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親子溝通:你應該這樣對兩歲的寶寶說“不”

親子溝通:你應該這樣對兩歲的寶寶說“不”

1.

>>><<<

“不能再往地上扔勺子了,這是用來吃飯的!”

“插頭有電,很危險,你不要碰!”

“寶寶快出去,廚房很危險,燙到你怎麼辦?”

“不許爬桌子,摔下來怎麼辦?”

“不要亂動媽媽的針線盒,裡面有針會扎到你的。”

如果你家裡有一個兩歲不到的小寶寶,那這些話你一定不陌生。如果家裡的寶寶還是一個超級淘氣的小搗蛋鬼,那這些話你可能每天要說上無數遍。

都說親子溝通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那溝通對象要是個連話都聽不大懂的小屁孩兒,這門課的難度堪比高數了。

康少媽每次遇到類似問題的媽媽,都會跟我傾訴同一個問題:“跟寶寶講道理講了好多遍,可是一點兒用也沒有啊。該淘氣淘氣,該調皮調皮,該不聽話還是不聽話!”

都說要尊重孩子,沒打也沒兇,可為什麼孩子就這麼不聽話?有時候不說還好,越說越來勁。

親愛的,你可能不知道,跟兩歲的小寶寶講道理,用談判桌上的那一套不行的。

2.

>>><<<

寶寶有他自己的世界。

從出生開始,寶寶就學著適應我們這個世界,適應我們成人的行事規則,可惜這套規則對於小寶寶來說,學起來可相當不容易,最起碼兩三歲的孩子,還搞不懂成人之間的溝通規則,這個時候用成人溝通方式來跟寶寶溝通,那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想跟他們談判講道理,不學會他們的那套行為方式,親子溝通必然會打折扣的。

在寶寶的世界裡,奉行著另外一套行為規則。

餓了困了,哭一哭。

開心了,那就喊一喊。

高興了,那就笑一笑。

你看,寶寶們全都是情緒派

想和媽媽玩了,那就把媽媽的手機奪走。

不想吃飯,那就把勺子推開。

你看,寶寶們全都是行動派

看見好玩的東西,那就拿過來看一看。

沒有見過的玩具,那就伸手摸一摸。

沒嘗過的好吃的,那就放嘴裡嘗一嘗。

你看,寶寶們又都是體驗派

跟這樣的寶寶搞溝通,只用講的,怎麼能溝通的好嘛。

是時候放下身段,用孩子的方式跟他們溝通了。

做起來並不難,只不過是把你要講的道理約定的規則,改換一下包裝而已。

3.

>>><<<

包裝方法一:用行動表達你的態度。

康少媽一個好朋友家的小姑娘,最近就特別愛打人,和小朋友玩到興奮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會伸出小手,一爪子薅到小朋友的身上。每次都會把小朋友抓的哇哇大哭,一度讓媽媽不敢帶寶寶和別的小朋友玩。

朋友無奈的跟我說:我說也說了,打也打了,她可能是太小了,怎麼也聽不進去。真的是沒辦法啊。

在處理這件事上,我們管教孩子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必須要搞清楚,是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對的這個道理嗎?對於一歲出頭的小孩子,對錯是什麼還搞不懂呢。我們需要的只是減少孩子打人的問題行為。

這樣的小寶寶,如果語言溝通效果很差的話,試試用行動表達態度吧。

每當寶寶打人的時候, 一旦她做出了打人的動作,爸爸媽媽就及時抓住寶寶的手,表情可以嚴肅也可以面無表情,但不要兇巴巴的嚇到寶寶,也不要笑眯眯的讓寶寶以為你在跟他玩。

冷靜的抓一會兒,讓寶寶有一點兒被約束後的不適感,不要惹到他大哭,只是輕微不適就夠了。

每次打人以後都這樣處理,其實是用一種行為來向孩子傳達爸爸媽媽的態度:不能打人哦,如果打人那就被我抓一會兒吧。

4.

>>><<<

包裝方法二:用情緒去感染寶寶

寶寶聽不懂我們的語言,但對我們的情緒會非常敏感,所以試一試情緒溝通吧。

康少小的時候,特別喜歡把玩具扔的滿地都是,熟悉敏感期的爸爸媽媽肯定知道這是空間敏感期到了,如果強硬的壓制寶寶探索的慾望,必然會挫傷孩子的好奇心。

可難道這樣的階段就不教育嗎?任孩子胡作非為?

敏感期不是不教育孩子的理由,反而是培養他們好習慣的好機會。

在《小熊寶寶》繪本里正好有一本講的就是這個故事。學一學用情緒代入的方式感染寶寶,也許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我們家,所有的玩具都有屬於自己的名字,沿康少的姓往下排,康小熊、康小花、康小車、康小球、康小鹿……玩具架就是他們的家,每次當康少亂扔玩具不整理的時候,康少媽就會化身為玩具中的一員。

“嗚嗚嗚……嗚嗚嗚……康小熊要回家,康小熊想媽媽了。”

“嗚嗚嗚,康少能不能把我送回家啊,我要回家,嗚嗚嗚……”

一兩句求安慰的話,要比媽媽在旁邊喊一百句“不要亂扔玩具”管用的多哦。

5.

>>><<<

包裝方法三:用體驗代替說教。

不讓幹什麼偏要幹,還不是因為好奇心嗎?很多小寶寶會淘氣,還不是這個理由?說又聽不懂,何不真的滿足一下寶寶的好奇心呢?

還記得媽媽群裡有一個媽媽特別煩惱,他的寶貝是一個好奇心極其重的寶寶,不管多危險的事情,不管被媽媽暴揍了多少次,依然不肯停止他探索的好奇心。

這樣的寶寶,不妨就試試體驗式說教吧。

康少第一次見到熱水壺,還是在康少姥姥家,在他的生活裡從沒見過這麼奇怪的東西,康少姥爺對他說:“這個不能碰,會燙到你的。”

可惜對於才一歲的康少,“燙”這個生詞,他真的聽不懂。

我先是燒開了一壺水,放了一段時間,把水灌到暖水壺裡,然後又試了試暖水壺瓶口的溫度,燙手但不會燙傷的程度。

我拉著康少第一次嘗試了什麼叫做燙。

從那以後到現在,只要我說某個東西很燙你不能碰,康少永遠都是躲著走的。

>>><<<

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忘記他還是個孩子,不自覺的套用我們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溝通不良的時候,我們沮喪的以為是孩子不夠懂事。很多時候真是錯怪了孩子,他們不聽話不過是成人的世界孩子真的不懂罷了。

跟不懂事的寶寶搞親子溝通,不懂孩子的套路哪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