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二戰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自明治維新以來以來,日本國力大大提升,甲午戰爭中,日本的艦隊打敗了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此後在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日本人徹底的贏得了西方的尊重,正式躋身列強行列。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對於日本的擴張政策是有利的,似乎長期以來的「大陸政策」迎來了最佳的機遇。可是國內的民主化運動和經濟危機蔓延阻撓了日本進一步稱霸亞洲的妄想,軍財抱合與法西斯化成了日本尋求出路的所謂「良方」,狂妄的軍國主義分子似乎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可是他們內部卻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

二戰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甲午海戰

北進還是南進?

堅決貫徹大陸政策是日本軍方一貫追求的目標,為此日本人在中國東北下足了功夫,某種程度上日本人還將東北當做「大本營」來經營,他們在1928年炸死了奉系軍閥的首領張作霖,妄圖從張學良手中奪取更多的利益。在精心策劃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完成了對中國東北的佔領。

可在這時,日本軍部內部卻出現了矛盾——到底是應該向北擴張還是向南擴張?

1936年3月,時任外相廣田弘毅受命組織新一屆內閣,面對軍部內部的南進北進之爭,他一時也拿不定主意,索性通過了《國策基準》這一綱領性文件:外交和國防相互配合,在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向南方海洋進行發展;陸軍的軍備水平要能夠與蘇聯軍隊進行抗衡,海軍的軍備水平必須能與美軍一爭高下。

二戰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明治天皇

但通過日本在二戰中的具體表現來看,似乎「南進論」佔得了上風。日本軍隊不是沒有嘗試過北進,但是在張鼓峰、諾門坎遭到了蘇聯軍隊的當頭棒喝,而彼時日軍又逐漸地佔領了中國東部不少經濟發達地區。

日本人選擇了南進擴張,東南亞的英國軍隊顯得十分「配合」,拱手讓出了自己的殖民地,似乎亞太地區除了印度能讓他們上心一點之外,沒有什麼能提起他們的鬥志。珍珠港事件更是南進主張的體現,只不過這次捅了馬蜂窩。

二戰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偷襲珍珠港

薩摩藩與長州藩的矛盾

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的倒幕運動中,西南四藩充當了主力,薩摩藩和長州藩為明治天皇的勝利貢獻良多。可實這兩個地方勢力卻存在著很大的矛盾。

薩摩藩一直非常重視海軍力量的建設,他們的艦船曾經對琉球群島採取過行動,希望自己的海軍實力能夠向英國看齊。長州藩為明治天皇提供了不少的陸軍部隊,高杉晉作的奇兵隊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陸軍長時間以雄霸歐陸的法國陸軍為學習對象,後來才轉向新興的德意志帝國。

當明治天皇開始執掌政權之際,這兩個有功之臣之間產生了裂隙。薩摩藩長期把控海軍部門中的要職,而長州藩則是對陸軍有著非常強大的控制力,而天皇的政策走向將影響著兩大藩國的前途。

在後來的奉還版籍和西南戰爭中,雖然藩國勢力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明治政府確立了其獨尊的地位,但是海軍和陸軍之間「仇恨」的種子也已經埋下了,這成了日本日後擴張道路上的一顆絆腳石。

二戰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日本軍人

海陸軍鬥爭的具體表現

海軍陸軍之間的矛盾狀態也一直持續著,前文提到的南進北進的戰略之爭就是明顯的體現。

兩軍矛盾在個人層面上就突出的展示出來。帝國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曾在軍事會議之中公然表達了對陸軍將領的不滿,面對著那些她喋喋不休的陸軍將領,他推開椅子拂袖而去了,有的海軍將領甚至將陸軍稱之為「馬糞」,寧願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乞丐也不會嫁給陸軍的人。

二戰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山本五十六

在制度層面上,海陸軍之間的矛盾也十分明顯,日本負責軍事後勤資源的有關部門對於海陸軍的爭鬥無可奈何,雙方都拒絕向行政部門提供戰略物資的具體使用情況,以至於相關單位無法制定一些有效的政策。

再就是在資源需求上的爭奪,陸軍長期壟斷著石油資源使得海軍十分不滿,日本軍隊中有一項十分奇怪的安排:即率先佔領被征服地區的軍種可以佔有該地區的資源。而在對外擴張中佔據諸多領地的陸軍自然是佔盡了優勢,這對於資源量需求極大的海軍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

在科技研發中,雙方不能合作,以至於二戰中日本竟然沒能運用上雷達技術。海陸軍彼此之間向來都是秉持著「自主研發」的主張,這樣的隔離狀態掣肘著日本軍事水平的發展,以至於有人形容到:日本哪怕是生產一個螺絲釘都是不重樣的,因為海軍的螺絲釘向右轉,而陸軍就要求左轉來表達自己的抗議

二戰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二戰巔峰時期的日本

這樣的鷸蚌相爭讓裕仁天皇相當苦惱,他曾十分天真地問他的侍衛官:「難道海陸軍之間就是水火不容麼?」這種內部爭鬥也確實拖累了日本人的擴張步伐,醜陋的派系之爭哪怕到了戰後都沒能完全解決。

日本天生的劣勢導致海陸軍難以齊頭並進

周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且時不時會有災難光顧這個島國。資源缺乏自然也影響到了日本的軍事建設,兩大軍種誰能支配更多的資源,誰在國家機器中就會更有話語權。

日本明治維新所建立的君主立憲制並不像英國那般完善,日本和德國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反倒是有著不少相似之處,更何況兩國都屬於後起的資源主義國家,並且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日本政府除了天皇萬世一系十分穩定以外,其他各個螺絲釘都屬於能夠被替代的角色,這也在日本的政治發展中體現了出來,不同的勢力如藩國、財閥、不同派別的軍部等在不同時期活躍在政治舞臺上。這種長期內部的政治動盪也影響著海陸軍的發展。

陸軍海軍誰輕誰重的問題實際上也困擾著日本政府,按理說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應該是一個純粹的「海洋國家」才是,這自然是有利於海軍的發展的,英國可以作為一個理想的學習對象,並且日本海軍也確實取得過非常不錯的戰果。

二戰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中途島海戰

可是日本很早就制定了「大陸政策」這樣的方針,攻打中國大陸自然也對陸軍有著相當大的需求,畢竟佔領土地還是要靠陸軍。

日本在二戰的中前期確實取得了不少的勝利,可是這些勝利並不能保證其征服事業的成功。而內部的不和則是加劇日本失敗的一個催化劑,這使得日本很多的戰略目的無法達成,而反法西斯勢力的聯合打擊敲響了大日本帝國的喪鐘。

「武士道」精神確實很頑強,日本人在1944年中還能夠發起像豫湘桂戰役那樣的大規模攻勢,可這不過是強弩之末。多行不義必自斃,日本軍隊的內鬥和外伐終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