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既然要禁《红楼梦》,清政府为何没杀曹雪芹?

茉莉155467708


为什么要杀呢?

乾隆第二次抄曹家,曹家就已经彻底报废。

曹雪芹长大了还有大将军,铁帽子郡王表弟做掩护。再之后,曹雪芹落魄得給人说故事换酒喝,儿子老婆病饿而死,这样的人有必要杀吗?

对乾隆来说,放在那就是一个典型,还可以震慑其他人,多好。

🐧🐧🐧🐧🐧🐧🐧🐧🐧🐧🐧🐧🐧🐧🐧🐧

我觉得要笑死了。

曹家有两抄。第一次是雍正六年,曹頫因为转移家产,亏空,骚扰驿站被雍正收拾。雍正算是顾念当年与曹顒的交情,将曹顒寡妻马氏的嫁妆单独划出来赡养,这位大体就是红楼李纨的原型。同时,因为李氏的关系,雍正給曹家留了祖屋17间半,仆人3对。这么算的话,所谓曹家站队说就是空穴来风了。

最重要的是曹頫被分给怡亲王老十三监管,怡亲王还算厚道,没怎么折腾。所以曹家到雍正末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恢复。

不幸的也是这个,怡亲王死后曹家分給怡亲王庶长子贝勒弘昌。乾隆三年,弘昌卷入弘皙案件遭重处,也是死后涉案皇族唯一没有被追谥的,可见乾隆非常恨弘昌。曹家作为包衣自然被牵连,第二次被抄。这次抄家完全摧毁了曹家,子弟零散而去,家族倾覆。

🐧清代,铁帽子王不仅有亲王,还有两户是世袭罔替的郡王。分别是顺承郡王,克勤郡王,都是大贝勒代善的子孙。

其中,曹寅女儿曹佳氏被康熙指給平郡王(乾隆中期复爵为克勤郡王)纳尔苏做嫡福晋,这也是清代所有王爵嫡福晋中的身份最低者(曹家是皇帝包衣)。雍正四年,纳尔苏得罪雍正被革,平郡王是其嫡长子也就是曹佳氏儿子福彭继承。此后,福彭很得雍正喜欢,担任右宗正,军机行走,大将军等要职。乾隆也比较看中,任为正白、正黄旗满洲都统。乾隆十三年,福彭死。作为曹雪芹的表兄,福彭当然看在母亲份上也能关照。但再之后的平郡王就不可能再亲近曹雪芹了。


四川達州


首先要说明一点,《红楼梦》的作者绝对不是曹雪芹一个人,曹雪芹是原始作者估计不假!但在他死的时候《红楼梦》的手稿还没有完结,可以说还没有完全在市面上流通,清政府不可能在那个时候杀他。《红楼梦》是在他死后,经过当时众多清朝文学大儒校勘之后才逐渐流行的。

其次,清朝的文字狱特别的严重,可以说是历史之最!鲁迅曾说:“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红楼梦》既然是禁书,假如被官府查出来,曹雪芹绝对是死罪,说不定连朋友都会被连累。当时曹雪芹住在北京,要查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曹雪芹即便活着发现《红楼梦》他也绝对不敢署真名,肯定采用笔名。后来他的好友们或者仰慕曹雪芹的秀才们在他死后才敢署名曹雪芹。

最后,《红楼梦》何时被列为禁书,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份,有的人说是乾隆年间,有的人说是嘉庆年间。其实,《红楼梦》最初名字叫《石头记》,《红楼梦》是后人加的。曹雪芹在创作的时候用的是《石头记》,有人说在完成《石头记》前半部分的时候就去世了,当然有可能后半部分也完成了。只是没有整理印刷出来,就去世了。也就是说,他身前写的手稿被后人整理和修改过后才发表的。流传的版本非常的多,被后人修改过,搞到最后连作者的都不知道是谁!好在近代研究红学的学者比较多,最后才确定下来!

