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鄒道長:易傳是老子的思想:盤古開天的過程,即道生萬物的過程

​鄒玲琴道長問我,這段時間宅在家裡,讀《道德經》收穫如何?我說照常研讀,疫情發生之前也是這樣宅在家裡,並沒感到與往常有什麼不同。所不同的就是隨著研讀的加深,越來越敬畏老子了。

她說讀《道德經》,你得進得去出得來,疫情結束後,應該走出去,站在高山上俯視大地,站在大海邊眺望遠方,站在夜空下仰望星空。常年宅在家裡,會把自己格局宅小了,很難讀懂老子。

鄒道長:易傳是老子的思想:盤古開天的過程,即道生萬物的過程

我問她,老子不說“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不窺牖,可以知天道”嗎?她說:那是聖人,你還不是。

鄒道長原是鎮江一家國企的工會生活部負責人。退休前就喜歡旅遊,後來接觸了不少僧道高師,又認識了河北的商靈虛道長,喜歡上了研究佛道諸學。她說對於老子,她用情極深,不能自拔。三十多年間,她已經走遍了天下名剎名觀,拜謁名家,請教老學。

她說,老子說“有物混成”,那不就是個雞蛋嗎?那裡面一片混沌,玄之又玄,寂然無聲。但是那裡面躺著一個人,他叫盤古。你把盤古當做道的化身,沿著盤古開天地這條思路走下去,你會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

鄒道長:易傳是老子的思想:盤古開天的過程,即道生萬物的過程

她說,老子推翻了古代的“天地”信仰,構建了一套全新的宇宙生成說,即“道論”體系,直接否定了天地是固有的成見,也就否定了天神、上帝的存在,否定了“天子”觀念。《易傳·繫辭上》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老子“道論”的反映,如果不用老子的“道論”,“繫辭”就沒法解釋清楚《易經》的宇宙觀。

鄒道長解釋說:漢代之前,沒有什麼道儒之分的,孔、老是同時代人,況且孔子多次問道於老子,孔子接受老子的思想十分正常。

她建議我抽空看看《三五曆紀》,它會幫助我讀懂《道德經》。《三五歷記》說:元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其實就是對老子宇宙觀的解釋。

鄒道長:易傳是老子的思想:盤古開天的過程,即道生萬物的過程


老子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這不就是那個“元氣濛鴻,萌芽茲始”的狀態嗎?

一個講元氣,一個講中和:“衝氣以為和”的氣,就是中和之氣,也叫元氣,“萌芽茲始”,元氣開始化生萬物。“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天地分開了,乾坤分明瞭。“啟陰感陽”,就是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是為人也”,萬物萌生,盤古於是開始天地間的運作: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

道生萬物的過程

接著她為我敘述了道生萬物的過程。

你可以設想,盤古在雞蛋中睡覺,他的身軀那麼龐大,他蜷曲著充塞整個雞蛋。我們不知道他的夢中情景,也不知道他的前生經歷過幾世幾劫,在玄之又玄的時光隧道里,他只是睡覺。但是夢醒時分,世界發生了鉅變。

鄒道長:易傳是老子的思想:盤古開天的過程,即道生萬物的過程

面對著玄之又玄的混沌世界,盤古選擇了創生,這不是他想要創生,是因為他的身體蜷曲著,不舒服,他要舒展四肢,他不能等死,於是他托起了天,把天地一分為二,才有了這個空闊無邊的宇宙空間。而龐大的盤古身軀隨著天地的開闢而化為永恆,身體的一切都化成自然:

氣化成激盪的風雲,聲音化為轟轟雷聲;左眼為陽,故化成了太陽,右眼為陰,故化成了月亮;頭髮和鬍鬚變成了大地植被;四肢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山巒;經脈化成地理,肌肉化為田土,血液變成了江河;齒骨化為金石;皮膚和汗毛變成了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風化為天下蒼生……

盤古創生了天地萬物,卻沒曾留下一句話,寂兮廖兮,他寂然而來,無言而去。這不正是“道”嗎?


鄒道長:易傳是老子的思想:盤古開天的過程,即道生萬物的過程

你看,盤古開天地,是否就是老子所講的“道生萬物”?所以你可以把盤古看作道的化身,他將混沌一分為二,有了陰陽,陰陽互感互化而生萬物。

《道德經》哪個注本好?

我問她:你喜歡誰的《道德經》注本?把通行本和帛書、楚簡本結合閱讀是否效果更好?

她說她開始時是有選擇的,現在任何人的解讀,只要有時間,都可以看。哪怕是一個剛入門的新生,也有他閃爍的思想火花。

鄒道長說,讀者嘛,各有所好,《道德經》的智慧就像水一樣佈滿宇宙虛空,你可以到海邊去取,他可以在身邊去取,還有人化冰為水,我呢,可以行走天下,見到一處就取一點,就像道家的百家米,佛家的百衲衣。

鄒道長:易傳是老子的思想:盤古開天的過程,即道生萬物的過程

她認為當下解讀《道德經》的人群,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哲思派,偏重理性分析,邏輯歸納,整體貫穿,東西方哲學比較,故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很深邃也很受教益。這一類人多出學術型人物,如陳鼓應、王東嶽、傅佩榮,還有她的師父商靈虛道長等等。

另一類可稱之為實務派,強調悟性,偏重實操,篤誠修煉。但殊途同歸,無非在一個“道”字上下功夫。這一類的道學愛好者遍佈民間各行業,多與修煉相關。他們強調悟性,關切實戰,側重心法,不善張揚,有時候不免有點“玄”的感覺。

但一般而言,她還是傾向學術型解讀的,更喜歡交流型、沙龍式的探討。那些針對人生規劃、職業嚮導所開辦的道學實操培訓班,卻是見效很快。但魚龍混雜,有的只看中經濟效益,在她看來,與道遠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