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你若面目猙獰,孩子便戾氣滿身

你若面目猙獰,孩子便戾氣滿身

溫馨提醒:全文4400字,請您耐心讀完,相信一定可以給你帶來啟發~

01

生命是一個奇蹟。

當一個個粉嘟嘟的小生命隨著一聲聲啼哭呱呱墜地,相信那一刻,每一對父母都是柔軟而歡欣的。

因為孩子的到來,我們又重新開啟了另一扇成長之門。

有人說,愛是與生俱來的,母愛是我們理解愛的最好的範本和老師。

畢淑敏說,與生俱來是動物的本能,人的愛超越了血緣、種族、國界,它遼闊的翅膀可以抵達宇宙的疆界,這是地球上任何一種動物,不可能天然輻射的領域。

所以,

愛不是如瞳孔的顏色和身高的尺度一樣,是由一串基因決定的先天,愛是通過後天的學習、鑽研、切磋,並反覆實踐和考驗,歷經諸多手段的打磨和精耕細作後的行為藝術。

試想一下,

我們從什麼時候起,開始對孩子不耐煩?

是從哪一個夜晚起,聽到他的啼哭,你就惱怒不已?

是從哪一個瞬間起,聽到他哼哼唧唧,你就恨不得把他塞回去?

是從哪一年的傍晚,看到他磨磨蹭蹭的寫作業,你就恨不得撕掉他的作業本?

是從哪一個清晨或者雨季,他開始和你頂嘴,你面目猙獰著,對他說出了最惡毒的話語?

柔軟總是很短,猙獰總是很長,生活中我們總有太多理由激怒自己。

每一個孩子來到世間,都帶著完整而相似的需求,那就是在父母的愛與陪伴中獲得親密感和安全的依戀關係。

那麼,我們做的足夠好嗎?

尤記得那首詩,叫《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彿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也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

生活中一生順遂的人不多,我們的情緒也總會跟著生活的節奏起起落落,時而谷峰,時而谷坡,可這些,都不足以成為我們火起的理由,因為,我們的怒火,只會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

02

你若面目猙獰,孩子便戾氣滿身

有人說,教育不應該是注滿一桶水,而是應該點燃一把火。

世上雄心勃勃的父母太多,我們總奢望自己的孩子既做得了頂天立地的棟樑,又能開出繁華結出碩果。

豈不知,我們的慾望有多深,孩子便有多累。

其實,父母的成長、覺知與智慧,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營養,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

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就算不經過考核,那張關於育兒的卷子卻也不可忽略,教育沒有捷徑,不斷的自省、覺知、體悟、實踐、總結,是我們育兒路上不可逾越的路徑。

如果你是一個愛吼叫的家長,那麼,就請你耐下心來,看看以下關於吼叫的由來,和應對吼叫的方法,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和啟發。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有那些不堪的時刻,對於吼叫,首先我們要知道,

吼叫

1、 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有這樣的問題;有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大吼大叫。

2、 吼叫在某些特殊時刻是有用的,比如,當孩子過馬路沒有看到疾速而來的車子時,比如孩子用手去觸摸電源時,我們的吼,在那一刻,就是安全而有效的。

3、 不要因為曾經大吼孩子而羞愧和自責,因為這樣無助於我們去改進自己。

每一個愛吼叫的人,其實都是有引起自己吼叫的觸發器的。首先,我們要找到我們的觸發器是什麼,

有的人是不能看到孩子的玩具鋪滿屋;

有的人是不能看到老公的襪子到處扔;

有的人是受不了孩子的磨磨唧唧……

之所以,一下子會讓你火起來,是因為,當你看到這種景象後,你就有了不斷升級的想法,比如,玩具的整理和衣物的清潔,沒有人幫忙,都得你自己逐一去完成,可能,你上了一天班也很累,也許還受了老闆的氣,內心的憤懣和委屈正無處傾訴。

那一刻,你可能就會把你整個人生的不如意,都藉由這個觸發器,迸發出來。

於是,你就有了更多發飆的理由,“不是我非得要發火,而是你們真的觸怒了我……”

03

你若面目猙獰,孩子便戾氣滿身

那我們先來看看,通常,大吼大叫都會導致哪些後果?

