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前 言

2月以來,我們看到了,各地針對房地產行業的一系列“營救”措施,正在不斷出臺——2月以來,湖北、河北、天津、重慶、浙江、上海、西安、福州、衡陽、駐馬店等省市出臺了房地產支持政策。一句話,各家都把“鬆綁”調控演繹到了極致。

累計看,不到一個月全國已經有超過50城市在政策上為樓市“開綠燈”。但是在需求端,對於房地產行業的金融政策並未放鬆,這也是“房住不炒”總基調的要求,上層綱領一再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則,加快建立房地產金融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其深層邏輯是,一則房地產泡沫已經很嚴重,一旦破裂,後果不堪設想;二則,這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要,經濟要轉型,構建“科技創新+消費內需”的“雙引擎”,就需要具備擺脫地產依賴、投資依賴的決心與毅力。

那麼,面對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新冠疫情對房地產行業影響如何?

對房地產行業來說,新冠疫情是一次突發的現金流“事故”。疫情之下,房地產行業銷售處關閉,建設、投資等暫停,疫情中斷了房企高週轉,現金流壓力大增及負債率上升。

地產商們忍不了了,開啟花式大促。比如,最博人眼球的有,恆大聯手蘇寧賣房,購房者不僅享受75折,還送5000元蘇寧卡;再比如,中國金茂在成都推出了“買一送一”“買房送寶馬”等活動。

首先來看頭部房企,據Wind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恆大手握的現金餘額達到2068億元,此外,碧桂園、萬科手握的現金餘額分別達到2228.4億元、1329億元。雖然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像恆大、碧桂園、萬科這樣的頭部房企來說,在短期內影響有限,但是隨著疫情時間的繼續拉長,其同樣也會因為資金流的問題也會吃不消,其滯後效應明顯,隨著2020年下半年進入公開市場債務償還集中期,就算是大型房企,其面臨的現金流壓力將逐漸加大。

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再看占房地產市場絕大多數的中小房企,它們才是對疫情最為敏感的“主力軍”, 哪怕是在短期內其也可能會因為資金流短缺的問題而“崩盤”。

原因有三,其一,銷售端資金迴流堵塞。疫情下全國百餘城市房管部門緊急出臺了“停售令”和“停工令”,要求暫時關閉售樓處,暫停建築施工和復工。

其二,債券到期高峰,償債壓力大。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簡稱“克而瑞”)數據顯示,2020年是房企債券到期高峰,95家房企年內到期債券達到5000億元以上,相較於2019年上漲45%。房地產行業從利息支出情況看,克而瑞根據2019年上半年70家房企的平均融資成本和有息負債總額估算,70家房企月利息支出超過350億元。

其三,融資端融資額大幅減少。據克而瑞不完全統計,1月25日到2月10日,95家典型房企春節後完成發債融資僅4筆,涉及金額70.5億元,與2019年對應時段的515.30億元相比減少86%。

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總體來看,整個房地產行業慣常玩法是“高槓杆、高週轉”,意味著“拿地快、開工快、開盤快、銷售快”。

這種玩法要求房企高速運轉,現金流速度快,如今疫情下房企突然“停工、停產、停售”,類似於高速運轉的流水線被拉了一個“急剎車”,對於資金流較充足的一些頭部房企來說,或許短期影響不大,但是疫情帶來的滯後效應很強,其影響會在2020年下半年顯現,而對於,佔絕大多數的中小房企來說,受疫情的影響最為敏感,資金鍊條極為脆弱,這才是到了“生死時刻”。

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面對疫情影響,金融政策鬆動。“房市”規則不改變

任澤平先生提出一個觀點:地產也是實體經濟,地產也有一半是實體,一半是金融。

房地產的確也是牽涉到很多實體經濟的,其上下游關聯到幾十個行業,此外,房地產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的20%左右,證券時報數據顯示,過去三年房地產投資平均每年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約0.43個百分點。如果2020年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37.53%,房地產投資下行造成的GDP增速下降會達到0.16個百分點。由於目前我國GDP增速為6%左右,難以忽視房地產投資回落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面對此種情形,在供給端,各地紛紛出臺各種金融政策緩解房企資金壓力,但需求端並未鬆動,且應當慎重,也是上層綱領對“房住不炒”主基調的要求所在。