总之,《红楼梦》被列为禁书之前,曹雪芹已经去世。所以,清政府不可能杀曹雪芹!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家庭背景显赫,后来家道中落,晚年吃饭都困难,经常赊账度日,生活非常贫困。他如果当时还活着把《红楼梦》给出版,他绝对不会落魄到那个样子!此外,他也不敢出版发行,更不敢署真名。直到死后几十年,他的小说被他人整理印刷出版。多半在乾隆晚期,嘉庆初期的时候才被列为禁书,绝对不是曹雪芹在世的时候被列为禁书。


谋士说


在清朝的康雍乾三朝,对于《红楼梦》此类的小说都是严禁的。

所以禁书不是专门针对《红楼梦》的,而是《红楼梦》从写作开始都是违反清朝法规的。

根据史料记载,有明确禁止《红楼梦》是从嘉庆朝开始的,但是由于在乾隆朝几十年间,程伟元,高鹗的版本都没有刻印出来,所以推算出乾隆年间也应该是被禁止了的。

乾隆时期为了修撰《四库全书》,不知毁坏了多少古籍善本,所以《红楼梦》在这其中也只是对于现代来说非常著名的一部书而已。

再说乾隆本身也非常喜欢看《红楼梦》,当时应改叫《石头记》,他是在明珠家发现的这本书,他觉得这本书主要是写的明珠家的家事,也就没有特别的重视。

其实在乾隆朝,因为《红楼梦》都是手抄本,也没有署名,所以皇帝也不知道谁是作者。

那就更没有要杀曹雪芹的说法了。

更有一种说法是乾隆看到的版本是残缺的《红楼梦》,并没有看到完整版的,所以也就没有看到《红楼梦》中隐讽朝廷,官场的片段。

所以综上所述,曹雪芹没有被朝廷所杀,有乾隆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一是:《红楼梦》是传抄的,并没有署名作者。

二是:乾隆看到的《红楼梦》不全,只看到了儿女情长。

三是:《红楼梦》的影响并不如后世这么大。


宇哥带你读原著


作为一名伪红迷,小编先大概介绍一下《红楼梦》为什么会被禁?从中就可以大概了解为什么没有杀曹雪芹了

红迷们都知道《红楼梦》有好多版本:己卯本、王府本、程序本、戚序本、甲戌本等版本,其中较为流行的或者传读最广的有两个版本,一种是手抄本,上面有脂砚斋等人写的批语,书名叫《石头记》,统称脂评本;一种是现代通行的高鹗、程伟元整理的120回本,书名叫《红楼梦》,没有批语,统称程高本。程高本就是现在一般阅读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最权威。脂评本是一些乾隆年间的读书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家里偷偷收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它们为红学家研究《红楼梦》带来了全新的线索。

为什么会被列为禁书?

原因之一:那就是它涉嫌“淫秽”。光绪年间,一位号“润东漱石主人”者这样评价《红楼梦》:“余尝见闺阁中人,都以《红楼梦》、《西厢记》为娱目者,然皆属淫词,以闺阁中观之,断非美事。非徒坏心术,抑且引人入邪经,岂非有伤风化乎?”可见,很多清朝人对曹雪芹刻画的男欢女爱是难以接受的,尽管这与淫秽有本质区别。

原因之二:《红楼梦》流传的越来越广,不少(满人)旗人得以阅读,并对此书做出评价,比如当时的安徽学政玉麟,他认为《红楼梦》“诬蔑我满人,可耻可恨”;再比如翰林院学士那彦成,他说:“《红楼梦》一书,为邪说诐行之尤,无非糟蹋旗人,实堪痛恨。”可见,旗人们认为《红楼梦》里存在讽刺自己的内容。

最早对其查禁的是嘉庆年间的玉麟,他在担任安徽学政期间严禁《红楼梦》刊刻、传播。他认为《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淫逸生活意在影射满洲贵族,尽管拿不出具体证据,仍依有关律例,在安徽查禁此书。道光即位后,颁布《御制声色货利谕》,苏州吴县秀才潘遵祁、潘曾绶就自掏腰包,在金陵、苏州大量购买“淫书小说”并进行销毁。地方官也积极配合,时任江苏按察使的裕谦最为认真,大量查禁“淫书”,《红楼梦》也在“淫书”之列。

