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工商銀行電子銀行詢證系統發佈,未必真的能救會計師事務所一把

近日工商銀行對外公告發布了一個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

,可以直接系統內查詢打印到個人資信證明、歷史交易流水,還有與我們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相關的企業電子銀行詢證業務


工商銀行電子銀行詢證系統發佈,未必真的能救會計師事務所一把

工商銀行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

多數人看到這則信息之後,肯定會說這個會方便了很多,會節約很多的時間和費用,從業十年的老註冊會計師告訴你這樣高端的信息系統,會有很多弊端,至少5年內不會給審計工作多少積極的幫助。

2016年以前,銀行詢證業務都是由註冊會計師親自前前往銀行執行,而且基本上都是當面詢當面就能在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紙質詢證函上核對蓋章確認,銀行當面就能讓註冊會計師拿走函證回函。

2016年7月財政部銀監會統一發布了規範的銀行詢證格式及整個詢證的規範流程之後,越來越多的銀行不再接受會計師事務所的當面詢證,需要快遞過去等著銀行分批核對才能回函。

這樣整個函證時間被拉長了,原來整個項目期需要收集往來款詢證,現在又增加了銀行詢證。


想要了解會計師事務所、註冊會計師、審計的朋友,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點擊下方擁有300多名的財會同行的財會聯盟圈超鏈接,加入我們!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改變後的詢證模式,不僅需要註冊會計師對整個銀行函證的過程,進行詳細的文字說明,還需要留下各種發函回函的快遞痕跡及相應的地址核對結果,其實是大大加重了註冊會計師的工作量。

原本只要2天可以搞定的事情,現在要1個星期,甚至可能1個星期以後,接到銀行的電話,告訴你寄過去的詢證函部分信息錯誤或缺失,無法蓋章,必須修改或補填,然後重新寄過去。

即使有些銀行肯回函,也多數回函是說某個事項不符,不會多加一句“其他詢證事項都相符”。

如果註冊會計師負責的企業銀行賬戶較多的話,你會發現個近2、3年銀行回函不符率已經大幅度的提高了。雖然很多不符不一定就是錯誤或造假,但是每次不符就需要註冊會計師補充很多程序來證明不符是合理的。


工商銀行電子銀行詢證系統發佈,未必真的能救會計師事務所一把


電子詢證,聽起來很高端,解決了親函跑腿排隊的困擾,解決了快遞來回的時間耽誤,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是工商銀行而不是整個銀行系統,更別說是整個會計師事務所行業,研究開發的電子銀行詢證系統。

一說起工商銀行的銀行詢證,曾經或現在正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註冊會計師們,肯定就覺得頭大。

之前銀監會跟財政部聯合發佈的銀行詢證格式包含了14條具體內容,大概5年前,眾多銀行都會按照那個格式回函,現在越來越多的銀行出於自保的考慮,會計師事務所發過去的銀行詢證,銀行不會核對後直接在紙質銀行詢證函上蓋章確認,而是會用到自家的格式。

14條具體內容,銀行不會每條都會回覆“有”與“無”,“相符”與“不符”,雖然根據聯合發佈的銀行詢證工作通知,這個事情是銀行的責任,但是自制的回函,多數只有銀行存款、銀行借款等基礎的信息,其他會計師事務所想要從銀行那邊獲取到的信息,一概沒有。

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說是可以14條內容都可以提供詢證結果,記住了這裡說的是“可以”,而不是“一定”,別看一份小小的詢證函就那麼兩頁紙,但是需要銀行各種部門才能完整的答覆的,而不是隻要前臺櫃員點開系統就可以答覆的。

電子銀行詢證收費肯定只會高不會低,5年前跑腿式銀行詢證,基本上是按次收費,每次200,300元,發函信息錯誤導致改了不符的章,修改後想要去蓋相符的回函基本上是不另外收費的。

工商銀行電子銀行詢證系統發佈,未必真的能救會計師事務所一把


像工商銀行這種的,有了自家的銀行回函格式之後,就開始按頁收費了,一頁200,300元。

賬戶多時需要查詢很多時點賬戶情況時候,就需要打印好幾頁,甚至有些銀行業務員也不是太熟悉詢證業務,每頁都只給你打一個詢證銀行賬戶的信息,並且將自己的無知說成內部規定,你還無法反駁,這樣下來一次年報銀行詢證就要花費小萬把塊錢。

工商銀行開發的這個電子銀行詢證系統,也並不是完全免費提供給整個會計師事務所行業來使用。採用的是邀請使用,國際四大國內八大會計師事務所應該在內,,其他小所也就只能靠邊站,暫時圍觀。

另外即使能夠使用工商銀行的這個系統,也絕對不可能是徹底免費的,無論是年費制還是按次收費制度,查詢肯定要收費,打印出來想要有工商銀行的業務章也是要收費的,畢竟審計底稿是一定要有紙質留存的。

工商銀行電子銀行詢證系統發佈,未必真的能救會計師事務所一把


電子銀行詢證系統的推出,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需要整個工商銀行各系統的支持與掛接,不是一個小工程。

說是隻要會計師事務所輸入企業銀行賬號就可以查詢到想要的信息,我是不信,沒有企業的授權沒有工商銀行業務人員的漫長審核,是無法獲取到在系統中存查詢的權限。

另外一點,電子詢證之後,詢證費肯定是由會計師事務所來出,而不再是被審計單位來承擔。

雖然金額不大,但是正是金額不大才容易在續簽下一年度審計服務合同時,容易被忽略,導致最後都轉嫁到會計師事務所的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