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独爱家乡柳

独爱家乡柳

刘明礼

若问世界上哪种树最常见、种植最广?柳树不敢说首当其冲,起码也是名列前茅。它不惧严寒、不畏酷暑,既耐水又抗旱,既有经济价值又可供观赏,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在乡间非常普遍,而且几乎在所有的城市绿化中,它都会占有一席之地。

古往今来,柳更深得文人墨客的钟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唱。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相别时,常常折柳以赠。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写下“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吟出“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一些帝王将相也非常爱柳。隋炀帝登基后,修通济渠,下令在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称。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诏告天下,“驿道栽柳树以荫行旅”,自此大唐国土的所有驿道柳树成荫。晚清名将左宗棠出任西北时,倡导军民在潼关至新疆的驿道沿途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

独爱家乡柳

我非名人雅士,也不善附庸风雅,可与柳却有着不解之缘。我小的时候,村里人家的房前屋后、乡间大道两旁、沟沟渠渠堤岸,柳树随处可见。惊蛰过后,大地刚刚从冬的睡梦中苏醒过来,在料峭春寒中摇曳着的柳条便泛出了黄意,向世人传递出春的消息。清晨,随着柳枝间小鸟发出欢快的啼鸣,抬头间,猛然就发现柳梢上拱出了鹅黄的嫩芽。这时候,小河也欢畅越来,蛰伏在地下的虫蚁蠢蠢欲动,鸭子们扑棱着翅膀跳进水中。我和小伙伴们也来到河边,用柳条编织帽圈戴在头顶,打扮成一个个“小八路”;折一断柳枝削成柳笛,此起彼伏的呜呜声奏响了欢乐的童年;擗一根长长的柳条,在头儿上捏一个玻璃球大小的泥丸,振臂一甩,泥丸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老远,童年的梦想也随之飞向了远方;掠几把嫩柳芽装满意衣袋,家里的餐桌便多了一道玉米蒸柳芽……

柳树的品种林林总总,据统计仅中国就有257种。垂柳、柽柳、竹柳、腺柳、杞柳、红柳……但我独爱家乡的柳。过去我们老家的柳树只有两种,一种是最普遍的“笨柳”,一种是编器物用的“笸箩柳”。别小看那些笨柳,在家乡人眼里,打做家具可少不了它。那年我升入高中,需要自带桌凳,父亲找木匠用家里的老柳木,三下五除二就给搞定。柳树生命力极强,飘飞的柳絮落地生柳,在湿地上插根柳枝也能成活。捋掉绿皮的白柳条,可以用来做柳编工艺品。那时候老家有专门做柳编的厂子,收购白柳条,于是孩子们把它作为一门生财之道,放学后便去擗柳条,攒多了拿去卖,也就解决了买笔、本、小人书用的零花钱。家里用的筐、篮、笸箩、簸箕、粮囤,则都是用“笸箩柳”编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柳树帮人们解决了很大的生计问题。

如今,家乡人民的生活富足了,柳树也失去了原先的经济价值,取而代之的主要是绿化和观赏。于是,柳林消失了,笨柳减少了,笸箩柳再难觅踪迹。道路两旁、街道两侧,像城里一样,大多种起了垂柳。但是,我对家乡柳的那份情感,仍然是那样强烈。家乡的柳,不刻意为了装点生活,却把生活装点的五彩缤纷;家乡的柳,生长在贫瘠的土地,却用生命撑起了一片绿荫。家乡的柳,永远生长在我的心里,永远地枝繁叶茂。

独爱家乡柳

独爱家乡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