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給娃報班前必看!這樣的少兒美術機構我勸你別報

在上次測評完美術寶和畫啦啦之後,後臺有家長問我,給孩子報美術班,到底應該選擇哪些機構試聽?

家長提的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

但在回答家長這個問題之前,魚sir要先反問家長,家長想讓孩子學畫畫的理由是什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覺得說不定試出一個天才畫家呢?

還是看到別人家的娃在學,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後?又或者希望能夠給孩子做藝術啟蒙,培養孩子對美的理解?

給娃報班前必看!這樣的少兒美術機構我勸你別報


無論是哪種心態,我都認為,家長在給孩子報班之前,必須考慮清楚自己的期望值,而這個期望值對於孩子來說,先是提高對藝術啟蒙的要求,再是對繪畫能力的要求。

在這個基礎之上,魚sir再來回答開頭的問題,與其說是選哪些機構試聽,不如說是如何判斷美術機構的優劣勢。今天魚sir就來手把手教你,對於美術機構的判斷,應該考量哪些因素。

學美術不僅僅是畫畫


不管是英語、數學還是美術培訓機構,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機構,課程理念是整個機構課程設置的核心和導向。

所以家長在給小朋友選擇美術機構時,需要先了解機構的教學理念是什麼?課程體系內容是否科學?各階段的課程內容是否與該階段孩子的成長規律和接受能力匹配?

我認為,真正好的美術班不會在低年齡段就要求孩子被動掌握繪畫技巧,比如說什麼是素描什麼是透視。

他們該學的是如何把畫畫作為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尤其是對還不會寫字的孩子,因為除了語言之外,畫畫是他們唯一能夠表達自己的工具。

在往上一個高度來說,藝術的本質,歸根結底也就是藝術家對於這個世界的自我表達。

並且,學美術不僅限於教孩子畫造型,還應不拘束孩子自由發揮想象創作、不拘束於單一繪畫材料。我從來不認為那些打著“一個月小畫家帶回家”口號的機構,能教出真正意義上繪畫優秀的孩子。

課程三要素:孩子認知,綜合材料,避免簡筆畫


在魚sir看來,家長可以著重考察課程以下幾個方面:

1.與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水平相匹配

通常來說,2歲的小朋友畫爸爸,紙上可能會出現毛線團或圓圈代表爸爸,畫遙控器,在紙上出現的可能依舊是毛線團或圓圈。

3歲的小朋友再畫爸爸或者遙控器,出現的東西可能就是比較像遙控器的正方形了,這是因為他們在不同年齡有不同認知從而產生的不同表達方式。


給娃報班前必看!這樣的少兒美術機構我勸你別報


孩子的繪畫能力會隨著認知能力的進步而不斷髮展,他們對於畫面表現的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舉個畫人物的例子。

來試想一下,2~3歲的小朋友畫人物,不論他們家庭背景、教育環境有多麼不同,但它們畫人物的方法都出奇地一致——都是用火柴人來展現。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考慮給人物加上頭髮、衣服、動作、飾品等等。

年齡再大一點,就會注意人物的身體比例,是不是腿畫長了、頭畫小了,這些變化都充分反映了小朋友對人物造型的觀察的認知和感知能力發展的過程。

所以美術機構的課程內容是否與孩子的年齡認知相匹配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如果一定要把素描課程給4、5歲的小朋友學習,在還不能理解物體結構和光影的情況下,這對小朋友的發展不容樂觀。


給娃報班前必看!這樣的少兒美術機構我勸你別報


2.避免簡筆畫

相信這樣的場景,家長一定沒少見:

孩子的畫上永遠都是重複的太陽、房子的形象,房子永遠都是三角形的房頂加長方形的牆壁,再畫一個大門,畫面左上方永遠頂著圓形的太陽。

給娃報班前必看!這樣的少兒美術機構我勸你別報

再比如,老師教給小朋友怎麼畫熊(通常都是圓圓的腦袋加上兩個半圓形的耳朵, 在畫上五官)以後,哪怕小朋友看到真正的熊,他畫出的依然是以前老師教給他簡筆畫熊的畫法。

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看來,老師將畫房子或者畫熊的方法傳授給小朋友以後,小朋友在畫畫的時候第一反應出現的就是這樣的形象。

他們不再去思考和觀察房子會有不同形狀的房頂,也不會去觀察熊的臉型是什麼形狀、毛是什麼顏色,而是直接把以前的對房子和熊的記憶照搬過來。

這樣的簡筆畫法運用簡單的線條和平面,形象勾畫出事物的主要特徵,它形象、簡練,但是在某一程度上,阻礙了兒童發展的視覺認識活動,培養了小朋友思維的惰性,讓孩子不再去認真地觀察物體,也壓抑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因此,這也是魚sir不建議培訓機構用簡筆畫的方式教小朋友畫畫的原因。

