常慣例表”,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然後和孩子一起規劃好每天怎麼去分配這些要做的事情,具體精確到哪一天哪個時間段完成,最後用表格的形式將這些時間固定下來,每天做完一項就打一個勾。

一開始孩子也有動搖的時候,但是在朋友的引導下,終於堅持下來了,現在孩子的作息時間就和上學的時候一樣規律。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成功,自律的影響是智力的2倍還多。”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是非常重要的,而自律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想要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則可以藉助我們今天要講的《日常慣例表》。

一、什麼是《日常管理表》?

《日常慣例表》有點類似於我們大人的工作計劃表,比如我們把每天或者每週要做的事情先列成一個清單,然後根據清單的內容逐一去完成事先計劃好的事情,做完一項劃掉一項,直到把所有的事情做完為止。

與工作計劃表不同的是,寶寶的《日常慣例表》是可重複執行的,因為每天要做的事情大體上都是相同的,寶寶只要在相同的時間重複做相同的事情就可以了。而重複正是寶寶養成規律作息習慣的必不可少的方式。

孩子到點不願吃飯?建立“日常慣例表”,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日常慣例表》不僅有助於寶寶養成自律的習慣,而且它的可操作性也很強,家長只要按照以下步驟來操作,就可以和寶寶一起製作一張日常慣例表了。

二、怎樣製作寶寶《日常慣例表》?

1.明確要做的事項

我們可以製作寶寶一天作息時間的《日常慣例表》,也可以針對寶寶某些不良的習慣製作相應的管理表,例如,寶寶睡覺時間不規律,我們可以制定一個“睡覺慣例表”、寶寶不好好吃飯,就和他一起建立一個“吃飯慣例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製作慣例表的時候,

最好邀請寶寶一起參與制定內容和時間安排,這樣寶寶在執行的時候也會更加順利一些。

2.和寶寶一起添加慣例內容

就拿給寶寶製作“吃飯慣例表”來舉例吧,媽媽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問寶寶吃飯前要做些什麼,吃飯時要做些什麼?

孩子到點不願吃飯?建立“日常慣例表”,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吃飯前要放下手頭正在做的事情、洗手、幫媽媽擺好碗筷、有一些小一點的寶寶可能還要穿上罩衣等等,吃飯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要隨意走動,不能玩玩具,看電視等,當所有的事情都羅列完畢後,家長再協助孩子把所有的事項都記錄在一張白紙上,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們自己寫。

3.讓孩子給以上羅列的內容排序

還是接著上面的“吃飯慣例表”來,如果吃飯前寶寶在看電視,可以先讓他停掉電視,接下來他是洗手、穿罩衣、擺碗筷、吃飯還是按照別的順序來做,都可以跟他寶寶自己的意願來定,定西來後就不要再變了。

如果寶寶到時候不按照這個來,就可以說這是你自己制定的計劃,說到做到才是好孩子哦,相信大多數寶寶都會照做的。

4.時間劃分

就是和寶寶一起確定完成慣例表上面的各項內容分別需要花費多長時間,這個時間可以稍微留有一點彈性,不要定的太死了,比如讓寶寶去洗手,寶寶可能洗著洗著就在那裡玩水了,這就需要明確規定洗手不能超過多長時間。

孩子到點不願吃飯?建立“日常慣例表”,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5.給慣例表做一些美化

慣例表的任務都分配好以後,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在上面配上一些簡單的插畫,或者拍一些寶寶做任務時候的照片貼在文字旁,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慣例表的趣味性,使它顯得不那麼死板,還可以記錄孩子成長的瞬間,用直觀的方式然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做好每一項任務,這樣孩子也會更有成就感。

6.把慣例表貼在孩子能夠經常看到的地方

慣例表製作好後,和孩子一起把他貼到一個比較顯眼的位置,像我們上面製作的《吃飯慣例表》可以張貼在餐桌旁,這樣每天吃飯的時候孩子就可以看到,然後他們看到這張表就知道吃飯時自己要做什麼。

《日常慣例表》的製作大致可以分為以上六個步驟,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只是一個引領者和啟發者,而製作的主體應該是孩子。只有讓孩子積極的參與進來,孩子才會更加願意去執行,這份慣例表也才更加顯得有價值。

孩子到點不願吃飯?建立“日常慣例表”,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三、《日常慣例表》的執行方式

1.以尊重孩子為前提

製作慣例表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變成我們設想的樣子,而是為了訓練孩子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讓孩子形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所以在執行的過程中,父母不能強制孩子去改變,而是要耐心的陪伴和指導,讓孩子自然而然的接受改變。

2.父母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

《日常慣例表》也是一個執行計劃表,只有當孩子付諸實際行動時,它才能顯現出真正的意義。由於孩子的自制力沒有那麼強,難免會出現意志動搖的時候,這時就需要父母在一旁多鼓勵孩子,督促他們堅持下去,決不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

只要寶寶克服初期的惰性和不適,越到後面就會做的越好。

孩子到點不願吃飯?建立“日常慣例表”,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3.靈活變通

因為這份《日常慣例表》是旨在規範孩子的行為的,執行的過程可能會和開始的設定出現一些偏差,所以父母要密切觀察孩子的行為,多聽取孩子的意見,如果發現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可以根據孩子的需求來做出改變和調整,而不能死板的遵照原計劃去執行。

美國育兒專家Rexanne Mancini說:“變化每天都在發生,但是規律才是讓家庭和孩子覺得和平、安全、輕鬆的最理想方式。容易理解、完成、同時又具有靈活性的規律表,會讓孩子茁壯成長。 ”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的生活變得規律,讓家庭生活變得和諧安寧,那麼就少不了這張《日常慣例表》的幫助,因為有了這張慣例表,我們就不用每天用盡十八般武藝去約束孩子的行為,進而在孩子的各種逃避和反抗中讓自己變得暴躁了,和孩子一起制定專屬於他的行為慣例表,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成長才是最好的養成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