後果

1、 會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2、 孩子學習遇到障礙,學習成績差;

3、 孩子長大後容易焦慮、叛逆,同時也會像你一樣用吼叫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大吼大叫可能在幾分鐘內奏效,而它卻無助於一個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大吼大叫,只會讓孩子把你的暴躁和抓狂當成鬧鐘和最後的底限。

既然吼叫如此不堪,為什麼我們還會不斷的吼叫呢?吼叫自有它自己的源頭:

源頭一, 吼叫可以代代相傳;

一個原生家庭的氛圍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如果你的祖輩或者父母都是吼叫型的,那麼,孩子也會從他們那裡習得這個“吼叫”的本領;

源頭二, 父母情緒不好的時候,易遷怒於他人;

生活中我們在情緒要爆發時,常常會找到一個弱者,既可以為自己找到一個出口,緩解壓力,同時又感覺很安全。

孩子就是這樣的弱者,無論你怎麼對他,他都不會把你怎樣,而且依然會依附於你。於是,孩子通常就成了我們情緒的出口。

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說的是老闆罵員工,員工罵下屬,下屬回家罵妻子,妻子罵了來送信的郵差,郵差出門踢了一隻貓,那隻貓於是撓了一個人,這個人恰好就是老闆。

當我們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將它遷怒於人的時候,只會引起踢貓效應。

如果每個人都在向別人不斷髮洩怨氣,這個社會的惡性循環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同理,在家庭裡也是同樣。

源頭三, 與身體健康有關,比如人身體上的不適感,極易引起煩躁、發怒。

源頭四, 羞愧的心情,會導致自己吼叫。

比如,孩子在公共場所做了一件你認為很丟臉的事,這種羞愧心也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會讓你通過大吼大叫的方式來轉移自己身上的壓力,而置孩子的感受於不顧。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父母的認知高度直接決定了孩子眼裡的世界由什麼構成。

多年以後,當我們回顧過往,我們果然會一無例外的發現,孩子深深淺淺的足跡,都是在模仿和複製我們的過去。

04

你若面目猙獰,孩子便戾氣滿身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我們要帶上“氣質”的眼鏡,去遵從和守護孩子自帶的特質。

要相信,每個孩子的生性稟賦都是有差別的,家庭裡,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與衝突,有很多時候也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的氣質不同。

就比如,媽媽是個急性子的人,什麼都喜歡快節奏,而孩子卻喜歡慢吞吞,做事慢條斯理。

快與慢在很多時候就會成為媽媽的情感觸發器,在某一個瞬間可能就會突然爆發出來。

在《不吼不叫》這本書中,對於“氣質”,作者歸納了這樣九個維度:

氣質

1、 孩子活動量的大小不一;

2、 孩子的節律性不一樣;

3、 孩子是喜歡接近還是迴避;

4、 孩子的適應能力程度不一;

5、 孩子的敏感度有差距;

6、 孩子對某一件事的反應程度不同;

7、 情緒本質得不同,就是孩子是天生內向還是外向的?

8、 孩子注意力的分散度不同;

9、 孩子的堅持度不一。

當我們帶上氣質的眼鏡,再去看孩子的種種表現後,就不會直接把他的表現上升為聽話或者不聽話,而是會思考,我的孩子這樣做是因為他具備什麼樣的氣質。

這樣說服自己,就會讓自己越來越有耐心。

當我們練就了這樣的耐心,生活中多了一分包容,美好也就能多出一分,家庭自然也就多和諧一分,所謂的一地雞毛,柴米油鹽都終將成為美好生活的韻律和音符~~

05

你若面目猙獰,孩子便戾氣滿身

每一個有覺知的父母都不會任由自己的怒火如日中天,在育兒的路途中,我們該如何避免自己“升級想法”的習慣,並找到對應的策略呢?

