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奖励孩子,层次低的奖赏物质,层次高的奖赏大脑

奖励孩子,层次低的奖赏物质,层次高的奖赏大脑

奖励孩子,层次低的奖赏物质,层次高的奖赏大脑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任何一个人

因为不断的物质奖励

而永获内驱力。

相反,

这将是滋生贪婪地温床。

奖励孩子,层次低的奖赏物质,层次高的奖赏大脑

如果听话,就带你出去玩;

如果乖乖去上幼儿园,下午接你时就有零食吃;

如果快快写完作业,你得带我去公园;

如果洗完碗,才能得到零花钱;

如果考试考好了,暑假就可以出去旅游;

……。

当你正为找到“管教”孩子的方法暗自窃喜时,一天你发现孩子放学回来后闷闷不乐,问明缘由你才知道,他是为班级做了一件好事,但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小红花”,有了情绪。

……。

奖励孩子,层次低的奖赏物质,层次高的奖赏大脑

如果你曾经常常用类似的物质奖励激励孩子,后来却发现孩子越来越喜欢讨价还价和谈条件,甚至常常会说:“如果我……,你就得答应我……”,那就意味着你已经成功塑造出一个“物质(外在)驱动型人格”的孩子。

未来,这样的孩子很可能会变得对现有的“物质奖励”越来越不满足。

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曾将一只白鼠放入一个装有按钮的封闭箱体内,每触压一次,就会有一颗食物掉落下来。

窜来窜去的小白鼠在无意间触压了按钮,尝到了甜头。从此,小白鼠学会了“触压按钮取食”。只是刚开始时,它会不停地触压按钮,后来它渐渐丧失了对按钮的兴趣,只是在“需要吃饭”的时候才去触压按钮

后来,斯金纳调整了触压与食物出现的关系,即食物是“随机”出现的,无论小白鼠怎样触动按钮,食物要么出现,要么不出现,但与上一次实验不同的是,小白鼠会经常性地去触动那个按钮

如果把“触压按钮”比作“劳作”,“获取食物”比作“回报”,很显然,之前情境下的小白鼠学会了“按自己之需劳作”;后者则习惯于“经常性劳作”

奖励孩子,层次低的奖赏物质,层次高的奖赏大脑

对比本文开头所说对孩子的奖励策略,斯金纳的实验结论颇具启发意义——

“习以为常”的物质奖励因为无法给人带来更多的惊喜,会渐渐失去它的诱惑力,而且会使受奖励者变得更为“功力”,无法长期调动受奖励者真正的内驱力;

“随机”的物质奖励常常给人带来惊喜,因此就像“买彩票上瘾”一样持续散发着诱惑力,受奖励者为了“获取”,会自发地努力“劳作”。

奖励孩子,层次低的奖赏物质,层次高的奖赏大脑

其实,在了解了斯金纳的实验之后,反观对孩子的奖励策略,我们会发现错误的物质奖励机制往往导致——

成年人更容易被“速成”所欺骗;

对孩子的教育方向南辕北辙;

孩子的目标认知与父母原本的期望背离;

孩子缺失“内在驱动力”,自律缺失;

孩子习惯于“功利思维”,易懒惰贪婪。

这是因为,“奖励”的目的在于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内驱力,能够逐渐走向自我驱动、自我约束、自我鞭策,而不是仅仅在于让孩子完成某件事情,“习以为常的物质奖励”也并不能让孩子通过奖励养成习惯。

依照小白鼠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我们或许可以将“习以为常”的奖励调整为“随机”奖励,比如——

这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而且写得很认真,我们可以临时动议:“今天你写作业没有浪费时间,而且很专心认真,你看作业多整洁,节省出来的时间我们可以一起去公园玩,怎么样?!”

……。

奖励孩子,层次低的奖赏物质,层次高的奖赏大脑

讲到这里,你可能仍旧会怀疑:“这种奖励方式或许有效,但是不是还是太物质了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斯金纳是从操作条件反射的行为主义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更何况孩子不是小白鼠,我们所面对的很多具体情境也远比“斯金纳箱”的内部环境复杂得多。

从“人”的角度来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我们的意识活动要比动物高级和复杂得多。

换句话说,动物的满足感取决于爬行脑和哺乳脑获得本能、生理与情感等因素上的满足即可,但是人类不但拥有爬行脑和哺乳脑,还进化出了最外层的新皮层——理性脑,所以这就决定了更高级的“奖励”就是对大脑最外层“高级脑”的奖励

通俗来讲,因为“理性脑”左右着人们复杂的语言社交、逻辑抽象思维、艺术审美、道德伦理、情趣雅致等等精神世界,所以对“高级脑”的奖励绝非简单的物质刺激就能满足。

奖励孩子,层次低的奖赏物质,层次高的奖赏大脑

事实上,理性脑有一个工作法则——它会朝着你所认为并采取行动的方向发展。

比如,你越认同它,它的工作就越卖力;你越认为它不行,他就越有问题。

所以,更高明的奖励策略往往是精神激励与精神鼓舞,这是一个人长期内驱力的终极来源

可以想见,一个自我认同度极高的人,主动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就越足,所有的“物质奖励”并非上策,对孩子的“奖励”并也非到“随机奖励”就戛然而止。

举个例子,孩子做家务是他们分内之事,长期给予他们物质奖励就是助长他们的“坏习惯”。

但是,你大可真诚地与孩子聊聊天:“你身上有一些可贵的品质,你知道吗?”

“什么品质,妈妈?”

“你看,你能把房子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到,说明你观察事物很仔细;你都生病了还和妈妈一起做家务,说明你很有责任感;……;你总操心着家里的事情,而且做得很认真,妈妈真为你这一切感到自豪。”

接着,你再蹲下身子给你这个小家伙来一个温暖的拥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就自己想去吧!

……。

奖励孩子,层次低的奖赏物质,层次高的奖赏大脑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理性脑就喜欢这些看似“华而不实”的东西,因为它更容易接受和吸纳被外化为言语行为的“意识”。

就像著有《父母的语言》一书的达娜·萨斯金德教授所说,如果你对孩子说1000次闭嘴,孩子真得就会对你闭嘴。

但是反过来讲,如果你认可、鼓励他们1000次,结果可想而知。

毫无疑问,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优势,指向孩子具体行为的积极正向的肯定,恰到好处的认可、鼓励和鼓舞,就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毕竟,人之所以为人,其本质就源自那个神奇的大脑,奖励孩子归根结底就是奖励他们的大脑,引导和塑造他们更为高级的精神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