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不能溺愛孩子?這其實是個誤區,孩子3歲以前恰恰需要“溺愛”

"不能溺愛孩子"是一種誤區

"溺愛"可以說是很多家長在教育道路上很怕碰見的一個詞,也是許多育兒文章裡經常出現的父母錯誤之一。

對兒子的教育,我一開始是採取比較自由的方式,只要孩子的要求不過分,我就都會滿足他。但孩子的爺爺奶奶卻埋怨我過於溺愛孩子。

孩子每次哭鬧發脾氣,老人就會說:"都是你從小給孩子慣的。"我一度以為自己過於寵溺孩子,所以慢慢把控好自己的愛,生怕孩子因寵溺變壞。

兒子哭的時候,我選擇讓他等待,不像之前一哭就馬上過去抱起他;兒子3歲的時候經常想要媽媽抱抱,我也選擇殘忍拒絕他。

不能溺愛孩子?這其實是個誤區,孩子3歲以前恰恰需要“溺愛”

當看到孩子眼淚汪汪卻不得不把手中的玩具放回商場的原位時,我心裡不由得產生懷疑:因為擔心溺愛孩子,這樣做會不會太冷血了?

直到前段時間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圓桌派》的分享,我才知道溺愛孩子包含著多少的誤區。他在節目中堅定地說道:"溺愛是中國父母發明的最大的謊言,完全沒有溺愛這回事,孩子更是不可能會因為父母的愛而墮落。"

中國家長總是會有這麼一個奇怪的邏輯: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如果做錯了,都是因為我太愛孩子了。但其實這是一種懶惰且極其不負責的行為。

父母的愛是澆灌孩子成長的"肥料",對孩子來說是多多益善。而一直以來認為溺愛會毀掉孩子,則是因為家長對溺愛孩子陷入了誤區。

"溺愛"的本質

首先,"溺愛"並不等於"愛得太多"

從字面意思看,"溺愛"似乎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太多,以至於孩子喘不過氣,所以不溺愛孩子就是要少愛孩子一些。但其實這樣的說明是毫無邏輯的。設想,你會因為擔心伴侶太過愛你,就讓他少愛你一些嗎?

不能溺愛孩子?這其實是個誤區,孩子3歲以前恰恰需要“溺愛”

這便是人們對"溺愛"的第一個誤區:"溺愛"傷害孩子是因為"溺愛"根本就不是愛。那麼,溺愛和愛的區別是什麼呢?

1、愛的本質是給予孩子自由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經說過:只要是我所愛之人,我都應該去接受他的原本面目,並非去將他變成我希望的樣子。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就是是將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給孩子足夠自由的空間。一旦失去自由,孩子就像被關在籠子裡,即使家長給予他多昂貴的禮物還是衣服,他都不會感到快樂。

愛同樣是無條件,且不求回報的。不管孩子成績是好是壞,聽不聽話,家長都會一以貫之地愛自己的孩子。兒童教育家尹建莉表示:真正的自由絕不等於放任,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選擇、嘗試以及犯錯的權利,讓孩子能夠收穫到足夠的成長經驗。

2、而溺愛的本質則是控制

溺愛指的是不公平的物質感情帶來的滿足和保護。家長過於包庇孩子,同時妨礙孩子嘗試獨立成長的努力。意思便是父母過分地愛護孩子,也就演變成了控制。

溺愛是孩子的自由被剝奪後,家長給予的沒有原則的愛。通過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特別是物質上的需求,而缺乏與孩子進行情感的溝通和交流。"溺愛孩子"就像是將孩子當作一條寵物來養,以此滿足家長自身的情感寄託。

不能溺愛孩子?這其實是個誤區,孩子3歲以前恰恰需要“溺愛”

心理學家袁榮親說:溺愛有"包辦型"和"縱容型"兩種。其中包含的表現形式也有很多,比如:一家人圍著孩子轉、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捨不得讓孩子吃一丁點苦,包辦孩子的一切等等。

