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为什么白天困得要死,到了晚上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

本文由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 提供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为什么白天困得要死,到了晚上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

我们之前讲过,为什么刚起床的时候脑袋昏昏沉沉,还有起床气。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样的一种经历:白天,特别是下午困得要死,到了天黑以后,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这是怎么回事?

20世纪80年代时,许多研究者就发现,那些要倒晚班的工人明知道第二天要早起而早早上床睡觉,却怎么也睡不着。

为什么在睡觉前的一段时间里这么兴奋总也睡不着呢?这并不是因为你是夜行性动物,而是因为你进入了睡眠禁区(forbidden zone of sleep)。

为什么白天困得要死,到了晚上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6-10点的睡眠禁区,和早上8-11点的觉醒区,是你很难睡着的时间段。

顾名思义,睡眠禁区指的是在正常睡觉前无法入睡的一段时间。对于成年人来说,睡眠禁区一般发生在晚上6-10点左右。即使是对于那些很长时间没有睡觉的人来说,也有睡眠禁区。

有不少研究指出,人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刻就发生在睡眠禁区的这几个小时里,而且在这段期间里,人的感官会变得异常敏锐。

为什么白天困得要死,到了晚上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

为什么会有睡眠禁区这种奇怪的设定呢?

至于为什么会有睡眠禁区这样奇葩的存在,现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它看起来是2股控制睡眠的力量交锋的结果。

决定我们什么时候睡觉的主要有2种力量,一个是昼夜节律,一个是恒定睡眠驱力(homeostatic sleep drive)。

几乎所有生物都有昼夜节律,它相当于我们体内的时钟,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吃饭啦,什么时候该睡觉啦,什么时候该醒啦,和天黑天亮的时间差不多能对应上。昼夜节律让你在凌晨3-6点的时候最困。

第二个神秘力量——恒定睡眠驱力就像一个睡眠力沙漏,它和白天或者晚上没有关系,只要你醒着的时间越长,你就越想睡觉,就是它干的。

恒定睡眠驱力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非常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玩累了以后,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是在车上还是课上,马上就能倒头睡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白天困得要死,到了晚上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

这两种生理过程有时会相互抑制。很明显,它们的对立在天黑不久的时候达到最大化。

因为在刚刚入夜的时候,昼夜节律告诉你现在还不是睡觉的时候,但是恒定睡眠驱力却说你已经醒着太久了,是时候去问候一下床单了。

但奇怪的是,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清楚,为什么在这两股力量在此时的战斗中,总是昼夜节律胜出。

关于这一点,有人提出,睡眠禁区或许有进化意义,它能保证你在睡觉之前精神地查看清楚附近的情况,不至于在睡着了以后被黄老虎叼走。毕竟,睡眠禁区不是人类独有的,许多动物,像是果蝇也有,而且也是在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发生。

为什么白天困得要死,到了晚上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

当然了,不仅成年人有睡眠禁区,小孩子也有,而且小孩子的睡眠禁区发生时间比成年人早一些。

3-4个月之前的婴儿在晚上该睡的时候不睡,也可能是因为睡眠禁区。对于婴儿来说,睡眠禁区发生在晚上5-8点间。家长想在这个时候把小孩哄睡着那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还不如乘此机会给他们朗诵一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什么白天困得要死,到了晚上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

儿童和青少年也有睡眠禁区。

由于睡眠禁区总是发生在自然睡眠之前的1-2小时内,因此许多小学生在睡觉前总是特别亢奋,无法入眠,发出“生前何必久睡”的感叹。

昼夜节律在青春期会发生变化,从大约13岁开始,小孩们会更晚睡,更晚起,到了15-16岁,他们会睡得更晚。布朗大学的睡眠学者 Mary Carskadon 发现,青少年的睡眠禁区大概是在晚上9-10点之间。恰好就是家长认为他们该上床睡觉的时候,他们特别兴奋睡不着,想玩手机刷“创造101”。

为什么白天困得要死,到了晚上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

不过,这种睡眠禁区反应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睡眠禁区大概持续2-3小时,在睡眠禁区结束时会突然出现睡眠之门(sleep gate)。睡眠之门打开时,就是褪色素大量分泌的时期,你会感到异常疲倦想睡觉。这个睡眠之门一般发生在晚上9点到凌晨4点间。

所以啊,简单来说,睡眠禁区就相当于精神状态放大招的时间段。

为什么白天困得要死,到了晚上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

放完必须要挂机一晚上,技能冷却一个白天,第二天才能继续使用。

为什么白天困得要死,到了晚上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

好评图书

不过瘾,请戳

生病的时候没有胃口竟然不是为了饿死病菌?那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脑科学说:你不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孩子长大后多半就会忘了你?

为什么白天困得要死,到了晚上反而特别精神不想睡了?

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giphy, theconversation

Acebo, C., Sadeh, A., Seifer, R., Tzischinsky, O., Wolfson, A. R., Hafer, A., & Carskadon, M. A. (1999). Estimating sleep patterns with activity monitor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ow many nights are necessary for reliable measures?. Sleep, 22(1), 95-103.

Carskadon, M. A., Labyak, S. E., Acebo, C., & Seifer, R. (1999). Intrinsic circadian period of adolescent humans measured in conditions of forced desynchrony. Neuroscience letters, 260(2), 129-132.

Dronkers, N. F., & Baldo, J. V. (2009). Encyclopedia of neuroscience. L. R. Squire (Ed.). Elsevier.

Folkard, S., & BARTON, J. (1993). Does the ‘forbidden zone’for sleep onset influence morning shift sleep duration?. Ergonomics, 36(1-3), 85-91.

Lavie, P. (1986). Ultrashort sleep-waking schedule. III.‘Gates’ and ‘forbidden zones’ for sleep.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63(5), 414-425.

Sedgwick, P. M. (1998). Disorders of the sleep-wake cycle in adults.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74(869), 134-138.

Sheldon, S. H., Kryger, M. H., Ferber, R., & Gozal, D. (2014).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ediatric Sleep Medicine E-Book.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Strogatz, S. H., Kronauer, R. E., & Czeisler, C. A. (1987). Circadian pacemaker interferes with sleep onset at specific times each day: role in insomni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53(1), R172-R178.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013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