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在偏见思想引导下,鲁迅是怎么否定京剧和讽刺揶揄梅兰芳的

鲁迅出生于一个旧文人的落魄家庭,但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好像有与生俱来的排斥和反感。他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近代内忧外患的时期,他也同很多这一时代成长起来的文化人一样,从小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的。但是,从后来他写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鲁迅有很深厚的国学功底,但在他心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却是即鄙夷又不屑,认为中国古老传统里,流传下来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好的有益的,基本都是垃圾和糟粕。

其实在那个时期,持这样观点的文化人不止鲁迅一个,但是做的最极端的恐怕没一个比的了鲁迅。由于西方文明文化的大肆入侵,这些文化人很多都是同时受到过中西文化的教育而成长起来的。那一时期,西方的文明与文化,对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当时的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认知上的裂变与怀疑。他们错误的认为:这个古老国度之所以政治经济上落后,其根源是文化上的落后造成的。从而,一场以改造传统的;落后的古老文化为理由的文化思潮风起云涌,这就是我们后来人说的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偏见思想引导下,鲁迅是怎么否定京剧和讽刺揶揄梅兰芳的

鲁迅

鲁迅就是那个时期的风云人物,在他写的文章中,几乎批遍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与传统,比如中国画,比如中医,比如京剧,比如汉字,还有他对农民起义的态度,以及几千年以儒家思想价值观为主的中国社会和老百姓,他会用他的价值观从新定义理解和解释。

由于他评判的范围太广,我们今天只能谈谈,他是怎么对京剧和梅兰芳进行批判的。

在鲁迅心里,从来不承认京剧是戏曲,认为它只是“玩把戏”的“百纳体”,“毫无美学价值”。鲁迅在《谁在没落》中写道:“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除了白鼻梁表丑角,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哪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意义?”(鲁迅文集《花边文学》)

在偏见思想引导下,鲁迅是怎么否定京剧和讽刺揶揄梅兰芳的

鲁迅在书房写作

他就在一次演讲中公开宣称:“戏曲是丑恶的东西,应该抛弃掉。”

我们今天回顾鲁迅这些文字就会发现,很多的地方,鲁迅其实并不懂,但是出于与生俱来的厌恶,他也不想研究和把它弄懂,他对待京剧和对待梅兰芳的文字是毫不客气,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没有看到一点站在第三方角度的宽容商讨和探究,只是一味的揶揄,讽刺和不屑。

《社戏》是他一篇比较早的写戏曲的文章,但字里行间却是对中国戏曲的极端不认同,他写到:“……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那座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它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他讲一本日文书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鲁迅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一生一共写过九篇与京剧名伶梅兰芳有关的文章。如果他只是对京剧不认同也就打算了,要命的是这位老兄不知道什么心情,好像对梅兰芳这位当时民国的大明星十分不爽,总想酸文醋语的挖苦几句,今天看,有些文字写的,已经超出了挖苦讽刺的范围,涉嫌人身攻击了。

比如《论照相之类》他写道:“实有一位梅兰芳君……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即此也就是以证明中国人实在是有审美的眼睛。” “异性大抵相爱。太监只能使别人放心,决没有人爱他,因为他是无性了……然而也就可见,虽然最难放心但是最可贵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外国没这样的完全的艺术家,所以只好任凭那些捏锤凿、调彩色、弄墨水的人跋扈。”“唯有这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在中国是长久的,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鲁迅文集杂文集《坟》《论照相之类》)

在偏见思想引导下,鲁迅是怎么否定京剧和讽刺揶揄梅兰芳的

梅兰芳

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他写道:“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鲁迅文集《且介亭杂文》)

1934年11月,鲁迅化名张沛在《中华时报》上又发表了《略论梅兰芳及其他》。文章写到:“梅兰芳不是生是旦,不是皇家的供奉,是俗人的宠儿,这就使士大夫敢于下手了。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为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他们的手,这东西就跟着他们灭亡。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都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为他而做。凡有新编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在偏见思想引导下,鲁迅是怎么否定京剧和讽刺揶揄梅兰芳的

梅兰芳编演的古装戏

“未经士大夫帮忙时候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剌,有生气。待到化为‘天女’,高贵(雅)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看着鲁迅先生这段文字,再想想他对自己的夫人朱安,与自己只是同居关系并非正式夫妻的学生许广平的不同态度,很多事情也就释然了。

其实,他很多时候的评判标准都是双面性和及其矛盾的,好坏全凭他的内心好恶,并没有公理评判,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古老规矩被严重鄙视和破坏所带来的极端负面影响。他对梅兰芳无论从语言到多数人认为的高超艺术,都持否定态度的,如果大家认为他不喜欢“男人扮女人”,觉得恶心,那就错了,有这么个记载,他有一次在陕西西安,现场观看一位21岁演唱秦腔的年轻男旦表演,却并没有引起他的不高兴和反感,反而还大加赞赏,这不令人匪夷所思吗?我们只能说他评判事物有双重标准,是梅兰芳什么地方让他不喜欢呢?

在偏见思想引导下,鲁迅是怎么否定京剧和讽刺揶揄梅兰芳的

梅兰芳与他的幕僚们

我们知道,鲁迅对他不喜欢的或者认为反对他的从来不留情面,用他的话就是“横眉冷对”,他骂人的技术也绝对是无人可比,用今天的话,那就是“喷子王”,民国时候的文化人,只要他看不惯的,他没有一个会口下留情!但是梅兰芳也没惹他没招他,为什么他会三番五次的对梅那么不客气呢?我觉得,可能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梅是当时的大众偶像,而接受过西方和日本教育的鲁迅,恰恰对这种中国的艺术观很反感,而恰恰梅兰芳又是代表人物。第二,梅兰芳的扮相不符合鲁迅对女子的审美,从而不接受梅的艺术,但是,不接受就算了,为什么要讽刺挖苦呢?这是什么心理呢?如果梅兰芳是正儿八百的女人,那鲁迅会是什么态度呢?不得而知。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的不认同,比如前面说的他对中医的态度,认为中医一无是处,是垃圾,有两恶:一是京剧,二是中医。那么中国画就是胡涂乱抹,毫无价值。他对汉字的态度,认为汉字繁琐,应该改用拉丁文字等等。在这些思想的引导下,他会对所有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事物进行攻击和不留情面,所以,代表中国京剧的梅兰芳也就会“在劫难逃”,想当然的在他的攻击范围之内,这样想来很多事情也就好解释和知道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