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跌了不敢買,漲了買不起,懂得比誰都多,就是沒有房

跌了不敢買,漲了買不起,

天天觀望,懂得比誰都多,就是沒有房

跌個芝麻,漲個西瓜

——致觀望猶豫的客戶們

現在來找我讓你撿個西瓜!


跌了不敢買,漲了買不起,懂得比誰都多,就是沒有房


論房子對中國人的重要性



中國人歷來有房子情結,自古就把房子當成安身立命之所。《漢書·元帝紀》說:“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有了房子就有了依託,生活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簡而言之,房子是家的前提,家是幸福的源泉。

《資治通鑑》就曾說“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這句話就簡明扼要地總結出一個結論:有無田地房產直接表明一個人的財富情況和所屬階級,象徵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明朝權臣嚴嵩、清朝貪官和珅都喜歡在老家置房,把這看做一種光宗耀祖、衣錦還鄉的象徵。康乾盛世之時,皇帝召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修建皇家離宮圓明園。

明清時期的商人積累了財富,往往不會將資金投入再生產,而是用於置購房地。可見中國人對買房的熱情是不分時代,不分階級的,幾千年來一如既往,從未減退,甚至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2008年,一部超現實電視劇《蝸居》紅遍大江南北,讓人深思。中國自2003年開始進入高房價時代,高房價下中國人生存狀況的各種無奈和蒼涼正是《蝸居》的真實藍本。

《蝸居》讓人在沉重的社會現實面前不禁反思,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重要,還是提供我們住宿的房子重要?

是什麼讓我們每日為房貸而奔波,拷上了房奴的鐵鐐?2010年開始,一個比房奴更形象生動的詞——“蟻族”赫然出現在了中國人的視野裡,80後年輕人的生存狀況再一次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試問,你願意像螞蟻一樣欣然接受群居生活嗎?你棲居於殘酷的生活環境下又是為了什麼呢?我想,多數80後青年希望追求更優越的生活條件,卻迫於現實的無奈。

在多重壓力之下,自己無法解決住房問題,只能像螞蟻一樣聚居在一起,過著集體宿舍生活。


跌了不敢買,漲了買不起,懂得比誰都多,就是沒有房

我相信,很多人根本無法理解蝸居背後的辛酸,也體會不到蟻族生活的艱難。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把房子看得這麼重要呢?


01

手裡有房,心裡不慌


這也許是大部分80、90後急著買房的原因,以前咱們是“手裡有糧,心裡不慌”,現在吃的問題解決了,就開始向更高一層發展,改成住了。

中國普遍有一種傳統心理,覺得有房子才有家,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小窩,哪怕再小也能感覺踏實,彷彿也有了一份歸屬感和家的感覺,工作和生活才能更踏實。


02

婚房壓力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人的想法也越來越現實,女方對於結婚要求的三大硬件也從70年代的“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演化到80年代的“冰箱、彩電、洗衣機”,再到90年代的“空調、音響、錄像機”,而如今更是變成了赤裸裸的“房子、車子、票子”,其中房子就是首當其衝的一項必備條件,沒有一套像樣的婚房,婚期恐怕就也得一推再推了。


跌了不敢買,漲了買不起,懂得比誰都多,就是沒有房


03

租房比買房更貴


不得不說,這也是事實。雖然租房在短期看來並不貴,但要是長期看,十年、二十年……有了這些租金完全可以自己買房了,而且還可以避免房租的月月漲、年年漲。今年租金800的房子,說不定明年就會漲到1000,所以用簡單的乘法,根本就算不出因為租房,二十年後到底要花多少錢。所以,還不如一狠心買一套房子來的踏實,既不用擔心房租的無理漲價,也不用擔心不知何時的突然搬家。


04

有房子叫“紮根”,沒房子叫“漂”


對於這句話,租過房子的朋友一定深有體會。每次租完房子,總是不捨得裝修,不捨得把太多的情感投入到房子裡面去。因為房子不是我們的,很長一段時間,都管自己租的房子叫“我住的地方”,而不是家。

還有就是,房子不真正屬於自己,你對於住所的支配,取決於房東,而不是自己。不管你每天出入多麼高檔的寫字樓,交往多麼高層次的大人物,回到家後,房東讓你搬家,你也不敢拖到第二天。


跌了不敢買,漲了買不起,懂得比誰都多,就是沒有房


中國人向來安土重遷,如果不停的換房子,不停的搬家,會讓人沒有歸屬感,會讓人總有一種飄著的感覺,總是安定不下來。再加上現在的政策因素,沒有房子不能落戶,不能落戶孩子就上不了學,不能高考什麼的,房子已經成了一切延伸的基礎。

從來沒有一個人,因為買了一套房而破產...

卻有99%的人,因為買了房,有了目標,身價翻倍,走路都帶風。

所以,買房要趁早,看中就下手。

糾結、猶豫啥的都只會是你翻身路上的絆腳石!


跌了不敢買,漲了買不起,懂得比誰都多,就是沒有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