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清阳不升,继而:便溏,腹泻,腹胀,无力

中医诊断疾病时,在分析病机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叫“清阳”,有一个病机叫“清阳不升”。那么,“清阳”是什么?“清阳不升”又是怎么回事呢?它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究竟有哪些经常困扰你的问题是它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吧。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病机可跟很多亚健康、白领常见病有密切联系哦!

清阳不升,继而:便溏,腹泻,腹胀,无力

什么是清阳?

清阳一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原文这样记载:“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不升,继而:便溏,腹泻,腹胀,无力

什么是清阳不升?

清阳之气是上升的,浊阴之气是下降的,这是阴阳二气的常态。当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时,就会导致清阳不升。清阳不升,即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以濡养大脑、官窍、心肺等脏腑、器官,从而出现一系列不适。

而阳气的上升取决于几个方面:

气血充足,足以推动阳气上升;

中气不陷,上气充足则升降如常;

湿浊不困,不至于困厄中焦气机使清阳不升;

痰饮不盛,不至于蒙蔽清阳,使气机郁遏不升;

脾胃健壮,则脾能升清气,胃能降浊气。

清阳不升,继而:便溏,腹泻,腹胀,无力

清阳不升,可引起哪些不适?

除《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讲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之外,在《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中还记载了:“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内容。其中,上气不足即是指上部之气不足,头目失养的病变。因此,清阳不升的病机实际应是与浊阴不降同时出现的,其表现主要有:

清阳不升,继而:便溏,腹泻,腹胀,无力

上气不足的头晕、耳鸣、目眩;

清阳在下,浊阴在上的便溏、腹泻、腹胀;

浊阴困厄清阳的胸闷、腹胀、头晕、乏力。

这些症状可广泛分布于颈椎病、脑动脉缺血、冠状动脉缺血、神经性耳鸣、慢性鼻炎、近视、飞蚊症、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多系统的慢性疾病。

清阳不升,怎么办?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清阳不升似乎只是一个结果,而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很显然,要解决问题我们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原因去有针对性的处理。但无论何种情况,似乎都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在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同时,都应当注意平日脾胃的调理及保护。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脏腑气机升降的正常。

清阳不升,继而:便溏,腹泻,腹胀,无力

对于气血不足者,可用些补气养血的药物调理,如八珍汤、十全大补丸类补益方剂。并注意不做过度消耗身体正气的事情,如熬夜、过劳等;

对于中气下陷、上气不足者,可以用诸如补中益气丸类益气升阳药物进行调理;

对于湿浊泛滥者,少吃或不吃甜食、肉食、冷饮及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可采用藿香正气散、香砂和胃丸类药物化湿、和胃,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

对于痰饮太盛者,实则采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保和丸类行气、化痰,虚则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健脾益气化痰,痰饮等阴邪一去,则阳气上升如常;

另外,对于痰饮、水湿太盛者,除饮食、药物调理之外还应特别注意增加户外运动量,数见风日,阳气才能得以伸展,浊阴才能得以消除。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