为什么现在能有这么多版本幸存下来,民间私藏、官方也不够彻底,只是禁止民间阅读罢了,还没有发展到文字狱这样严重的地步,历史资料也没显示出谁因读了《红楼梦》而被处罚的记录。

这就有一种“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金瓶梅》也是的禁书,但在清政府口中的“淫书”,往往是最流行的“内部刊物”,宫中流传下来的《金瓶梅画》,就盖满了乾隆御览之印。

纪连海说,《红楼梦》当时叫《石头记》,属于禁书,和珅每天都给太后请安,每次都为太后说一段《红楼梦》里的故事,太后越听越喜欢听,觉得是本好书,便让和珅把书拿来,和坤只好为难地说,这书不能拿出来,是禁书。孝顺的乾隆皇帝在乾隆年间准许《红楼梦》公开刊行,才得以让《红楼梦》保留了下来。

《红楼梦》——上至乾隆、太后、慈禧,下至平头百姓,全都看,慈禧太后十分欣赏《红楼梦》,是个铁杆红迷。

故曹雪芹怎么可能因《红楼梦》而被杀呢!


为什么要抄曹家?

原因之一:

当年康熙六下江南,有四次都落脚到曹家。曹家虽然是大户,但迎驾花费的财力也不小啊。于是曹家就向朝延借钱,因此仅曹寅任内留下的亏空就很大,对这件事康熙是知情的,加上当时曹家与康熙的关系很亲密,康熙不仅没有追究,还在曹寅死后,让李煦代任两淮盐差一年,将所得银共五十八万六千两所以织造各项钱粮及代商完欠。但因为曹寅任内留下的亏空实在是太大,可以说是巨大的,李煦根本没有能力代还,这些在康熙在位时还可以勉强过关,但雍正登基后,就不一样了。雍正继位后,力图革除康熙晚年的吏治积弊,大力推行“耗羡归公”,“改土归流”等措施,并委派心腹胤祥清理钱粮。雍正下旨:“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如期补足,毋得苛派民间,勇得借端掩饰。如期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三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者,决不觉贷!”

原因有二:

曹家有可能是站错了队伍的原因,曹家支持的是八阿哥,毕竟八阿哥当年在朝延中最有可能成为皇帝的。

各省官员若不能偿还所欠亏空,就要被抄家,而这次的抄家也不是主要针对曹家李家,而是刚好他们赶上了,又没有偿还亏空而已。

抄家并未赶尽杀绝。雍正查抄了曹家,曹家的亲族亲友不仅没有受到曹家抄家的连累,反而曹頫堂伯父曹宜、堂兄曹颀还有了升迁,曹颀几次得到雍正帝的褒奖,可见雍正对曹家并未赶尽杀绝,只是查抄亏空罢了。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遭遇,成就了曹雪芹的——《红楼梦》 使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瑰宝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指正 关注“刘家五叔”,与“刘家五叔”一起谈古今趣事!


刘家五叔


都是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现在被当做世界名著,但在封建社会,曹雪芹写的这些都是不入流的东西,甚至是下流的东西,清政府将其列为了禁书理所应当。不过,在乾隆朝大兴“文字狱”的时候,曹雪芹居然没有受到迫害,实在是匪夷所思,要知道有人就因为一句诗(比如清风不识字、一把心肠论浊清等),全家被杀光光啊!

