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德軍進攻蘇聯有沒有比巴巴羅薩計劃更好的作戰方案?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尋求一種典型的傳統包圍的決定性會戰來打敗並消滅蘇軍,即旨在發起進攻後便儘可能的實施這樣的會戰。所以該計劃便要求裝甲部隊必須與步兵部隊合作,由裝甲部隊從兩翼向內旋迴,構成鉗形攻勢,切斷蘇軍的補給線來完成合圍任務。



而在當時有一種不同的呼聲,那就是以古德里安為首的一批坦克戰專家,他們主張裝甲部隊應以最高的速度,縱深挺進,達到最大的深度。這個方法同法國戰役中裝甲部隊的使用類似,即一開始便以英吉利海峽為最終的目標進行挺進,徹底的包圍殲滅聯軍。所以古德里安主張裝甲部隊要一直向莫斯科防線挺進,中途不浪費任何時間,至少也要到達第聶伯河一線才可以向內迴旋,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第聶伯河,利用天然的屏障才可能合圍住真正的蘇軍主力,使得蘇軍全線陷入崩潰!而對於包圍圈內大量的蘇軍部隊,應該交給步兵軍執行進攻。在不影響裝甲部隊快速挺進的情況下,可以容許一定的有限單位的裝甲部隊協助步兵部隊消滅合圍圈內的蘇軍。




不得不承認古德里安的這一戰略更加冒險,但一旦取得成功其意義也是決定性的。這種裝甲部隊不停的突擊,最大的困難便是後勤補給,因此德軍的空軍要全力支持裝甲部隊的作戰,尤其是空中補給工作的支持。

這一戰略構想相對於“巴巴羅薩計劃”最大的優點就是節省德軍裝甲部隊大量放開和收縮其鉗形的攻勢的次數,進而節省出大量的時間用於繼續進攻。因為在每一次大的會戰中,裝甲部隊都要先放開其單位從兩翼進攻突擊,然後在突進到一定距離後再收縮兩翼完成合圍。而古德里安的戰略可以極大的節省出時間,用於更快的深入,反過來此舉對於蘇軍而言,留給其撤退的時間更短,被合圍的可能更大!


事實上德軍在進攻中,前兩次的大規模合圍並沒有捕捉到蘇軍主力,只有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合圍中捕獲到了較多的戰俘,但是並不足以達到使蘇軍全線崩潰的程度。所以古德里安的設想也許會比“巴巴羅薩計劃”更加容易獲取成功,而這一戰略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閃電戰”!


戰略論




巴巴羅薩計劃的核心還是閃電戰戰術的應用,所以理論上應該是集中優勢力量,突破重點,快速推進,給敵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猛烈打擊和心理震懾。

德軍統帥古德里安的計劃是狼群戰術,只為實現快速瓦解蘇聯全境這個目標服務,對於特別難啃的骨頭暫時放棄或繞開,等全面佔領蘇聯再逐一集中力量包圍消滅個別點位。這個主張才是閃電戰的核心要素和應有打法。


但是希特勒在狼穴中直接干預前線指揮,在德軍勢如破竹的進攻順利進展,兵鋒直抵莫斯科城下時,面對斯大林格勒的堅固堡壘和全面要塞化阻擊時,為了滿足希特勒征服蘇聯人民、打擊斯大林形象的慾望和虛榮心,沒有繞開斯大林格勒,進軍北高加索地區反包圍莫斯科,而是在斯大林格勒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

最要命的是希特勒還沒有全部集中力量進攻斯大林格勒,而是分兵佔領石油重鎮,實際上這種打法,已經全面違背閃電戰的核心要素了。也可以說,發動二戰以來無往不利的閃電戰已經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全面破產。



所以,撇開實力對比和希特勒的狂妄自大,單純就純軍事角度來說,巴巴羅薩計劃本身沒有太大的問題,問題出在實施過程的戰略選擇上。假如希特勒不在關鍵時刻干預前線指揮,二戰的結局如何,真的難以預料了。


謝金澎


雖然巴巴羅薩計劃本身都有很多問題,但是我們討論巴巴羅薩是基於我們對二戰的瞭解上,那是已經發生了的歷史啊!

