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老包头的匠人,把马鞍做成了艺术品原创: 张贵

【聚焦学习】

老包头鞍韂行销内蒙古,远销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甚至卖到了蒙古国,双盛隆的鞍韂还成为达拉特旗旗兵队的必备品。凝聚着匠人心血的鞍韂,在旧时不但是生活必需品,更是可堪鉴赏的艺术品。

老包头的匠人,把马鞍做成了艺术品原创: 张贵

匠心独具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老包头本是土默特蒙古族的聚居地,同时北临乌兰察布盟,南接伊克昭盟(鄂尔多斯),这些地方也都是蒙古族的驻牧地,马鞍则是蒙古族生活的必备品。嘉庆年间后,老包头成为我国西北皮毛、粮食的集散重镇,汉族开设的皮毛行、河路行、货栈行等跑街的亦都离不开骑马。因此,老包头黑皮坊鞍韂业十分兴盛。

马鞍的使用价值是第一位的,评价马鞍的好坏就看马鞍是否骑上舒适耐用。

老包头将马鞍坐桥前后都呈尖圆形称“跑鞍”,马鞍桥前尖后圆称“坐鞍”,多为骑走马的鞍。原料一般是自然生长、木材纤维交叉的树根,老包头匠人则多选用白桦树根。大部分马鞍由四块木材组成,即左鞍板、右鞍板和两块拱形的前、后鞍桥。制作全靠匠人的眼力和经验来完成。

马鞍匠人技艺高超,独具匠心。民国初年,老包头有名的匠人张森专砍马鞍子,特用糜米熟皮做成皮绳,把四块鞍架捆绑、固定鞍架。

马鞍架制成后,还要将上面包起来,下面加衬,左右加大韂小韂,前后穿上稍绳,配上马镫,才算成为一架完整的马鞍。鞍韂用皮革或毡、帆布做成,要防止铁马镫碰伤马身。马鞍还按适用不同分男式(王爷鞍)、女式(福晋鞍)、骑士式(台吉鞍)、喇嘛式等。老包头制马鞍的商号有双盛隆、荣生、德胜隆、升恒号等。黑皮业、鞍韂业组成义合社,城南匠人在金龙王庙供奉祖师爷白日而古佛(白头佛),过社日。城北匠人在火神庙过社日。鞍韂店铺用木料和皮子做一副马鞍、马韂,用彩色绘制,用木架架在铺面外做幌子,招揽顾客。所用皮多为牛皮,来源于本地皮贩子,也有鞍韂铺亲自到郊外收购的。

文化交融

鞍韂各有千秋,有装铜叶的,还有景泰蓝的和鲨鱼皮的。牧主、富商、官员骑上景泰蓝鞍、鲨鱼皮鞍,配上香牛皮韂、景泰蓝马镫,显得其十分神气。马鞍还有大官座鞍、黄油大官座鞍、白茬“一点月儿”鞍等。

马鞍前、后鞍上的镶边,一般是两条对称的窄金属条,上面錾刻着精美的图案。前、后鞍桥的吉祥图案最为讲究,民族特点极为浓厚。各种马鞍图案和造型亦各具特色。

鞍韂是马鞍的重要装饰部件之一,不仅防止铁镫碰伤马身,还防止马身上的汗污弄脏骑手衣服。老包头鞍韂多有“九针边子”或“万字边子”,中间划有五福捧寿、莲花、牡丹、云朵、花草等,不仅图案吉祥,而且讲究耐用、耐磨、有气派。深受蒙古民族的欢迎。

蒙古族马鞍造型独特,图案丰富,寓意深刻。选材讲究,制作工艺复杂,不论豪华型马鞍,还是“一点月儿”马鞍,都是蒙汉艺术交融的杰作。

雕鞍未解

鞍马文化显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高贵的一次征服,即对马的征服。北方民族史专家勃尔只斤·吉尔格勒著《游牧文明史论》写“马镫的发明和发现,与农耕民族发明耕犁一样,对游牧民族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的意义。马镫是游牧人生命的起点,马镫解放了游牧人的双手,骑手们无须再用双手紧握马鬃奔驰,骑手变成骑兵。”

匈奴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马鞍和马镫的人。人马浑为一体,增强了匈奴人的机动性和流动性。包头故地是匈奴人的“苑囿”,“阴上东西千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冶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汉书·匈奴传》卷94)因此,包头故地可谓中国最早出现马鞍、马镫之地。匈奴马鞍简单低矮,前后鞍桥在西汉后期才出现。阴山岩画上就有马鞍、马镫装备的马被猎人手牵的画面。包头土右旗水涧沟门匈奴墓出土有马衔,外蒙古诺颜山匈奴6号墓,出土有铜马衔、马鞍和穿马镫的孔。西汉壁画有马镫。呼和浩特北魏墓陶制马俑有马镫。

包头地域曾为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党项、契丹、女真、蒙古族等民族的驻牧地,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和创造文明的舞台。汉族几入几出。因此,包头鞍马文化源远流长。鞍马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鞍马文化体现草原游牧民族的独特魅力,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马鞍文化在中原的出现和发展,是汉族学习北方民族骑射的产物。马鞍让人和马融为一体,人骑马不累,马也舒服,体现了鞍韂匠人的聪明才智和无限创造力。

草原儿女与马相依为命,骑手有了称心如意的鞍韂,“雕鞍未解玉骢骄”驶聘在草原上,成为他们的生活特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