小编看来,曹雪芹能够保全,主要原因是:古代看重诗文,“文以载道”,小说则是不入流的东西,其文学地位类似于“故事会”。特别是《红楼梦》假装“大旨谈情”,贾宝玉自称“古今第一淫人”等等,很多人都把它当言情小说看,地摊读物。更重要的是,一开始,《红楼梦》就不是正式出版物,而只是手抄本,流传并不广,点击量不够,也不会引起朝廷重视。

当《红楼梦》大红大紫的时候,曹雪芹早已过世,而乾隆大兴“文字狱”的政治目的也基本实现,已经开始往回收,朝廷里的风向变了。大权在握、搞定一切的乾隆应该不会去计较一个写言情小说的死人。而且,据说,和珅把《红楼梦》的故事讲给了乾隆母亲听,老太太非常喜欢,乾隆是个大孝子,也不会为了本小说而惹母亲不高兴。

此外,还有人提出,曹雪芹之所以没有被追究责任,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是《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一开始是手抄本行世,作者是谁并不清楚。现在定为曹雪芹,是胡适在1921年考证出来的,但质疑声也一直没断。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根本不是曹雪芹,清政府杀曹雪芹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饮水君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文字狱下人头滚滚。被列为禁书的《红楼梦》不但隐射政治,还与当时的社会意识有冲突。曹雪芹生于康熙朝、经历雍正朝、病死于乾隆朝,按理说即使满清政府不砍头,也要对曹雪芹进行查办。那为什么满清没有对曹雪芹做些什么呢?看官们慢慢看来:

1、曹雪芹的《风月宝鉴》初稿大致开始于乾隆十年左右,这时候的曹雪芹家三十岁出头,道没落已久,虽然广交权贵,但是终不得志;穷困潦倒,一事无成。到曹雪芹三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曹雪芹的创作开始进入高峰期,传说中的“增删五次、批阅十载”大致就是此后的十多年,公元1762年曹雪芹四十八岁去世。

红楼梦的最早抄本出现在1755年,这是早期版本,数量不多流传并不广,并未引起人们重视。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这本书点击量太少,没有产生影响。红楼梦的定稿版本在1760年前后,开始以抄本的方式问世,这一稿才是引起人们反响的版本。但是真正引起人们热烈反响已经是多年以后了。也就是说,曹雪芹跟很多悲剧作家艺术家一样,死后才出名。即使乾隆想要追究,曹雪芹也已经去世。

2、乾隆朝的文字狱相对康熙雍正稍微好一点,乾隆大规模毁书发生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也就是说在1772年之前,《红楼梦》不一定引起过乾隆多大的注意力。再说了,乾隆前期忙着平定准格尔、平定缅甸、平定大小金川,即使看到这么一本描写谈情说爱的小说也不一定放在心上。


尔朱少帅


虽然雍正抄了曹家,但对曹家还是法外开恩的。

雍正六年正月,曹家被抄,但雍正对曹頫(曹雪芹叔父)还是存在照顾。当时抄完曹家的奏折是这样描述的:“曹頫家属蒙恩谕少留房屋以资养赡,今其家不久回京......”其中“蒙恩谕”就是很明显的例子,给曹家留少许的房屋养老是雍正的意思。

相比之下,李煦(李煦妹嫁给曹寅为妻)则惨淡许多,其家属及家仆二百余口在苏州变卖,卖不出去的押到北京变卖,年迈的李煦更是充军打牲乌拉,最终死在那里。李煦本来是“赦其罪”,但查到李煦买苏州女子送给皇八子,雍正大怒。

曹頫在被抄家时,也查出皇九子的镀金狮子,但雍正不予理睬,仅仅是“销毁”处置。同样,曹颀等其他曹家人也并未因曹頫之事受到牵连。

从雍正对曹家人的法外开恩便可以看出,即便《红楼梦》是禁书,但也影响不到曹雪芹的性命。


五味社


《红楼梦》里边有很多讽刺满清的情节。比如茗烟骂金荣“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其实是在借茗烟之口骂满清(清的前身是金);比如贾宝玉说的“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 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 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 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 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 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 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其实是在说满清、爱新觉罗也是胡虏、中华之患。等等。

