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宗道法師|知足第一富

宗道法師|知足第一富

《大莊嚴經論》中記述道,從前有一位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女居士),生活困窘,缺衣少食,被人譏笑為“最貧窮的人”。但是這位優婆塞卻堅守佛陀所讚美的知足德行,隨遇而安,知足常樂。他時常口誦一首偈語——“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宗道法師|知足第一富

知足,為什麼第一富呢?富有的人,並不一定是腰纏萬貫的人,看起來很有財富的人,他未必是最富的。富人如果不知足,也是窮光蛋一個。比如說他手上已經有一個億的財產,而他的目標賺十個億,但他手上只有一個億,等於他欠款九億。他揹負了九億的債務,如果他想賺一百個億,那欠的更高了,欠了九十九億;他越不知足,他欠下的越多。如果這個人有一個億的資產,但他心目中的所期望的只有那麼一百萬,那他賺了多少呢?那就很富有了。如果他心目中期待的也是一億,現實中得到也是一億,那他就不賠也不賺。

“知足”,這個詞本身就很好。為什麼叫知足?因為佛經裡面說:眾生本來具足一切的,人的財富從哪來?錢從哪來?房子從哪來?還不是從福報來的嘛!而人的佛性中,一切的福德、一切的智慧,本來就是具足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你如果知道了,就會滿足,所以叫知足。“知”也是覺的意思。

宗道法師|知足第一富

那為什麼是知“足”?不是知“頭”、知“腿”、知“膝蓋”?因為人身上在最底位置的就是腳,而且在這個位置之下,人人都相同,上到帝王,下到乞丐,甚至跟佛黃、佛白、佛黑……,大家統統都是平等的,都是平平等等在大地上行走。在足的這個位置,眾生都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而當你心低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便沒有什麼不滿足的。人有時之所以不滿足,是因為比較。所以,知足的道理也可以很深,如果用佛教裡面道理來解釋,也就是覺悟到萬物萬事是平等的,進而尊重一切,不妄起分別。

一個最底層的工人,天天唱歌,“詠而歸”地回家,一朝突然從工人做到了科長,然後就開始考慮升官跟可能會降的問題,如果升的再高,局長、部長……煩惱也就隨之而來,往往還不如做工人的時候幸福,因為沒有那麼知足了,因為胃口被吊起來了,這是地位上;錢財上也是一樣,以前都不敢想一千萬的事,現在有了一百萬,他就可以想一千萬的事了;有了一千萬,他就可以想一個億的事了。就是心境會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他到了科長這個層面,就跟處長比;來到局長這個層面,就跟別的部長比。

還有個詞一般人經常說的——知足常樂,知足的人常快樂,很多人的不快樂,都是因為追求一些超出他本分、超出他範圍、超出他該得的那些東西。他若知足,他就沒有這個憂慮,人的百般憂慮就是從這來的。知足的快樂是很安然的、很安心的、很滿足的樂。人滿足的當下,就是很快樂的。一個人既然已經知足了,他就不會不安分守己,想一些他分外的事情。人知足的時候,便自然就很平靜。知足就不會有不平,不會去攀求什麼。

宗道法師|知足第一富

不知足的本質從哪來的呢?貪執!本質而言,貪瞋痴三毒,貪是毒中之毒,貪是一個源動力,痴和瞋也都是由於貪引起來的。為什麼瞋?因為他貪的東西得不到,或者有東西障礙他得到,他就瞋了。為什麼痴?因為貪的東西讓他心智昏聵[kuì] 。本質還是因為貪,貪心不足蛇吞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人要做到任何時候都能知足,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貪瞋痴根本煩惱,不是那麼容易就斷除的。

知足,有很多個層面,最低就是在物質層面。比如說顏回:一簞[dān]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般人可能都受不了他那個窮苦,但他很自在,回也不改其樂,就是他本來就快樂的,不因為物質上匱乏而不快樂,這個層面其實還容易滿足的。

精神層面的滿足有時其實是不太容易的,他有所追求,不管在各個領域上,作家有作家他那個層面的,搞藝術的有藝術上那個層面的追求,一輩子可能臨死都放不下;還有一個層面,就是靈魂層面的,靈魂層面的知足跟不知足,差別很大,這涉及到信仰上。老實說,聖道門的人很難從靈魂層面知足,他永遠都有所虧欠,也就是說,永遠都達不到他想達到的那個境界;唸佛的人,容易在靈魂的層面得到滿足,有首偈子:

我今胸中無片雲,心滿意足往西方。

如果一個人靈魂的層面如果能夠滿足,那精神上也容易能滿足,在物質上就更容易滿足了,我們應該就屬於這一類的。

宗道法師|知足第一富

靈魂的層面得到滿足之後,所做的一切,都是做的附加題,考試的時候,前面題都做好了,一百分了,然後有一道附加題。唸佛人所做一切事,其實都是附加題。

知足是不是提倡一種不求進取的生活態度呢?其實不是的。我前面說的不知足,是指超越了他的本分,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對於其個人完全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就是說他不可能達到的,可是他偏偏想達到,這樣就會自傷傷彼。不如老實安分,知足常樂的好。

誦讀:護覺居士

宗道法師|知足第一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