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詩詞」王維含蓄而富有韻味唐詩,灑脫超然,引人深省

「詩詞」王維含蓄而富有韻味唐詩,灑脫超然,引人深省

庚子年二月十二(驚蟄),每日經典

《酬張少府》這首詩是王維在半官半隱時期創作的,全詩著意自述好靜之志趣,也是王維晚年心境的真實寫照。酬張少府,就是酬答一位張姓縣尉的詩。從詩的內容可以看出,張少府曾寫詩給王維,問詢“窮通”之理,王維寫了這首詩作答。至於這位張少府給王維說了什麼,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但是從全詩來看,他是在勸詩人留心世務,詩人只好作詩解答。這首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五言律詩卷。

酬張少府

唐·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①少府:縣尉的別稱。

②長策:治國之道。

③窮通理:命運窮困與通達的原理。

【詩意】

我到了晚年只是圖個清靜,萬事都不大關心。

自知不能獻良策,還不如返回舊居的山林。

從松林來的風吹動了我的束帶,在山澗明月的照耀下撫琴吟唱。

你問我窮困和通達的道理,還不如進入河浦的深處聽那高唱的漁歌聲。

「詩詞」王維含蓄而富有韻味唐詩,灑脫超然,引人深省

賞析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開篇詩人並沒有直接回答對方的問題,而是先說自己已到晚年,除了喜歡清靜,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這首先是一種謙虛的姿態,意謂我什麼都不關心,對你的問題可能也答覆不了。但細一推敲,這兩句普通的話語裡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意思。“好靜”可以理解,人老了嘛,喜歡清靜一點,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惟”字就大有文章,為什麼除此之外,什麼事情都不再關心了呢?只有心如死灰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感覺,詩人受了什麼樣的打擊,才導致這樣的心態呢?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從這兩句看來,作者仍然是在謙虛:我知道自己沒有什麼能力和才能,所以只知道隱居不問世事。那麼問題又來了,作者真的是沒有什麼本事和能力的人嗎?當然不是。王維青年時期意氣風發,曾經是一個仗劍走天下的追風少年。入仕之後,他也幾經努力,對現實充滿希望。但是隨著被貶濟州遭遇第一次挫折,張九齡罷相受到牽連第二次受挫,尤其是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之後,王維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也即破滅,思想隨即轉入空門。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松樹、明月都有高潔的意味,詩人與這兩個意象相伴,體現了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詩人實際上想表示,世事已經如此,還問什麼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樣,退隱山林,以捕魚垂釣為樂吧。

「詩詞」王維含蓄而富有韻味唐詩,灑脫超然,引人深省

詩的首聯直述自己的性情、心態:晚年自己只喜歡寧靜,對世上的人事再也不留意了。為什麼?因為詩人認為自己沒有經國之策,只能返歸以前住過的山林。王維本是才華橫溢,少年得志,但他的才華表現在藝術上,官場上的勾心鬥角非他所長。幾個回合下來,王維厭倦了在仕途上的奔波,而決意歸隱。歸隱與他的心態是很相契合的:松林中的清風吹拂著他的衣襟,深山中的明月陪伴他彈琴長嘯。這種生活無憂無慮,且使詩人風神散朗,是詩人所希望的。因此張少府問窮通之理,王維無以解答,他欣賞的是“漁歌入浦深”的清幽境界。

「詩詞」王維含蓄而富有韻味唐詩,灑脫超然,引人深省

不論古今,命運的規律總是最引人關注的問題。如果我們知道如何處事能讓命運通達,如何處事能避免運勢的乖戾,自然就能趨利避害,過上事事順心的生活。這首詩贈予的對象是張少府,說明他曾經向王維提問過,希望這位過來人能夠將這種“窮通理”傳授給自己。

不過王維並沒有直接回答張少府的問題,而是描寫了一番自己晚年生活的狀態:放棄一切經世濟國的夢想,拋下一切雜務和俗事,放空心靈,每天在寧謐的環境中安居靜養。世界上一切對命運的擔憂和焦慮,都是因為慾望而起,而在王維詩中這樣沒有慾望、沒有訴求、“萬事不關心”的狀態下,遇到任何命運都能安然處之,自然也就不需要追尋什麼窮通之理了。因此,這雖然不算是對問題的回應,但張少府在看到這首詩後,應該也能心有所悟,滿意而歸。

「詩詞」王維含蓄而富有韻味唐詩,灑脫超然,引人深省

全詩含蓄而富有韻味,灑脫超然,引人深省。


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每日品讀中華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