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百病為啥從肝治,原來是這樣,舉例說明

在中醫的眼裡,肝臟是一個部位,它有兩大功能,一是主疏洩和二是主藏血。肝主疏洩,所謂疏洩就是讓你能夠疏通、暢達,比如說人生氣了,時間久了,肝氣鬱結,就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氣了就不想吃飯。肝主藏血,肝臟不只管藏血,還管調節全身氣血運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說人在運動的時間,肝臟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臟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衝脈,那個時候肝臟的血液少了,柔韌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總有那麼幾天會脾氣不好。

肝臟負責著人體的代謝、合成、解毒、貯存、分解、排洩,您關注過它嗎?它對健康影響您知道嗎?肝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這麼一句話:肝臟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臟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百病為啥從肝治,原來是這樣,舉例說明

肝臟與人體健康

我們人體是世上最強大、最精密的“儀器”,每個臟器看似獨立,其實是密切相關,髒與髒之間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肝臟與其他器官有什麼關係呢?又與哪些疾病有關?

肝與情緒的關係

中醫講,肝主怒,怒傷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紅耳赤,頭暈,頭疼,這種就是肝火旺的表現,中醫講人臥血歸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養血的同時又可以充分的使肝氣得到一個疏洩,長期睡眠不足,會造成肝火越來越旺,表現為情緒暴躁,愛發脾氣,所以說人的充足睡眠可以養肝,可以使情緒能夠達到非常好的境界。反過來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也利於養肝。

肝與眼睛的關係

中醫裡有一句話就是說肝和眼睛的關係,叫“肝開竅於目”,眼睛也是肝臟的“窗口”。眼睛經常發花、眼角乾澀、看不清東西,除了視力下降引起的問題,也可是肝臟功能衰弱的先兆。凡非外傷引起的視力下降均與肝氣血虛有關,如果肝臟溼熱重,眼睛表現渾濁而黃,如果肝火很旺,眼睛表現紅甚至發炎,如果肝氣虧,看書稍久就容易疲勞,進一步虧下去,便成近視眼了。反過來眼睛太過疲勞,用眼不當也會影響到肝臟。肝是明目的源泉,肝養好了,眼睛自然好使!

百病為啥從肝治,原來是這樣,舉例說明

肝與心的關係

心主血脈,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洩,調暢情志。故心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

肝與膽的關係

根據中醫的傳統理論,肝與膽互為表裡,生理關係同樣非常密切。肝主疏洩,膽主通降。膽汁的正常排洩,依靠肝的疏洩功能,而肝臟功能失常,勢必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洩。反之,膽汁排洩不暢也會影響肝的疏洩。從功能上看,膽囊也是肝臟的好幫手,肝臟分泌的膽汁儲存在膽囊內,一旦我們開始進食,膽囊就開始收縮,於是膽汁流入腸道、幫助脂肪的消化。肝與膽確實是一對“榮辱與共”的器官。肝病常常影響膽,膽病也常波及肝,有肝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膽結石,另一方面,膽結石、膽道蛔蟲或腫瘤,也會使細菌“逆流而上”,引起肝臟乃至全身的感染。

百病為啥從肝治,原來是這樣,舉例說明

肝與脾的關係

肝與脾主要是疏洩與運化,生血與藏血的關係。脾的運化有賴於肝氣的條達,而肝的疏洩、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來供養。若脾失健運,生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若肝氣鬱結,疏洩失職,影響脾胃升降,運化失司,引起消化功能下降,食慾不振,可致“肝脾不和”;若脾胃溼熱,上蒸肝膽,使肝膽疏洩不利,可以引起黃疸。由此可見肝病可傳脾,脾病可及肝,它們是互相影響的。

肝與腎的關係

肝與腎主要是藏血與藏精的關係。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精血互生。肝血須要依賴腎精的滋養生化,腎精又須肝血化精不斷地補充,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資生。若腎陰不足、肝失滋養可引起肝陰不足、肝陽偏亢的所謂“水不涵木”的症狀;反之,肝陽久亢,消爍陰精,亦可加重腎陰虛損,出現頭痛、眩暈、腰膝腿軟,尿濁或水腫等症。這種關係主要表現在女子月經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

百病為啥從肝治,原來是這樣,舉例說明

肝與肺的關係

肝藏血,肺藏氣,肝氣與肺氣上下陰陽升降,以維持人體氣機的正常升降運作,氣血的運行,雖有心臟主管,但須有肺主治節及肝主疏洩作用的制約,兩髒對全身氣血的運行起著一定的作用。肝肺是相互影響的。如氣機升降失常: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肅,常見脅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的症候。反之,肺失清肅,燥熱下行,亦可影響及肝,肝失條達,疏洩不利,則在咳嗽的同時,出現胸脅引痛脹滿,頭痛頭暈,面紅目赤等肺燥傷肝(金不制木)的症候。

百病為啥從肝治,原來是這樣,舉例說明

病在胃而治在肝

劉女士,基層公務員,50歲。

主訴:胃部經常隱隱作痛,每日晨起口乾口苦,腸鳴音亢進,夜間尤甚;善太息;大便稀溏,日解2~3次;睡眠差;舌質瘀,苔淺黃薄膩,脈弦細。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

羅小姐,28歲。

主訴:近來因工作壓力大,情緒容易失控,右肋脹痛,月經前疼痛加重;胃脘脹滿難受,納食不香;喉間幹癢,少許咳嗽;夜間盜汗,睡眠欠安;舌淡白薄膩苔,脈細滑。

以上2例,辨證為肝木克土導致肝胃(脾)不和,顧及兼症略有不同。

治則:疏肝解鬱,降逆。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