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在供給端,各地出臺房地產紓困政策,大同小異,梳理下來無非一下幾種:

(1)准許延期,比如延期繳納土地出讓金,開竣工時間可延期、延期繳稅等;(2)提供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的減免政策;(3)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對還貸困難的企業給予展期或續貸;(4)房地產行業主管部門牽頭組織開辦網上房交會,促成交易;(5)降低預售門檻;(6)有序開放售樓處。

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在需求端,房地產金融政策總體未明顯鬆動。

目前來看,僅有河南駐馬店下調了首付比例,且也是有條件的,即有公積金且為首套房。眾所周知,每一次房地產的大漲或大跌都與銀根的放鬆或收緊關係密切。比如2014年房價大跌其實就是因為調控過嚴和信貸資金收縮過緊造成,央行又率先救市;2015、2016年央行連續多次降準降息又大規模的放水,又造成了2017、2018年全國房價的大規模輪番上漲。

因此,對於房地產行業,在需求端放鬆金融政策應當慎重。2月20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本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這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LPR第一次調整,備受關注。與上月相比,本月1年期LPR下降10個基點到4.05%,5年期以上LPR下降5個基點到4.75%,對此,有人說這是對房地產行業的金融政策鬆動,其實不然,疫情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短期的,因此短端利率下降更多,引導短期貸款利率下行,重在幫助企業渡過當前的難關。而長期貸款中個人住房貸款佔比較高,5年期以上LPR下降5個基點,意在表明房地產調控仍未放鬆,不向房地產市場放出寬鬆信號。

此外,總體來看,在需求端,各地的限購限貸等政策並未放鬆。

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房住不炒”總基調不改變 。

2月19日,央行發佈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則,加快建立房地產金融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原因有二,其一,房地產泡沫已經很嚴重,一旦破裂,後果不堪設想,其二,這也是擺脫地產依賴,經濟轉型的需要,經濟要轉型,構建“科技創新+消費內需”的“雙引擎”,就需要擺脫地產依賴、投資依賴。

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嚴峻時刻,房企當如何“自救”?

面對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首先要做的的是保現金流,對於大多數房企來說,現階段現金流承壓關乎生死,因此,房企要利用當前貨幣相對寬鬆的融資環境積極爭取低成本融資,儘可能加大權益性融資力度,調整融資結構,緩解企業現金流狀況。正如陽光城集團執行副總裁吳建斌在近期的一次公開沙龍上的建議:“企業可以盤活庫存,催收應收款,盤活監管資金等來渡過難關。

從房企融資層面,現在很多城市推出了支持政策,比如交稅申報可以延期三個月,開工日期也可以順延等,房企要把政府的政策、銀行的政策用足,能擴大一些融資金額。從實操角度來講,最近政府對於房企內地發債(公募債)有可能要放行,還有,境外發債是正常的,抓住窗口,就能獲得不錯的融資。”

然後要做的就是銷售,在房地產行業整體融資收緊的前提下,銷售回款是房企自我造血的主動脈,因此在疫情下,房企應大力開展線上渠道,開啟全面營銷,通過微信小程序、短視頻平臺等多種方式開展線上推廣和銷售,至少是為疫情結束之後儲備客戶資源,同時還要根據時間週期分設優惠折扣,啟動以價促量促銷售。

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最後,做好一城一策,對於全國佈局的房企來說,總部最好統籌協調和信息集成,各個城市公司,結合城市基本面、疫情嚴重程度、政府防疫措施的強度和時間長度等,針對性的做好個性化應對並動態調整。

尾 聲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房地產市場的購買需求雖然暫時被抑制,但是需求並沒有消失,依然存在且強度不低。

隨著疫情的逐漸結束,疫情影響小的地區,政府也在逐步放開並幫助企業儘快復工復產,一旦疫情結束,各大房地產商定會降價促量銷售來回流資金,緩解現金流緊張,對於剛需購房者來說或是一波利好,將會迎來一個樓市“小陽春”。

疫情下的樓市的困局,房企應當如何“自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