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航母的外围布置快艇,由快艇拖拉围网附带感应炸弹用来拦截敌方的鱼雷可行吗?有哪些难点?

用户17272989856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你想跑也跑不掉!还不如事先做好防御

要分析航空母舰如何防御敌方鱼雷,不如先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航母会遭遇鱼雷袭击,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般航母入港的时候,确实有小艇护航,不过不是为了防鱼雷,而是驱赶可以船只)

航母最容易遭遇鱼雷袭击时刻-港口锚泊。由于此时航母航速慢,机动性差,甚至还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此事是最容易遭受鱼雷袭击的。空袭珍珠港就是这类例子。只不过,一般航母港口驻泊的时候,会有警戒舰艇在外围巡逻,同时如果是航母本身母港,还会有防鱼雷网进行防御,因此根本不用担心会有鱼雷偷袭。也就没必要让快艇去挡枪了。

另外就是在航渡期间,那就确实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碰到偷袭的鱼雷。由于航母编队组成复杂,此时按照题主设想使用小艇进行防御,小艇的续航力和航速都要受到考验,同时小艇在大型军舰周边游弋甚至可能会危及航母的正常航行安全。因此,一般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鱼雷诱饵。

(日本海自“秋月”上的自航式诱饵(Mobile Decoy,MOD))

(美军福特级航母上的拖曳式诱饵)

鱼雷诱饵的原理其实就是模拟舰艇声纹特征来对鱼雷进行欺骗,一般分为拖曳式和自航式。可以理解为战机的红外诱饵弹。但是还没有能够有效摧毁来袭鱼雷的主动杀伤式诱饵弹,一般这类工作都会交给反潜火箭弹(美军已经不装备这个东西了...)。剩下的比较先进的就是反鱼雷鱼雷,但是还没有全面装备

以上为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的认识和资讯整合,仅供抛砖引玉,欢迎更多深入讨论。

军事天地


最初的鱼雷,航速低、航程短,利用探照灯和速射炮就可以阻止夜袭敌舰进入鱼雷的攻击范围,因此鱼雷对水面舰船的威胁十分有限。

1885年,鱼雷艇的问世使之能够携载大量的改良型“白头”直航鱼雷实施对舰攻击,这时的鱼雷威胁就很难再被忽视了,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大型水面战斗舰船开始设置防雷舱壁(主要设置在锅炉设备舱室的侧翼,隔舱内或为中空,或填充燃煤),用于抵御鱼雷的袭击。

随后,又出现了防鱼雷网(Anti-Torpedo Nets),主要是指利用吊杆将防护网展开距离水面舰船舷外至少40英寸的距离,入水深度确保罩住舰船龙骨,以此来拦截来袭的鱼雷。但是,防鱼雷网的布放繁琐,而且只能在水面舰船锚泊或者低速航行时使用,局限性较大。进入1907年之后,随着鱼雷在推进动力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其高航速足以穿透防雷网命中舰船,并且多采用多雷齐射或者连续射击的战术,防鱼雷网的实际价值逐渐降低,在日德兰海战后,防鱼雷网这种鱼雷防护装置开始被大量淘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被动声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的出现,鱼雷防御技术和手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出现针对鱼雷声自导头的反鱼雷水声对抗器材。

目前,鱼雷仍然是水面舰船在现代海战中受到的主要威胁之一,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化鱼雷在智能化、制导技术(主/被动声自导、线导、尾流自导)、远程作战(鱼雷初始段的目标跟踪性能得到了提升,增强了对远程目标的攻击能力)、航行控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改善了鱼雷的航行控制能力)、推进及动力技术(提高了鱼雷的战术航速、增加了射程)、隐身设计等方面的进步和改进,使得其的精确打击能力和毁伤威力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中杀手”。

因此,现代化水面舰船鱼雷防御作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

尽可能在较远的距离上对来袭鱼雷目标,进行预警、探测、识别和跟踪;

先进的鱼雷防御综合火控系统,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约束内,快速和准确的对鱼雷对抗态势情报进行汇总、分析,并且结合多种鱼雷防御手段(包括本舰机动、软对抗和硬杀伤等)的使用条件,给出最优的鱼雷防御方案或者鱼雷防御决策辅助,帮助指挥人员适时展开鱼雷防御作战,确保水面舰船的安全。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现代化鱼雷防御的关键还是在于基于主/被动联合的鱼雷报警和定位声呐,建立覆盖远中近多层次的鱼雷防御体系(,对来袭鱼雷进行梯次拦截和集火杀伤,才有可能抢得先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