策略一,學會記錄和跟蹤自己發飆的過程,當你因為記錄有越來越多的覺知時,發飆的頻率就會不斷的降低。

策略二, 要理解和接納自己的吼叫,平靜下來時,查看引發自己吼叫的原因。

先要理解自己,不給自己的錯誤找藉口,不要總是一個思維方式走到底,

“要不是他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不會……”

“我現在這個樣子,都是因為他逼急我了……”

當這樣的言辭出現在你的腦子裡,你就為自己的怒火找到了瓷實嚴密的藉口,而我們需要的,是找到自己改進的路徑,絕不是一個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比如,問問自己,是不是近期的工作生活壓力很大?

是不是幾天來睡眠質量都不太好?

是不是覺得越來越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不管是哪個原因,要理解自己的不容易,當你能夠了解、觀察、和接受自己的時候,你就能給你後來的改進帶來更多機會和希望。

策略三,記住一個認知療法,簡稱ABCDE。

所謂A,就是ask,問自己,是什麼觸發了我的火氣,我為什麼要用有這麼多延伸的想法來激怒自己?

所謂B,就是Breath,在心情極度崩潰的時候,學會深呼吸,呼吸可以一定程度的緩解人的情緒。

所謂C,就是Calm yourself,讓自己平靜下來,先離開讓自己發怒的場景。

所謂D,就是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要思考當下孩子如此鬧騰,他此刻的需求究竟是什麼?

所謂E,就是Empathize,對待孩子要用同理心,能感受孩子此刻的感受,不排斥也不否定。

當我們能帶著孩子一起來應對情緒,孩子就不會每次在自己有情緒時狂躁不已,他從你這裡就已經習得了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所謂“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平和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可能不一定有多成功,可他一定能成為一個彬彬有禮、能找到自我歸屬感、能時刻感知到幸福力的孩子。

06

你若面目猙獰,孩子便戾氣滿身

認知療法讓我們清醒,如果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控制情緒,那麼記住以下關於管教的4C法則:

即溝通、選擇、結果、聯結。

管教

1、 關於溝通,要簡短、具體,針對某件事,給他一個簡單的指令,可以示範和解釋,不要長篇大論和嘮叨不已,當孩子做到了,要給他言語上的激勵。

2、 關於選擇,不要用威脅代替選擇,讓孩子有掌控感,不替孩子做決定。

3、 關於結果,要讓孩子體會到某件事這樣做的自然後果,而不是你給予他的想像結果。

4、 關於聯結,管教的核心就是聯結,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受父母重視,感覺到自己的獨一無二,他就會獲得更多安全感,而無需通過某些行為去獲得父母的關注,此刻的孩子,通常都是能和父母好好合作的。

你情緒的平和與穩定,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是否穩定。

當你覺得情緒真的一觸即發,請找到可以代替吼叫的方法:

比如,

學會放低聲音,提醒孩子,你內心的“小怪獸”又來了;

可以利用幽默和創意緩解一下氛圍;

可以用定時器的方法,跟孩子說,從現在開始,我們哭三分鐘或者五分鐘的,時間到了,我們就一起笑,相信這個時候孩子都會在你的逗樂裡忍俊不禁。

以前,母親用臍帶與孩子緊密相連,傳遞營養和氧氣,孩子出生後,母親經常會忘記用溫柔、理解、包容將愛傳遞給孩子。親子之間,血脈相連,一旦情緒與愛發生了堵塞,最終只能爆裂。

教育孩子,就像牽一隻蝸牛去散步,陪他走過孩提,邁過青春,雖然也曾氣瘋過,雖然也曾沒耐心,孩子依然在向我們呈現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

我們又何妨放慢腳步,

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慢慢體味生活的滋味;

給自己一些時間,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在俗世裡迴響。

當我們從俗世中探出頭來,會發現,這樣成就的,不僅僅只是孩子,當然,還有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