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助推全省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河南农业产业扶贫打出“组合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红涛

初夏的洛宁县长水镇信念蔬菜基地,一个个大棚鳞次栉比,长水村贫困户刘铁军忙着采收黄瓜,一筐装满,他已汗流浃背,脸上始终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助推全省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河南农业产业扶贫打出“组合拳”

“俺只管种好菜,信念集团负责技术、销售,今年能轻松脱贫。”6月14日 ,干劲十足的刘铁军一边忙碌一边对记者说,当天出菜、当天记账,每月结算分红,一年下来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

发展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依靠农业逐步摆脱贫困。为进一步做好产业扶贫,省农业厅近日下发《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农业技术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三品一标”扶贫专项行动方案》等“1+N”农业产业扶贫专项行动方案。

“1+N”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在2018-2020年,农业产业扶贫在主体培育、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以4个深度贫困县和1235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上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能力更强,利益联结机制更完善,助推全省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

发展啥?咋发展?

——围绕特字做文章,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我省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发展特色产业既有基础更有优势。”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说,“1+N”行动方案以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为抓手,支持贫困地区因地置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完善链条,提高效益。

在水果产业上,重点支持洛宁县、虞城县开展苹果老果园改造,建设现代化高标准苹果基地,支持卢氏县、嵩县适度发展苹果生产。3年内贫困县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茶产业上,引导固始、新县、商城等7个贫困县调整茶叶结构,在稳定名优茶比例的同时,实现多元化生产,确保贫困地区茶园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食用菌、蔬菜、花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N”行动方案均提出具体发展目标。

粮食产业也是我省优势产业,我省将在己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35个贫困县,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引导和发动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村、整乡甚至整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力争到2020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500万亩。

此外,我省还将支持贫困地区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融合发展模式,完善全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价值链增值,提升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竞争力。

如何帮?怎么扶?

——围绕主体技术信息发力,完善联贫带贫助脱贫

今年,唐河县源潭镇振群家庭农场主乔振群益农信息社建成后,让两个在外地打工的女儿回来帮忙,利用益农信息社等电商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特色农产品,仅4月份大蒜销售,每天订单量达3000单以上。农业信息化扶贫,已成为河南农业“1+N”产业扶贫的一大“亮点”。

未来三年内,我省加强推进贫困地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到2020年基本实现益农信息社在全省贫困村全覆盖,并建立完善基层农业信息服务运行管理制度,助力公益服务下行和农产品“触网”上行,实现农民进“一家门”办“百家事”。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我省将以“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和“百站包万家”形式,组织约3万名农业专家和技术服务人员,组建省市县乡四级专家队伍开展技术服务,实现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

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合作社项目资金、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资金等集中用于扶持贫困县,重点支持一批带贫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把符合条件且愿意接受培训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鼓励贫困地区利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通过以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形式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支持贫困县探索稳定可持续的帮扶模式。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农业产业扶贫坚持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衔接,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深贫地区的农业产业支持力度,完善帮扶机制,提高帮扶实效,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