正因为《红楼梦》的很多的排满情节,因此有满人要求禁《红楼梦》。同治五年刊刻的梁恭辰《北东园笔录》记载:满洲玉研农(麟),家大人座主也,尝与家大人曰:“《红楼梦》一书,我满洲无识者流每以为奇宝,往往向人夸耀,以为助我铺张者……其稍有识者,无不以此书为污蔑我满人,可恨,可恨。若果尤而效之,岂但《书》所云‘骄奢恶佚,将由我终’哉!我做安徽学政时曾经出示严禁,而力量不能及远,徒唤奈何……那绎堂先生亦极言:‘《红楼梦》一书为邪说卜行之术,无非糟蹋旗人,实堪痛恨。我拟奏请通行禁绝,又恐立言不能得体,是以隐忍未行。’”有人根据野史说是慈禧发现了《红楼梦》是讽刺满人的,那是没有根据的,慈禧也没有那个文化。

《红楼梦》其实一部骂清悼明的政治隐喻小说,作者当然不敢署名。自《红楼梦》无作者署名流传出来,就有很多关于《红楼梦》作者的猜测。程伟元在程高本的序言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不胫而走者矣。”程伟元还是非常谨慎的,没有对《红楼梦》作者妄加断言。

而胡适根据袁玫的说法,草率地断定《红楼梦》作者是曹寅的儿子曹雪芹,而后根据敦诚的《四松堂集》,将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的说法调整为曹寅之孙。其实敦诚、敦敏的友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说法并无证据,胡适将袁玫的说法嫁接过来,于是形成了《红楼梦》作者是曹寅之孙曹雪芹的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红楼梦》是曹寅之孙的自传,写的是曹家事。

胡适的说法并不可靠。曹寅祖上是满清包衣,曹寅之孙是不可能那么仇视满清,在书中写那么多讽刺满清的情节的。曹寅是曹操的后人,敦诚的《四松堂集》里也说他的友人曹雪芹“曾曰魏武之子孙”,而《红楼梦》里却说曹操是大奸大恶之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也不可能是曹寅之孙写的。另外,《红楼梦》如果是曹寅之孙写的是曹家事,他会将贾家写的那么不堪吗,养小叔子的、爬灰的,连柳湘莲也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门口那两个石头狮子,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到现在为止,《红楼梦》作者到底是谁的儿子、生卒年是哪年、家谱中没有曹雪芹这个人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成了一个个死结,其实曹寅的这个孙子是子虚乌有的。

种种证据表明,胡适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在此不再赘述。胡适和蔡元培的论战,其实也不是胡适战胜了蔡元培。而是上世纪中叶,伟人表态,胡适的说法比蔡元培对一点,于是胡适的说法写进了教科书,灌输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实伟人并没有下定论,给自己说法留了余地,但在那个特殊的政治时代,胡适的说法成了定论。

蔡元培关于《红楼梦》的主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论断是正确的。也正因如此,《红楼梦》作者不敢署名,书中写的增删者曹雪芹也是化名,清政府即使发现了《红楼梦》是讽刺满人的,但根本搞不清作者、增删者等人到底是谁,又怎么能杀他(们)呢?

看到其他人的一些回答,又往曹家上扯,说的好像煞有其事,其实跟《红楼梦》一点关系都没有。


吴氏红学


清政府查禁红楼梦的时候,并不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这个结论是近代胡适考证的结果。

所以这个问题非常好回答,既然不知道谁是作者,自然也就不会去追究作者的责任。

时至今日,依然有少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他们反对的理由之一,就是作者害怕被追究责任,因此不会将自己的身份暴露在书稿之中。政府官员恐怕也是这么看待第一回中出现的曹雪芹的。他们不相信有人会这么直白地把自己的身份暴露出来。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反过来看,因为清政府不相信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所以当然也不会因此而追究曹雪芹。


用户4325101516


如果非要把红楼梦当作是政治小说,必不会少些勾心斗角,我看了红楼梦我就感觉不出来,红楼梦是充当了一些政治人物在里面,可以说是他自家家的事,也可以反应他家的事,甚至可以反应历朝历代,但曹雪芹最终目的我觉得不是这些,他讲的事一个更广面的范围,所以他可以拿来给当朝当借鉴,可以拿来给挨家挨户取乐消遣,最主要的是可以让人世间懂得真情。所以说我们现代人的那点小心思不足以清朝皇帝阿哥们的眼界,这样的一部书如果要是被禁,那么皇家的眼界太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