而戰爭這種事情雖然有各種的戰前預測,戰術計劃,但是戰爭的結果,還是要打過了才知道的,在當時軍事家的視角里,如果德國必須進攻蘇聯,那麼巴巴羅薩計劃就是最好的計劃了,你只能為這個計劃縫縫補補,但是沒有第二個計劃可以打出和這個計劃同樣的戰果。


當時德國的巴巴羅薩仍然是閃電戰模式,一旦戰略目標無法達成,整個軸心國陣營都會崩潰。

我覺得德國的勝機就在於戰略目標要直接,不要管烏克蘭和列寧格勒,在時間和物資上都要以先攻莫斯科為重中之重。希特勒不要越權指揮,搶先攻擊莫斯科,因為攻下莫斯科才能真正打擊到蘇聯的士氣,給閃電戰一個持續輸出的力量,並且,希特勒決定先攻擊基埔的確獲得了大勝但是也導致蘇軍在莫斯科完成了集結,蘇德戰爭初期敗退的蘇軍也逐漸匯入莫斯科防線,這樣德軍發動颱風計劃時蘇軍已經有了一定準備,德軍的機械化部隊也即將開始面對俄羅斯的冬天。


而如果全力出機,先手拿下莫斯科,德國以及軸心國都會士氣大增,先下莫斯科,烏克蘭和高加索就沒有了北部屏障,而且只有取得了攻陷首都的決定性勝利,左右搖擺的芬蘭和土耳其才會真正配合德國的軍事行動,德國人的盟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匈牙利才能更加賣力,多方進攻才能真正的對蘇聯根基產生動搖。

而希特勒時而貪圖小利,希望攻下基埔以戰養戰,但是他沒想過閃電戰就是拿時間換戰機,先手打敗龐大的對手,而非以戰養戰的消耗戰,一旦變成持久戰,德國的後勤根本無法抵禦蘇聯龐大的戰時經濟體系就會成為敗局,而希特勒另一個缺點是十分偏執,對列寧格勒如此,對斯大林格勒也是如此,打上頭了就不管不顧。

你只能從巴巴羅薩中尋找勝機,而無法找到更好的計劃,因為德國對蘇聯的作戰計劃本身,就是一場豪賭。


歷史區總柴


即使是馬後炮或者站在上帝視角,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即使不是完美無缺的,也是無可替代的。

巴巴羅薩計劃將德軍主力一分為三,第一路中央集團軍群,由博克元帥率領,主攻方向為蘇聯首都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主攻方向為蘇聯的南方領土,包括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油田區,北方集團軍群的目標是蘇聯的北方領土,其中以列寧格勒為重心。

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發起進攻,僅用幾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另外還殲滅了數百萬的蘇聯軍隊,這樣的戰績已經很難超越了。

即使是後人也難以制訂出更好的計劃,首先,負責制定巴巴羅薩計劃的德國軍官包括了幾乎所有的德軍優秀的軍職人員,包括耳熟能詳的二戰名將古德里安,曼斯坦因,以及其他的一大批德軍元帥,將軍,在他們的指揮下,德軍在進攻波蘭,進攻法國,進攻西歐等戰役當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即使能夠綜合各方面的情況制定計劃,也未必能夠超越這些從戰場上拼殺出來的將領。

其次,德國在制定計劃過程中,綜合考量了雙方的軍事實力,工業生產能力以及後備實力等方方面面的全部情況,而且計劃的制定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如果有更好的計劃,對於德國而言,那就是不進攻蘇聯,畢竟蘇聯這樣的實力超越德國的國家是難以戰勝的。


視野新觀


“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認為:二戰的德軍進攻蘇聯時,如果說還有比巴巴羅薩計劃更好的作戰方案,那就是取消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計劃的目標,是全面進攻蘇聯,一舉殲滅蘇軍主力,佔領蘇聯的歐洲部分,將蘇軍趕到烏拉爾山脈以東的不毛之地。

具體作戰方案,是兵分三路,北方集團軍群最終目標拿下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的目標是拿下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的目標是拿下基輔-斯大林格勒。

從戰爭過程看,前半年的德軍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堪稱是一場戰爭藝術的表演,一路攻城掠地,勢如破竹,殲滅幾百萬蘇軍,北方集團軍群一路攻到列寧格勒城下,中央集團軍群兵臨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基輔圍殲戰俘敵65萬多人。

但是,此後德軍再也無力攻堅,北方集團軍群圍困列寧格勒872天,最終被蘇軍解圍;中央集團軍群則兵敗莫斯科城下;南方集團軍已經佔領斯大林格勒大部分市區,最終被蘇軍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全殲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

德軍最大的誤判,是錯誤計算了蘇軍的補充動員能力,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的要求,德軍在前半年已經消滅了計劃消滅的幾百萬蘇軍,但是蘇軍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

所以,三路德軍全部沒有完成作戰計劃,這就清楚地表明,按照當時德軍的實力,不足以徹底擊敗龐大的蘇聯。這和制定什麼作戰計劃無關,而是實力決定的。


麻辣戰爭


《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必須在對英國的戰爭結束之前就做好一切準備,以一次快速進攻將蘇俄擊敗。通過大膽的作戰,利用裝甲部隊楔入敵人深遠縱深。必須消滅駐在蘇俄西部的陸軍主力,並且防止敵軍有戰鬥力的部隊向其遼闊的內地撤退。作戰的最終目的是:沿伏爾加河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全線建立一道面對蘇俄亞洲部分的戰略屏障。這樣在必要時就可以動用空軍使在蘇聯人手中烏拉爾最後的工業區陷於癱瘓……"

