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樓市出現“反身性”效應!有1個苗頭,專家:房價會自我“摧毀”

聽說在職場中流行一句話:想要解決一個問題,就一定要把這個事鬧大。

跟同事有矛盾,對領導安排的工作感到不爽,嫌棄自己工資低,最好的解決辦法,並不是一味的忍耐,而是想方設法表達自己的不滿,事情鬧到盡人皆知了,人際關係的邊界也就守住了。

聽起來很諷刺,但現實就是如此。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好的手段,就是把小事變成大事,別人才會重視你。

這讓我又想起了業內專家、知名基金經理李蓓說過的一句話:價格是具有自我“摧毀”機制的。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文章,叫樓市的“自我催眠”:漲房價-地產商加速拿地-施工帶動鋼材、水泥、挖掘機的銷量-房地產景氣度提升-有房族財富膨脹-大手大腳消費-房價繼續漲。

想破除這個“閉環”,需要價格漲到高不可及,購房需求被迫降低,同時開發商受天然逐利慾望驅使,供給無節制增長。

樓市出現“反身性”效應!有1個苗頭,專家:房價會自我“摧毀”

此時供求關係逆轉,房價“自我摧毀”,想不跌都難。

索羅斯曾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反身性”理論,也是一樣的道理。

往復雜裡說:由於社會現象沒有類似自然現象的客觀標準(錨),因此人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認知偏差,而這種偏差會被放大,在正反饋的循環裡不斷積累,直至系統崩潰。系統崩潰是一種最徹底的負反饋機制,最終達到糾偏的作用。

說白了,沒人知道房子到底值多少錢,因為沒有“錨”,此時人性當中的瘋狂會被放大,直到變成大部分人難以承受之重,接盤者寥寥,“負反饋”來臨,房價迴歸理性。

稍微瞭解財務知識的朋友都知道,資產=所有者權益+負債。100萬的房屋資產=首付30萬+貸款70萬,這就是身家百萬的由來。

當房價上漲時,100萬的房屋資產升值到200萬,70萬的負債沒有變,你的資產負債表會變得越來越健康。

當房價漲到絕大部分人都難以承受,收入連利息都覆蓋不了,供求逆轉,房價轉跌,把30萬的首付虧完,房屋資產連70萬的負債都不如,這就叫“資不抵債”。

樓市出現“反身性”效應!有1個苗頭,專家:房價會自我“摧毀”

俗話說: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其實是一個意思。

現在的樓市,就出現了1個“反身性”效應的苗頭。

比如,負債面臨“天花板”。

上文提到,當收入沒有辦法堵住負債的“窟窿”,高房價自然會逆轉。

衡量負債的最佳指標,無疑是居民槓桿率。

按一般的算法,用居民債務餘額除以GDP,我們目前的居民槓桿率約為55%,不到60%,國際上70%-80%才見頂,還有繼續加槓桿買房的空間。

但是,把分母換成城鄉調查口徑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結果有點誇張:目前居民槓桿率高達105%。

要知道,這是自1998“房改”以來,20年來首次出現的,達到105%這個水平,比美國、日本還高,與法國持平,低於英國。

為啥在可支配收入的對比下,美國、日本的槓桿率比咱們還低?

答案再簡單不過了,有了2008年的“不破不立”之後,美國居民槓桿率持續走低。日本是從90年代的樓市“幻夢”結束後,槓桿率幾乎維持了20多年沒有任何變化。

顯然,美國日本都是在“硬著陸”的前提下,使樓市迴歸了理性,前者是在2008年,後者是上世紀90年代。

問題是,我們能讓這種“反身性”效應出現嗎?當然不能。

樓市出現“反身性”效應!有1個苗頭,專家:房價會自我“摧毀”

很多人嘴上說得輕鬆,房價趕快跌,認為這樣就能買到稱心如意的房子了。

其實不然,因為房地產對我們太重要了,不管是有房族還是無房者。

易居CEO丁祖昱在前兩天的跨年演講中說:房地產是經濟的壓艙石和穩定器。

房地產+加註業佔GDP的比重,兩者相加佔整個GDP的1/7。土地出讓金貢獻了1/5的廣義財政收入。房地產相關稅收加上房企所得稅,佔了整個狹義財政收入的1/6。

房地產+建築業,一共為中國今天提供了5000萬個就業崗位,2010年是2100萬個,這10年增長了2.4倍。現在達到了5052萬人就業。

這些數字列出來,你能保證房價下跌時不會殃及自己嗎?

身邊的親戚朋友,幹裝修的,賣傢俱的,賣建材的,幹施工的,賣塗料的,做設計的,搞工程的,如果大家一起失業,誰又能獨善其身?

所以,儘量延緩“反身性”出現的時間,是調控的“核心要義”。

槓桿率已經這麼高了,在房價不大降的前提下,負債大幅下降是不可能的。

事情的矛盾之處在於,假如任由房價躥升,槓桿率、反身性又遲早會到來。

此時就需要調控具有高超的智慧。

樓市出現“反身性”效應!有1個苗頭,專家:房價會自我“摧毀”

比如,限購、限貸、限售降低流動性,讓市場上買賣房產的成交量下降,房子沒辦法高價賣出去。

比如,因城施策甚至“因區施策”,分而治之,庫存緊張、人口多的城市增加供地,還能形成大都市圈,一舉兩得。樓盤供過於求的地方壓縮供地和棚改,房價形成陰跌。

從房地產規律來說,這些措施很難阻擋“反身性”的到來,但是,可以大幅延緩拐點到來的時間。

何時會逆轉?5年、10年還是20年?

沒人知道具體時間,調控能做的,是在延緩反身性到來的這段時間內,持續提高可支配收入,最終平穩過關。

對購房者來說,既想規避“大破大立”的風險,又想防禦“現金縮水”的策略,是“量力而行”。

1,低利率時代難以逆轉,如果你不負債,確實會被有房族甩開身位,正如過去這些年頻頻上演的戲碼一樣。

2,衡量負債的唯一標準,是我們自己的收入,在房價不可能幾年內翻番的前提下,尤其是那些無人口支撐、無產業基礎、無工作機會的“三無”城市,過度透支家庭財力,就意味著接“最後一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