3.廣泛探索材料、工具的課程

美術課的最大特徵就是動手操作,那麼課程廣泛地對材料和工具進行探索也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新材料的色彩、肌理、光澤、質地和使用技能能夠不斷吸引小朋友的興趣;其次,不同的材料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性,能夠培養小朋友探索學習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新可能和新途徑。

美術上的不同的材料就像是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表現技巧,不同的材料承擔著不同的作用,在這種和材料作用打交道的過程中,孩子是能夠被吸引的。

並且,孩子只有懂得如何運用材料,把材料成為創作表現的工具,才能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

對材料和工具的廣泛探索,會讓孩子畫畫更加順暢,所以家長在選擇美術機構的時候,可以先了解這家機構的課程設置上的材料會涉及到哪些。

魚sir也要提醒家長的是,不同的材料僅僅是作為創作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有些機構的課程使用很多綜合材料,但不同的小朋友每節課的作品都還是一樣的作品。


選老師比選機構重要


雖然很多線下連鎖美術機構、線上美術機構的課程內容統一,大部分都有自己研發的課件庫,但是同樣的教案在不同的課堂,因為老師授課能力的不同,課堂的效果也有很大差異。

所以老師的能力和課堂形式結合的好是最重要的,因材施教,隨類賦彩,畢竟課程形式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複製的。

我認為一個好的美術老師應該具有這些特徵:

1.不干預性的引導

魚sir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隻蜈蚣在廣場上跳舞,優美的舞姿贏得了其他動物們的陣陣喝彩,非常嫉妒蜈蚣的癩蛤蟆在一個角落裡專心致志的看了蜈蚣的表演,當蜈蚣休息的時候,癩蛤蟆上前致意說:“我的計算本領很高,但有一點不明白,你怎麼知道先動哪一條腿呢?

哪一條腿是第2個第7個動作呢?你在動第6條腿的時候第48個腿又在幹什麼?是站著不動還是彎起來了呢?”蜈蚣迷惑了一陣,然後驚恐的發現自己完全癱瘓了。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美術其實就是憑藉直覺與本能進行的創作活動,小孩子畫畫是沒有目的的。

魚sir見過一個小朋友在美術課堂上,想畫一條10種顏色的彩虹,老師卻說,彩虹只有7個顏色,你畫的不對。

老師所以為的美術創作標準無疑對孩子的繪畫自由進行了干擾。一個合格的美術老師,應該是在課堂中教知識、教技法,把美的創作規律傳授給小朋友,再讓放手讓小朋友去創作。


2.鼓勵表達,不要求孩子畫得像

一個合格的老師從不會要求孩子畫得像,在一個照相機普遍到不能在普遍的年代,美術如果要以畫得像不像來定優劣,那才叫以卵擊石,又或者畫得漂亮,而漂亮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大人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閱歷,因此大人作品的“漂亮”是有一個基本衡量的,但小朋友的畫都是“鬼畫桃符”,你怎麼能知道“漂不漂亮”和有沒有進步呢?

美術創作本身就是兒童思考、想象、嘗試、發現並解決的過程,如果美術老師像教寫字一樣去教小朋友具體畫法,那麼小朋友反而畫不出來。

所以老師應當鼓勵小朋友仔細觀察、敢於想象,讓小朋友按照他們自己觀察和想象的方法去畫,加上不斷提示、鼓勵,久而久之小朋友就會體現出他們各自所具有的能力。

文章的最後,魚sir還想說,美術對於小朋友來說不單單是單純的學習繪畫知識,還可以培養個性、敏銳的感知力、想象力、專注力、創造能力等等,家長在給小朋友選擇美術機構時,要全方面的認識學習美術會給孩子帶來哪些收穫。

畫畫的過程是每個孩子內心想法的一種表達方式,沒有對錯,有些孩子確實會表現出能力的高低,但是家長應該維持孩子的興趣,保護孩子的想象力,靜待花開。

家長可以根據魚sir所說的這三點,在試聽機構的時候進行考量,再看一看機構裡別的小朋友畫的畫,如果都是千篇一律一樣的,那就肯定有問題了,再通過體驗課家長也可以推斷出這家美術機構是不是把它的教育理念貫穿到了整個課程中,如果你不能判斷,也可以頭條下方找我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