現在看來這個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都有問題!(我們單純研究戰略,不做"事後諸葛")首先,敦刻爾克之役應該徹底殲滅或者俘虜英法殘軍!然後跟英國和談,暫時穩定西線局勢。嚴格訓練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隨從力量。暫緩對意大利在巴爾幹的軍事支持,但是可以虛張聲勢跟意大利一起佯攻北非。與美國交好,加強貿易往來。外交上繼續孤立迷惑蘇聯。

必須在1941年5月份之前集結好所有對蘇作戰部隊。各集團軍群必須制定明確的作戰目標。把"閃電戰做到極致",必須徹底消滅蘇聯的戰爭力量,斷絕其"用空間換時間"的機會。先以空軍部隊突襲敵軍機場、鐵路及其它重要軍事設施,裝甲集群和機械化部隊快速跟進。以南方集團軍群為主力,快速佔領基輔、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摧毀黑海艦隊,解放烏克蘭並且以烏克蘭為基地,然後快速佔領頓巴斯與高加索地區,控制蘇聯的主要能源基地;北方集團軍群由海軍協同作戰,沿波羅的海沿線快速進軍佔領里加、塔林,策反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攻佔喀琅施塔得,摧毀黑海艦隊,取得波羅的海制海權,在芬蘭及上述三國協助下佔領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佔領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必須取得制空權,持續空襲佯攻莫斯科,吸引並且牽制蘇軍主力,然後等南方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控制當地局勢後一起對莫斯科實施合圍


用戶71794518528


沒有更好方案,德國只有1年的進攻蘇聯窗口期……這並不足以擊敗有資源,有縱深,有戰鬥意志的蘇聯;就算將目標從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三個方向改為單一莫斯科方向,也會由於兩翼缺乏掩護而招受側翼打擊的風險,並且莫斯科會戰前期,西方面軍科涅夫如果收縮兵力,避免被合圍,情況本可不那麼糟糕,包括被合圍在基輔的部隊如果能夠按朱可夫的思路早些撤過第聶伯河……總的說來,德國在1941年末實際到達線基本上也就是極限了。至於東線,就算日本會進攻,從10月份開始,就算沒有調到莫斯科城下的20多個整編師,在一望無際的西伯利亞日本能攻到哪裡?最後,資源的缺乏,使得日本選擇南下而不是北進成為必然,美國的加入只是早晚的問題。也許,德國佔領法國後,日本佔領東三省後,階段性的尋求談判……而不是惹上美蘇,會是一個相對好的選擇……鍵盤俠了。


Kcheko


德軍手裡有沒有,我不清楚,但是按照正常的思維來說,陷入兩線作戰就意味著戰爭失敗,所以即便是長期圍困英國,也比攻打蘇聯要好得多。

當時世界上有英、美、蘇三巨頭,英國的優勢是跳板和海上牽制,健全的對空防禦體系,眾多的海外殖民地;蘇聯的優勢是戰略縱深極大,戰爭續航能力極強,人口眾多,軍工較為發達;美國的優勢是戰略後方極其安全,戰爭儲備及續航能力極強,物產豐富,軍工科技很強。所以在德國槓上英國之後,對這兩個國家開戰最不明智,可惜德國都做了。

當時比較穩妥的方案就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德國佔領法國,等到穩定後,日本揮師北上,這樣英法在華的既得利益不會受損,美國未必會很快參戰,雖然日本打不過蘇聯,但牽制一下還是很有用的。

總之,不管哪個策略,都比進攻蘇聯好。


語文老師28


本人純屬閒扯吧!我覺得德國的位置不好,兩面受敵,好在歐洲不團結,所以德國人還是戰績輝煌的,可是收拾完法國後,讓英國人敦刻爾克大撤退了,這就是個大敗筆了,如果能消滅這幾十萬人,那英國就完蛋了,迅速佔領英國,這個時候就修養生息消化戰果,或者迅速佔領蘇聯的石油產地和工業區,完全可以和蘇聯對耗,蘇聯肯定完蛋,那美國人也就沒什麼辦法了,可是事實就是沒能收拾英國,形成兩面受敵,攻擊蘇聯什麼計劃都是扯淡,速戰速決很難完成,消耗戰德國根本就玩兒不起。英國美國海上再登陸也就更完蛋了。總結起來就是德國沒有自己統一歐洲的本事。


中國利群


沒有,也沒必要,即使是一個更差的方案,也沒所謂。結果基本上會是一樣。因為蘇聯準備不足,一開始捱打是必然的。另外一個就是想不到同是軸心國兄弟的日本,居然不出手幫忙,說好的,我打西你打東,咱一起把幹掉。結果日本人去了搞珍珠港。日本人決定去搞珍珠港一事,基本上就是二戰的轉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