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獎勵孩子,層次低的獎賞物質,層次高的獎賞大腦

獎勵孩子,層次低的獎賞物質,層次高的獎賞大腦

獎勵孩子,層次低的獎賞物質,層次高的獎賞大腦

在這個世界上,

沒有任何一個人

因為不斷的物質獎勵

而永獲內驅力。

相反,

這將是滋生貪婪地溫床。

獎勵孩子,層次低的獎賞物質,層次高的獎賞大腦

如果聽話,就帶你出去玩;

如果乖乖去上幼兒園,下午接你時就有零食吃;

如果快快寫完作業,你得帶我去公園;

如果洗完碗,才能得到零花錢;

如果考試考好了,暑假就可以出去旅遊;

……。

當你正為找到“管教”孩子的方法暗自竊喜時,一天你發現孩子放學回來後悶悶不樂,問明緣由你才知道,他是為班級做了一件好事,但並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小紅花”,有了情緒。

……。

獎勵孩子,層次低的獎賞物質,層次高的獎賞大腦

如果你曾經常常用類似的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後來卻發現孩子越來越喜歡討價還價和談條件,甚至常常會說:“如果我……,你就得答應我……”,那就意味著你已經成功塑造出一個“物質(外在)驅動型人格”的孩子。

未來,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對現有的“物質獎勵”越來越不滿足。

上個世紀美國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裡克·斯金納曾將一隻白鼠放入一個裝有按鈕的封閉箱體內,每觸壓一次,就會有一顆食物掉落下來。

竄來竄去的小白鼠在無意間觸壓了按鈕,嚐到了甜頭。從此,小白鼠學會了“觸壓按鈕取食”。只是剛開始時,它會不停地觸壓按鈕,後來它漸漸喪失了對按鈕的興趣,只是在“需要吃飯”的時候才去觸壓按鈕

後來,斯金納調整了觸壓與食物出現的關係,即食物是“隨機”出現的,無論小白鼠怎樣觸動按鈕,食物要麼出現,要麼不出現,但與上一次實驗不同的是,小白鼠會經常性地去觸動那個按鈕

如果把“觸壓按鈕”比作“勞作”,“獲取食物”比作“回報”,很顯然,之前情境下的小白鼠學會了“按自己之需勞作”;後者則習慣於“經常性勞作”

獎勵孩子,層次低的獎賞物質,層次高的獎賞大腦

對比本文開頭所說對孩子的獎勵策略,斯金納的實驗結論頗具啟發意義——

“習以為常”的物質獎勵因為無法給人帶來更多的驚喜,會漸漸失去它的誘惑力,而且會使受獎勵者變得更為“功力”,無法長期調動受獎勵者真正的內驅力;

“隨機”的物質獎勵常常給人帶來驚喜,因此就像“買彩票上癮”一樣持續散發著誘惑力,受獎勵者為了“獲取”,會自發地努力“勞作”。

獎勵孩子,層次低的獎賞物質,層次高的獎賞大腦

其實,在瞭解了斯金納的實驗之後,反觀對孩子的獎勵策略,我們會發現錯誤的物質獎勵機制往往導致——

成年人更容易被“速成”所欺騙;

對孩子的教育方向南轅北轍;

孩子的目標認知與父母原本的期望背離;

孩子缺失“內在驅動力”,自律缺失;

孩子習慣於“功利思維”,易懶惰貪婪。

這是因為,“獎勵”的目的在於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內驅力,能夠逐漸走向自我驅動、自我約束、自我鞭策,而不是僅僅在於讓孩子完成某件事情,“習以為常的物質獎勵”也並不能讓孩子通過獎勵養成習慣。

依照小白鼠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現,我們或許可以將“習以為常”的獎勵調整為“隨機”獎勵,比如——

這天,孩子按時完成作業,而且寫得很認真,我們可以臨時動議:“今天你寫作業沒有浪費時間,而且很專心認真,你看作業多整潔,節省出來的時間我們可以一起去公園玩,怎麼樣?!”

……。

獎勵孩子,層次低的獎賞物質,層次高的獎賞大腦

講到這裡,你可能仍舊會懷疑:“這種獎勵方式或許有效,但是不是還是太物質了呢?”

事實也的確如此,斯金納是從操作條件反射的行為主義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更何況孩子不是小白鼠,我們所面對的很多具體情境也遠比“斯金納箱”的內部環境複雜得多。

從“人”的角度來說,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是因為我們的意識活動要比動物高級和複雜得多。

換句話說,動物的滿足感取決於爬行腦和哺乳腦獲得本能、生理與情感等因素上的滿足即可,但是人類不但擁有爬行腦和哺乳腦,還進化出了最外層的新皮層——理性腦,所以這就決定了更高級的“獎勵”就是對大腦最外層“高級腦”的獎勵

通俗來講,因為“理性腦”左右著人們複雜的語言社交、邏輯抽象思維、藝術審美、道德倫理、情趣雅緻等等精神世界,所以對“高級腦”的獎勵絕非簡單的物質刺激就能滿足。

獎勵孩子,層次低的獎賞物質,層次高的獎賞大腦

事實上,理性腦有一個工作法則——它會朝著你所認為並採取行動的方向發展。

比如,你越認同它,它的工作就越賣力;你越認為它不行,他就越有問題。

所以,更高明的獎勵策略往往是精神激勵與精神鼓舞,這是一個人長期內驅力的終極來源

可以想見,一個自我認同度極高的人,主動實現自我價值的動力就越足,所有的“物質獎勵”並非上策,對孩子的“獎勵”並也非到“隨機獎勵”就戛然而止。

舉個例子,孩子做家務是他們分內之事,長期給予他們物質獎勵就是助長他們的“壞習慣”。

但是,你大可真誠地與孩子聊聊天:“你身上有一些可貴的品質,你知道嗎?”

“什麼品質,媽媽?”

“你看,你能把房子的角角落落都打掃到,說明你觀察事物很仔細;你都生病了還和媽媽一起做家務,說明你很有責任感;……;你總操心著家裡的事情,而且做得很認真,媽媽真為你這一切感到自豪。”

接著,你再蹲下身子給你這個小傢伙來一個溫暖的擁抱,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你就自己想去吧!

……。

獎勵孩子,層次低的獎賞物質,層次高的獎賞大腦

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理性腦就喜歡這些看似“華而不實”的東西,因為它更容易接受和吸納被外化為言語行為的“意識”。

就像著有《父母的語言》一書的達娜·薩斯金德教授所說,如果你對孩子說1000次閉嘴,孩子真得就會對你閉嘴。

但是反過來講,如果你認可、鼓勵他們1000次,結果可想而知。

毫無疑問,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優勢,指向孩子具體行為的積極正向的肯定,恰到好處的認可、鼓勵和鼓舞,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情。

畢竟,人之所以為人,其本質就源自那個神奇的大腦,獎勵孩子歸根結底就是獎勵他們的大腦,引導和塑造他們更為高級的精神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