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一言不合就吃手?幼兒常見的3個敏感期,直接影響智力發展

文|陪寶兒長大(本文章約2000個字,閱讀需5分鐘)

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每個當媽的身心憔悴,再孩子成長髮育最快的前三年,恨不得剝了媽媽一層皮,有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就會表現出極度恐慌和焦慮,自己心累不說,其實孩子也跟著你受罪。

許多家長整天就是抱怨,這孩子 見到東西就啃要嘛就抓,不管幹淨不乾淨就往嘴裡送,帶她出去遛彎,專挑髒水坑裡走。通常在這個時候家長的做法就是及時制止,不允許孩子做自己接受範圍外的一起事情。

其實家長們不知道的是,這正是孩子發育發展的關鍵時期,意大利的育兒學家蒙臺梭利把這一時期稱之為“敏感期”。

一言不合就吃手?幼兒常見的3個敏感期,直接影響智力發展

他指出:孩子在特定的發育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能力讓孩子對某些事物特別敏感,並且極其感興趣且注意力集中,這種能力與印刻現象十分相似,蒙氏將其稱為敏感期。

再孩子出生到一歲的這一階段,會出現三個敏感現象,第一是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最後是腿的敏感期。這是兒童智力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要給孩子足夠的釋放空間,更應該受到家長們的重視。

下面我們從三個時期分別討論,那些現象是該時期的表現,我們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更好的度過這一時期。

一言不合就吃手?幼兒常見的3個敏感期,直接影響智力發展

一、口的敏感期

在我們以往的認知裡,“口”是用來吃東西講話的,其實它還擔負著探索世界的指責,喚醒身體其他部分的使命,並且一次來認識外接的世界。

再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什麼都不會,但是大哭和用嘴吮吸卻是她的本能,同樣也是離開媽媽之後的生存本領。

在0-3個月的這一時期,是口敏感期的主要發展期,因為還不具備抓握能力,只能用嘴吮吸自己的手指,要讓嬰兒知道自己嘴裡吮吸的是自己的手,而最感受的是自己的嘴在吮吸,這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建立。

在兒童心理學上稱之為“跨通道認知”

一言不合就吃手?幼兒常見的3個敏感期,直接影響智力發展

  • 吮吸手指有哪些好處?

不相信孩子天然的發展行為是中國家長常犯的錯誤!認為手是不衛生的,不能夠放到最裡面,這樣會引起孩子生病,所以就一次次的把手從嘴裡拿出來,孩子無法的到精神上的滿足就只能將本能寄託於物品上,於是開始瘋狂的抓物品往嘴裡送 。

當孩子的慾望被壓制,必然會通過其他途徑釋放,如果這時候沒有合理的疏導將來一定會出現問題。

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書中曾講到:“原來我在兒子口腔敏感期的時候,可能一些不當的方式導致孩子沒有很好的過度這一敏感期。我總是在小心翼翼地養育著孩子,這種小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剝奪了孩子的某種權力。”

  • 在這一時期,我們家長應該有哪些舉措?

給寶寶充足的發育空間,不要立刻拿出她放在嘴裡的手或玩具,讓她充分的感知物品的質感,直到孩子對該物品逐漸事物興趣,在添加新的物品進來,讓她感知和探索。

一言不合就吃手?幼兒常見的3個敏感期,直接影響智力發展

需要額外注意的是,給孩子玩的物品中要保證不足以造成吞嚥,家長要時刻注意觀察,另外並不需要過度消毒,只需要用清水洗滌有助於孩子建立抵抗力。

在寶寶口的敏感期最常用到的是手,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她會發現自己的另一項工具,這時候注意力會逐漸的從“口”轉移到“手”,手的敏感期也即將開始。

二、手的敏感期

當孩子步入手的敏感期又讓家長頭疼一波,因為剛把隨便亂吃的習慣壓制回去,現在又開始亂抓!因為是手口敏感期的過度階段,所以當他抓到一個新物品時還不清楚如何使用,就會用嘴先啃一下,在接著用手去探索。

同樣在手的敏感期也要給孩子足夠的探索空間,但是因為許多物品他並不清楚其效用,甚或中常見的大多數物品對孩子來說都具備一定的危險性!

一言不合就吃手?幼兒常見的3個敏感期,直接影響智力發展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多接近大自然,再孩子接近一歲左右的時候,可以玩一些泥土;沙子;水等天然的物品,因其不同的觸感來增加他對大自然的認知。

手的運用是孩子智力發育的重要指標,手靠的是肌肉帶動,肌肉鏈接的是大腦的思維,是人類的智慧,孩子對手的靈活運用正是思維建立的過程。

所以,阻止了孩子手的運用,就是限制了他思考的過程,阻礙孩子的發育!

三、腿的敏感期

手的敏感期是用‘爬’來探索世界,那麼腿的敏感期是為他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讓他探索更廣闊的空間。

在這一時期,孩子會對腿能把自己帶到想要去的目的地而產生興奮,這一時期往往體現的是孩子對腿的痴迷,願意走路,即使是在大人用手扶著的情況下。然而對於一個剛學會走路還不太會運用的孩子來說,他卻更願意走哪些崎嶇不平的道路,而不是抄一條近路。

一言不合就吃手?幼兒常見的3個敏感期,直接影響智力發展

這時候有一個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就是大人們寧願自己抱著孩子,也不願意讓他自己走,因為覺得這樣太麻煩,甚至在扶站的時候也是拎著孩子到處飛。

作為家長應該放下自己的行為節奏,給孩子足夠的耐心。

蒙臺梭利認為:“小孩子的走路和大人不一樣,並不具備一定的目的性,幼兒學習走路是為了發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存在,所以走幾公里都不會覺得累。”

這時候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無論孩子怎麼哭鬧,父母都無動於衷 ,依然堅持著自己抱孩子,而不允許孩子自己走路。

正確的做法是帶著孩子一起走,給孩子做好示範,同時也可以站在他前方展開懷抱,等著他投入到你的溫暖胸膛。

孩子學會走路是他成長脫離依賴的第一步,是他逐漸走向獨立的最好時機,在講勒沒有你的庇護下,積極探索這個世界,然而這一切都是他通過自己的探索完成的。

一言不合就吃手?幼兒常見的3個敏感期,直接影響智力發展

陪著孩子平穩的度過敏感期,相當於孩子的第二次誕生,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讓他從一個不能自主到一個積極主動的人,讓他按照自己的步伐和節奏,走完這接下來的旅程。

你的孩子是見啥啃啥嗎?面對這個情況,你是怎麼做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這裡是陪寶兒長大,如果在育兒的過程中,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問我,我會盡全力為你們解答,在這裡你會找到最有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