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一節基本的語文課要注意把握好三條課堂建構線

語文課就是語文課,說起來就是這麼簡單。

簡單乃是宇宙造化萬物、生生不息的精髓所在。大道至簡,追求完美的東西無不簡單,語文學習也不例外。

一節語文課的教學活動亦是如此。教什麼,教師教,學生學。看,就這麼簡單。

自己上了十多年學,學習了十多年語文。老師在臺上不慌不忙,按部就班,滔滔不絕,生字生詞,作者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我們坐在下面耳聽筆錄,死記硬背。

這樣的語文課是過去若干年語文課的常規套路。

後來的語文課有了些許改進。教師依據所教內容設計了若干問題,學生讀課文,找答案,下結論。語文課就是問題與答案的拼裝組合。

再後來,課改了,大家似乎都掌握了不少教學的新理念。於是語文課的面孔也就更為新鮮起來了。老師們語文課的板塊變成了“整體感知→精段品讀→拓展延伸”,或者是“自主品讀→合作互動→問題探究”,或者是“走近作者→走進文本→走進××”,或者“導→思→議→展→評”,或者“和作者對話→和課文對話→和生命對話”……

這些語文課看起來理念新穎,流程明晰,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奮。

多媒體普及之後,課件的運用似乎又成了語文課的一個格外能夠博人眼球的亮點。鍵盤一敲,有文字,有圖片,有視頻,有動畫,教師寵愛,學生喜歡,語文課上得是

一節基本的語文課要注意把握好三條課堂建構線

皆大歡喜。

語文課就是語文課,教課文,教師教,學生學,就是這麼簡單。然而最為簡單的卻往往又是最為複雜的。

且舉一個說明文教學的課例,比如《晉祠》一文的教學。

我們常見的課堂流程是“介紹作者→介紹晉祠→概括說明對象(晉祠)的特徵→分析說明方法→分析說明順序→總結寫作特點”。

喜歡新理念的,課堂流程大抵就是“走進梁衡→走進晉祠→品讀揣摩→拓展閱讀”。

鍾情於多媒體課件的,展示“晉祠”的圖片,播放幾個動畫視頻,或者來一個某某人的視頻誦讀。

我們來看看於漪老師執教《晉祠》的主要教學活動流程:①學生口頭介紹一處名勝古蹟(要求:要說清楚,要有速度);②教師出示《中國名勝詞典》,慢讀詞條,並強調或板書容易寫錯的字詞。學生聽寫詞條並朗讀校對;③學生將詞條標好序號,快速瀏覽課文,把詞條裡的有關內容和課文的相關段落對應起來(要求提醒:對得準對得快,找不到的句子要仔細找);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比較閱讀,發現問題,交流解決,一詞明確了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等說明文閱讀的幾大要素。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一般的語文課實質上只是僵化、空洞、機械、靜態的所謂的知識的簡單羅列、拼湊和堆砌。於漪老師的語文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是一種智慧的、藝術的、動態的、生長的教學活動。

一節基本的語文課,就是由看似簡單的教什麼、教師教、學生學三條主線建構起來的。然而最為簡單的卻往往又是最有學問,最有智慧,最有藝術性,乃至有哲學性的。

一節基本的語文課要注意把握好三條課堂建構線

第一條主線,教什麼的問題

我們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式的。一篇篇課文,是我們展開語文教學活動的載體和憑藉。葉聖陶1978年在一次語文教學研討會上提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葉老的話,首先明確肯定了教材“例子”的地位及其價值,同時也明確了語文教師應該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王榮生教授認為我們對現行語文教材選文的處置相當怪異,概括地講是例文的框子,定篇的姿態,樣本的企圖,而在教學中則最後被誤植為用件。

過去我們一直強調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作用。其實知識是無須傳授的,也是無法傳授的。我們傳授的頂多只能算作信息。

因此,建構語文課堂的第一條主線教什麼的問題,語文教師應該明確:

第一,語文課是用課文教而不僅僅是教課文。必須以語言文字為核心,以課文文本為平臺,以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有效提升為主要目的。

第二,課文這個“例子”的價值在於“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語文課堂應該以讀寫為基本形式和學習目標,應該教會學生閱讀,教會學生寫作,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簡單地傳授所謂的知識了事,而應該引發學生感受,激活學生體驗,激發學生思考,引領學生髮現,激勵學生生成,指導學生運用。

一節基本的語文課要注意把握好三條課堂建構線

第二條主線,教師教的問題

教師應該怎麼教,前面已經列舉出好多語文課的教學流程,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

第一,有的語文教師成了別人的傳聲筒。手頭一本現成的教案教輔,不加取捨,囫圇吞棗,照抄照搬。

第二,看似語文課,實質上只是僵化、空洞、機械、靜態的所謂的知識的簡單羅列、拼湊和堆砌。

第三,這些所謂的知識和教學流程看似相互關聯,實則貌合神離,支離破碎,不成系統。

研究於漪老師的教,我們會有如下發現:

首先,於漪老師的教自始至終是語文的學習活動,自始至終以語言文字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自始至終在語言文字中游走。

其次,於漪老師的教不是簡單的拼湊羅列堆砌。而是遵循文本閱讀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感性到理性,由淺到深,由粗到細,環環相扣,環環相生,構成一個科學有機藝術的整體。

再次,於漪老師的教不是教師自身才藝的精彩展示,而是帶著學生,幫助學生,指導學生,一句話,教師的教就是教學生學習的活動。

於漪老師的教,會帶給我們諸多啟發:

語文教師自己要先“生”,研讀文本,讀懂文本,有自己的學習體驗、學習發現、學習創造。要依據課程內容、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學情確定教學內容。否則的話,就會失去教和學的根本,回到照本宣科、複製教案的老路子上去。

語文教師還要會教“活”教,帶領幫助學生開展好具體的學習活動。人文性與工具性,形式與內容,預設與生成,文本的尊重與超越,內容的加減取捨,環節的起承轉合,課堂的放與收,悱啟憤發,鋪路搭橋,這一切的一切,都考驗著教師對語文學習規律、學生認知規律、課堂基本規律的把握與拿捏。教師的教,是科學,是藝術,是智慧,是境界。

一節基本的語文課要注意把握好三條課堂建構線

第三條主線,學生學的問題

語文課就是語文課。站到學生學的角度理解,語文課就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活動。過去教師主導主講,學生耳聽筆錄,死記硬背。後來課改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加強和突出,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被提倡。

學習了於漪、餘映潮等老師的語文課堂教學案例,筆者深深地認識到:

第一,學生的學就是以語言文字為核心的學習活動。舍此以外的語文學習不能算作純粹意義上的語文學習。

第二,學生的學是在教師有效指導、恰當幫助下的一種自主、體驗、感受、發現、創造、合作、共享、共生的學習活動。

總之,教什麼、怎麼教、怎麼學的三條主線處理好了,語文課堂才會神采飛揚、靈動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