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原创丨众纷纭的端午节由来

原创丨众纷纭的端午节由来

我国端午节历史悠久,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种种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各地活动同中有异,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端午申遗工作就是以湖北为主体。

 我国申遗“中国端午节”成功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是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受文化部委托,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申报表和相关材料。

本次申遗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有望促使抢救和保护科学化、规范化。

 我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

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尤为独特的是,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于端午时吟诗唱和,四百余年传承不息。

黄石西塞神舟会:以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活动为主,从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开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祀活动。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沿江一带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留下了如“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

苏州端午习俗: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戴香包、贴端午节符剪纸、悬钟馗为其主要习俗。苏州旧时端午节还有挂钟馗像驱鬼、喝雄黄酒强身的习俗。

中国端午节"申遗",是由湖北、湖南和江苏三省四地联合起来完成的。端午节习俗分布于中国境内以及海外华人生活的区域,重点地区在这三省四地。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端午申遗,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

众说纷纭的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有其本源。千百年来,以屈原之说,影响最为深广。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有是诗人节之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后来,人们又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一位老医师倒一坛雄黄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此外,在江浙一带流传还有源于纪念伍子胥说,还有纪念投江救父的孝女曹娥说等。还有,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所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认为,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之说更早。但限于篇幅不及细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