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舌尖上的樂昌之本土美食

樂昌位於韶關北部,粵北邊陲,毗鄰湖南,古道縱橫,素有“廣東北大門”之稱,是南來北往的重要交通樞紐。樂昌多為客家人,因此樂昌本地的美食具有濃郁的客家色彩,本土美食也因為勤勞淳樸的客家人而保留得原汁原味。小夥伴們在遊玩古驛道的同時,沿途一定要品嚐一下樂昌本地的美食。樂昌到底有神馬美食呢?


舌尖上的樂昌之本土美食


北鄉菜包:

菜包是樂昌市北鄉鎮的名小吃,不知道的人會以為是包子的一種,其實是像糯米雞一樣的小吃,不同於糯米雞用荷葉做外皮,菜包是用菜葉做外皮的,在鄉下是用一種叫“莙薘菜”的葉子包裹著糯米,還有冬菇、蝦米、豬肉等餡料製作而成的,非常地好吃。

相傳北鄉鎮菜包的由來,是因為那時農村沒有什麼好吃的,只有糯米,但是隻吃糯米並不好吃,後來北鄉人就琢磨了出這種青菜和飯混合在一起的吃法。現在的這種改良後的菜包,更加深受本地和外地食客的喜愛。

北鄉菜包以其獨特的香味口感深受八方食客的喜愛,但是實際上它不僅是一種美食,也是北鄉人代代相傳的一種記憶。


舌尖上的樂昌之本土美食


 疍家餈粑:

在武江河流域的水上人家,現在還保持了過年做餈粑的習俗。幾戶人家聚在一起,男女老少都來幫忙,氣氛非常熱鬧。

以前,水上人一出船就是好多天,停在岸邊的時候不一定有市場,買菜做飯很不方便,所以經常會做餈粑,解決他們出船時 “食”的問題。

餈粑,看上去是非常普通的一種食物,不過食材越是普通,越講究味道。而且餈粑對於水上人來說,那是多年的記憶,有苦有樂。現在生活好了,水上人做餈粑、吃餈粑,主要是為了慶新年,分享快樂。


舌尖上的樂昌之本土美食


擦餈粉:

在九峰鎮有一種非常好吃的米粉,它圓圓的、長長的,直徑約為零點七八釐米。與桂林米粉差不多,但更粗並且有韌性。煮熟後嘗一下,又爽又香,好吃得令人久久難忘。據說原來的粉是用手工擦出來的,而米粉做的東西叫做餈粑。因此當地的人們給它取名叫“擦餈粉”。

擦餈粉是九峰鎮重要的米制品,在九峰鎮的集市上隨處可見,九峰人最喜歡吃的是湯粉,細膩爽滑的米粉,配以濃香的肉湯骨頭湯,一日三餐都可以作為主食。


舌尖上的樂昌之本土美食


廊田大盆菜:

廊田鎮的有一種十分好吃的農家菜,製作材料相當豐富,包括豬肉、粉腸、豬骨、豬腳、蘿蔔等十多種材料,把這些原料分別加工好後,按一定順序一層層地放入大盆中,鄉土風味十足,味道層次感鮮明,當地人給它取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大盆菜。

大盆菜的第一層是豬肝粉腸,放進湯裡煮,煮開後,放入大蒜和芹菜再煮一會,煮熟後一起撈出,平鋪在第一層,最後再撒上蔥花,一盆多味的特色農家菜就完成了。


舌尖上的樂昌之本土美食


樂昌早餐:

樂昌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少自然食材,當地的人們將它們做成美食,招待客人。最有的特色的可以說是那裡的早餐了。高湯加上牛腩、扣肉、豬腳等配料,一碗熱騰騰的湯粉吸引了不少人的胃口。樂昌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吃到正宗的樂昌早餐。 扣肉、豬腳、牛腩,這些樂昌早餐的主角,必須是要經過好幾道工序,好幾個小時才能調出色、香、味齊全。先將大塊的五花肉放進鍋內浸泡半個小時。半個小時後,新鮮的豬肉已經入好了高湯裡的鮮味,就要拿出來,進行下一道工序。 進過浸泡、上色、敲擊之後,就要把豬肉切成適合的大小,放入油鍋裡炸。 這道工序也要花半個小時左右,等到皮面金黃就可以撈出來了,瀝乾油了。 冷卻一段時間,再放入高湯鍋內浸泡一個小時左右。浸泡到這個樣子,就可以將肉切成小塊,就可以加上配料來炒香。翻炒的過程中,加入高濃度的白酒和醬油,再多翻炒幾下,扣肉入味了,就可以擺盤了。擺放的時候一定要像這樣,這樣再放入鍋內蒸的話,味道才更好。經過這幾道工序,扣肉粉的扣肉總算是做好了。等到第二天早上 再翻蒸一下,加上清湯、蔥花,一晚好吃好看的扣肉粉就做好了。


舌尖上的樂昌之本土美食


梅花花生豆腐:

說起樂昌的梅花鎮,大家就會想到梅花的花生豆腐。在過年的時候,梅花鎮的很多人家都會做花生豆腐。這是當地的一種傳統美食,過年的時候拿來招待客人。


舌尖上的樂昌之本土美食


北鄉臘味:

在樂昌市的北鄉鎮,一直有著過年吃臘味的傳統,尤其是老一輩人,對於臘肉更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結,某種意義上,臘肉似乎成了過年的象徵之一。

秋風起,食臘味,臘味是南方人在入冬後必備的傳統美食。製作臘味的初衷,是為了能在南方的溼熱天氣裡,更好的儲存那些容易變質的新鮮肉類。如今,臘味既能成為家常小菜,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舌尖上的樂昌之本土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