2018年7月27日,內蒙古發生了一起震驚當地的命案。一名老人在家中被砍殺,經調查,嫌疑人正是老人的養子朱某。老人對朱某的愛甚至比對親生閨女的還要多。只要朱某想要的,老人都會盡量滿足他。

而老人無原則的滿足讓朱某變得越來越無法無天,稍微不順心的,他就會哭鬧撒潑,甚至對養母拳打腳踢。

在去了大城市打拼之後,朱某找了許多工作,但什麼都幹不長。頻繁的辭職讓他沒有存款,錢很快就花完,他便回了家。

養母對他的歸家非常開心,還為他燒了一桌的好菜。出於思子心切,便嘮叨了朱某幾句,不知道說了什麼刺激到了朱某,從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就這樣,為養子操勞一輩子的養母,被自己的養子活生生地捅死。而當警察問起原因,朱某卻回答不上來,還說養母對自己非常好。只要能做的,她都會幫自己做,就連作業也是養母寫的。

為什麼家長容易對孩子造成溺愛呢?

心理諮詢師榮偉玲曾經分析過溺愛的心理:溺愛孩子的父母無視孩子正真的成長需求,反倒是將孩子看成另一個自己,給予他們過度的滿足。父母將自己內心的孩子的需要投射在現實的孩子身上。他們無原則地給予孩子,也是在無原則地滿足另一個自己。

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小時候吃太多苦,如今有了能力,就不想再委屈了自己的孩子。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多少父母變成直升機式家長,給孩子包辦好一切。

不能溺愛孩子?這其實是個誤區,孩子3歲以前恰恰需要“溺愛”

真正的愛是滿足孩子所需,而溺愛卻更多是滿足父母自身的期許和願望,因而

父母"溺愛"愛的並非是孩子,而是自己。

在瞭解了愛和溺愛的區別之後,家長們也可以發現:如今的孩子不是太被愛,反而是太缺愛了。

不同年齡階段需要不同的愛,孩子三歲之前,恰恰需要"溺愛"

作家艾小羊說:中國父母存在最大的問題便是情感倒掛:當孩子年幼,需要父母給予無節制的愛時,父母卻早早樹立起權威和規矩,與孩子產生距離感。到了中年,父母就會發現自己和孩子是疏遠且非常陌生的,這時候父母就會變得慈愛親切起來,以此補償孩子。等到老了,會更加重視親情,對孩子愛這時候就會像泉湧,甚至蔓延到下一代身上。

父母的愛,應該是由一開始的泛濫再到後來的節制才對。家長應該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給予符合規律的愛。在三歲之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在十歲之前則鼓勵和支持孩子自主去愛,十歲之後,給予孩子尊重和空間去愛等等。

為什麼說三歲以前的孩童需要被"溺愛"呢?

因為剛出生的孩子總是需要媽媽無微不至的愛。除了哭鬧發脾氣等生理需求需要媽媽的陪伴和愛之外,孩子可以通過被嬌慣、被寵愛感知到來自父母的愛,他們會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反之,若媽媽總是選擇無視孩子的請求,孩子就會變得易怒暴躁。

而從小在足夠的愛裡長大的孩子,大多性格溫暖,且更富有愛心,臉上也時常掛著幸福的微笑。那麼等他長大之後就會更加具備愛人的能力

不能溺愛孩子?這其實是個誤區,孩子3歲以前恰恰需要“溺愛”

所以,家長請在管教之前先給予孩子足夠的愛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我們經常聽到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岳母刺字等等強調管教孩子的作用,家長也因而容易忽視對孩子愛的作用,但愛才是教育孩子的基礎。只有處理好親子之間的關係,才會有教育的發生。

不能溺愛孩子?這其實是個誤區,孩子3歲以前恰恰需要“溺愛”

而如果只有管教卻沒有愛,就會將親子轉變為管教與被管教的表面關係。孩子也會因而變得疏離和冷漠。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往往不會從心底裡認同父母。

世界上本就沒有"溺愛"這回事。只要是真心對孩子的愛,那便永遠都不會嫌多。這樣的愛家長更應該無限供應才是。

我是小A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