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不論孩子將來是在哪個百分比內,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地活著,而孩子是否適應未來,能否幸福,與考第一名沒有任何直接關係。

♬ 點上方可收聽爸媽精讀主播安然朗讀音頻

電視劇《在遠方》最新劇集中,看到讀小學的阿遙與媽媽劉愛蓮一段有關考試成績的對話,觸動挺大。

劉愛蓮看到阿遙的試卷只有98分,就問阿遙原因。

阿遙說是沒有按老師教的寫,因為她覺得老師教得太教條,所以就寫的是自己的想法,而且高級工程師徐叔叔也覺得她是對的。

阿遙說自己考了第三,問劉愛蓮怎麼獎勵她,劉愛蓮說,“第三有什麼好獎勵的,等你得了第一再說。”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阿遙反駁她說:“徐叔叔說沒必要拿第一,一個人的能力比死記硬背重要。”

家有學生娃的,估計父母都有這種念頭閃過,希望自己的孩子考試能拿第一名,只是有的家長願望不是很強烈,得第一更好,有的家長則特別希望孩子能回回拿第一。

而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卻對即將中考的孩子說,“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就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

一般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第一,不過,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不會要求孩子考第一,因為努力考第一的性價比真的不高。

除了天才,成績一般或中等偏上的孩子都要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才能考第一,與其花全部的力氣去追逐第一,不如留一部分力氣做讓自己更開心的事。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執著於考第一

不利於孩子形成內在價值感

在一期《奇葩說3》中,一個叫吳謙益的男生說了件讓現場觀眾驚掉下巴的事:

他的父母不希望他考第一名。

他說,有一次他考了年級第一,結果奶奶卻憂心忡忡,並沒有覺得這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後來有次沒考到第一,家裡好像都像鬆了口氣一樣。

於是,他問媽媽:“追求進步,究竟有什麼錯?”

“你把你的課桌前都寫上‘考第二就是落後’,我忽然間就經常把不一定要考第一掛在嘴上了。”媽媽對吳謙益說出了真相。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為這位媽媽的細心和用心點讚的同時,吳謙益的話也讓人陷入深思。

當慣了第一名的孩子,居然有了第二名就是落後者的想法,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這是非常不健康的、狹隘的想法。

作為一個學生,考試成績和排名固然是很重要,但這絕不是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尺。

考試成績和排名是社會外部給予的評價,如果一個孩子眼裡只有考試成績和排名,那他很容易在追逐高分中迷失自我,找不到自我的內在價值。

一旦沒有高分或者離開學校,他可能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是個真正的高分低能兒。

考試不能考第一就是失敗和落後,這其實就是一種“輸不起”的心態,是自我價值感過低的表現。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自我價值感過低的人,就會非常依賴外部評價,會將內心消極感受向外投射,製造外部不友好的假象。

這類孩子一旦得到不好的外部評價或者自我感覺不好時,容易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自己擅長的東西,沒有長久的學習動力,很難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最後,輕則 “泯然眾人矣”,重則無法適應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執著於考第一的孩子

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中國航天之父 ”和“火箭之王”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教授講過一件小事。

錢永剛教授說,自己小時候的成績並不是很好,5分制的成績單,總有幾個是4分,不過,父親看了也不多說什麼,從來沒有要求他爭取得滿分。

初一時,班主任老師喊錢永剛教授到辦公室,對他說,“你對自己要求不高,像你這樣的家庭,應該消滅4分,全拿5分。”

後來,錢永剛教授默默地努力,終於在那年全部拿了5分,喜滋滋地等著父親錢學森的表揚,遺憾的是,父親只是說了句,“以前也不錯的。”

“看了父親的反應,我真是感覺虧大了!要知道我為了全5分,少讀了多少的課外書啊!”錢永剛教授說起此事不無遺憾。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為了提高几分或者幾個名次,就必須要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犧牲其他的愛好,錢永剛教授也感覺性價比太低而很不值。

對於成績已經是中等或偏上的孩子來說,再多得幾分或提高几個名次,就需要耗費非常大的精力,因為這些孩子本身就需要很努力才能達到中等或偏上的成績。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分享過自己的教育秘訣,“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讓他別那麼努力,輕鬆點進七到十七名,那才能成功嘛,如果你的孩子是後幾名,那就讓他努力進到前17名裡面。”

因為這部分孩子的壓力會最小,生活更輕鬆,思維更活躍,他們能自如地和班上每個孩子交朋友,孩子的生活和思維都有足夠的彈性時,孩子的承壓能力也更強,抑鬱症自然不會找上門。

當父母不再要求孩子必須考第一名時,孩子的眼睛就不會死盯分數本身,而是把目光鎖定在真正學習知識上,把一小部分時間花在看小說,看漫畫或看螞蟻搬家等愉悅身心和發現美的事上。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

都會培養孩子這些能力

據統計,整個社會只有5%的孩子能夠成為精英,85%的孩子會很平庸,剩下10%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淪為社會的最底層。

不論孩子將來是在哪個百分比內,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地活著,而孩子是否適應未來,能否幸福,與考第一名沒有任何直接關係。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不會以考第一為馬首是瞻,而是會注重培養孩子適應未來、讓孩子保持幸福的這些能力。

第一、 要會玩。

中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遊戲是兒童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的生命。”

玩遊戲能讓孩子快樂,孩子能在遊戲中掌握知識,學會與人合作,學會思考如何更好玩,能激發孩子的創造性,這些都是未來社會必備的能力。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曾向雲谷學校校長提出建議,保證讓孩子們放學後有一個小時的玩耍時間,作業必須在15分鐘內做完,否則校長要承擔責任。

因為馬雲知道,互聯網時代還要求孩子死記硬背,這樣的孩子以後會找不到工作。

第二、要會愛。

有人說,“會愛”是一種特別了不起、特別值錢的能力。

“會愛”的人,可能沒有很體面的工作,沒有很多金錢,沒有很高的智商,但卻會有很強的幸福力,能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感到幸福快樂。

經典韓劇 《請回答1988》中 ,女主角德善是個平凡的女孩,家境一般,成績墊底,跳舞僵硬,唱歌像鬼吼,但她卻很會愛,有很高的愛商。

她體諒父母的不易,關心自己的小夥伴,時常給自己找點小快樂,家人和朋友都非常愛她,最後,德善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幸福。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第三 、要保護好好奇心。

英國科學家培根曾說,“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並用30年證明了“好奇心的力量等於開發孩子的智商,並且遠勝智商”。

孩子的好奇心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能鍛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習能力,能讓孩子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將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大學的著名歌星陳美齡曾說過一件事。

“媽媽,為什麼天是藍的?”兒子有次興高采烈地問正在炒菜的陳美齡。

陳美齡不僅沒有煩躁,還立即關掉了煤氣爐,大聲稱讚兒子問得好,然後陪兒子一起去尋找答案。

陳美齡說,“父母的責任是別把孩子的好奇弄沒了。”

寫在最後: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父母要有遠見,不要只盯眼前的分數,綜合引導孩子的成長,多一把衡量孩子的尺子,孩子就多了一份可能,讓孩子擁有會玩的能力和會愛的能力,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並積極探索,終身學習,孩子將受益終身!

《在遠方》: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作者簡介:胖六,富書專欄作者,一個理性又隨性的兩寶媽;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