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貿易戰裡的套路和陷阱

2016年11月8日,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大洋彼岸的A股連續大漲為其慶功,並向勝選的特朗普大大和敗選的希拉里阿姨展示了全球獨家、別無分號的道賀方式:上市公司川大智勝大漲6%,一度衝擊漲停;上市公司西儀股份大跌9%,一度衝擊跌停。

這種智障式的隔空表白,在對岸眼裡只是個笑話。剛開始中國吃瓜群眾們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經常嘲笑他的蹩腳政策和推特治國,沒想到上週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宛如一記重拳,引爆全國輿論。貿易戰還沒打,昔日為特朗普歡呼的A股就率先帶路投降,兩個交易日跌幅超過150個點。

無論子彈射向什麼方向,A股總會捂住胸口率先倒地,這也是鐵律了。

打貿易戰這種事兒,在中國人看來陌生而新鮮,但在做了一百年全球霸主的美國人手上,就是一種駕輕就熟的家常便飯。事實上,每一個威脅過美國產業結構和貿易收支的國家,都被美國的貿易炮火轟擊過,其中延續時間最長、交手次數最多、付出代價最大,就是日本。

日美貿易戰從60年代一直打到90年代初。90年代中期之後,大型貿易對抗基本偃旗息鼓,背景是日本已經掉入了“失去的二十年”的深淵,美國憑藉信息產業再度繁榮。但跟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樣的是:日本的失敗,90%是由日本人自己的戰略失誤而造成,美國的直接打擊只佔其中10%。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 就是:為了對沖美國貿易戰對本國經濟的影響,日本做了一系列錯誤的戰略決策,進而在國內造成了比貿易戰慘重十倍的後果,最後錯失了人口老齡化之前的戰略窗口期和機遇期,跌落進了“失去的二十年”。

所以,日本的案例對中國極為重要,尤其是當時的日本和現在的中國,都在人口全面老齡化的前夜,稍微不慎,戰略失誤就會影響未來的整整幾代人。況且1980年代的日本已經是發達國家,“失去的二十年”裡日本國民仍然保持非常高的生活水準,這些條件中國不具備,所以中國需要更加謹慎。

本文將通過回顧日美貿易戰,講述這場戰爭裡的套路和陷阱,以及日本是如何在的巨大壓力之下操作變形,最終做出了扭曲而愚蠢的戰略失誤。通過回顧這些往事,才能真正理解現階段高層的應對舉動。本文將分四個部分,

1. 起:日美貿易戰歷史回顧

2. 承:陣腳自亂的戰略慘敗

3. 轉:中國腳下相同的陷阱

4. 合:永不過時的韜光養晦

下面進入正文部分。

1. 起:日美貿易戰歷史回顧

日美貿易戰肇始於1960年代,激化於1970年代,高潮於1980年代,基本上跟日本製造業的重生、崛起、鼎盛三個階段相契合。從1960-1990這三十多年間,日美之間爆發了無數次貿易糾紛,其中行業層面的大型貿易戰共有6次,宏觀層面的貿易決戰有2次。其中6次行業貿易戰分別是:

1. 紡織品戰(1957年-1972年):日本紡織品從1950s年代開始搶佔美國市場,是最早進入美國貿易保護者視野的日本商品。1957年開始密集通過限制日本紡織品的法案,最終以日本”自願限制出口“的妥協而告終。

2. 鋼鐵戰(1968年-1978年):日本鋼鐵行業接棒紡織行業,在1970年代成為對美出口主力,並遭到美國鋼鐵行業工會的強烈阻擊,1977年美國發起反傾銷起訴,最終以日本”自願限制出口“的妥協而告終,日本鋼鐵業在10年內被迫3次自主限制對美出口。

3.彩電戰(1970年-1980年):1970年開始,日本家電行業開始崛起,在70年後期接棒鋼鐵行業,巔峰時對美出口佔彩電出口的90%,囊括三成美國市場份額。1977年美日簽訂貿易協議,日本”自願限制出口“。

4. 汽車戰(1979年-1987年):日美貿易戰中最激烈的一場。1980年代,日本汽車接棒家電行業,成為日本賺錢高額貿易順差的核心產業,對美出口U飆升,對美國就業造成大規模影響,進而導致全美範圍內的抗議潮。最終以日本汽車廠家赴美投資、自願限制出口、取消國內關稅等妥協手段告終。

5. 半導體戰(1987年-1991年):在半導體行業的早期,日本憑藉低價芯片對美國產業造成重大沖擊,美國以反傾銷、反投資、反併購等手段進行貿易保護,最高時對相關產品加收100%關稅。最終以日本對美出口產品進行價格管制等手段結束。

6. 電信戰(1980年-1995年):1980年代開始,美國用貿易保護條款來敲開日本電信行業大門,1985年在里根vs中曾根峰會上,美日共同啟動了電信行業開放,最終移除了日本在電信行業的貿易壁壘,系統性的開放了全市場。

上述便是美日之間爆發的6次行業層面的貿易戰。中國目前遭遇的威脅和恐嚇,日本人當年全都經歷過,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從文字層面,你很難感受到當年兩國行業之間的劍拔弩張,下面用三張老照片,來讓大家直觀地感受一下當年白熱化的戰況。

貿易戰裡的套路和陷阱

第一張照片拍攝於1981年3月,圖片中兩個美國汽車工會( United Auto Workers,UAW)的工人正在砸一輛豐田卡羅拉汽車。圖中牌子上寫著:”如果要在美國賣車,那就得在美國生產!“。

貿易戰裡的套路和陷阱

第二張照片拍攝於1982年9月,圖片中兩位美國人Jim Coleman和Charlie Cobb正在向一輛日本車揮舞著錘子。這次砸車是由北印第安納州工會組織和贊助,邀請路人砸日本車,每砸一錘給1美元,全民來玩,多砸多賺。

貿易戰裡的套路和陷阱

第三張照片拍攝於1987年7月,圖片中9名美國國會議員掄起大錘砸爛了日本東芝公司生產的一臺收音機,以此來抗議日本向前蘇聯出售軍用級電腦制導多軸銑床。後來這段錄像被日本各大電視臺反覆播放,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特朗普政府發動的對華貿易戰,相比當年的日美貿易戰,當前的量級只能算是毛毛雨。那會兒的美國群眾也很給力,愛文鬥更愛武鬥,除了沒用U型鎖砸自己同胞之外,基本上能上的手段都上了。

當然,這些行業層面的貿易戰的威力,很像李梅將軍投向東京的燃燒彈:聲勢浩大卻傷不了筋骨。跟當年向廣島長崎投擲兩顆原子彈來結束戰爭一樣,美國人這次也發動了兩次宏觀層面貿易決戰,試圖一勞永逸地解決日本。

1. 結構總決戰(1989年-1994年):1989年美國發起了全行業級別的貿易決戰:啟動超級301條款,要求日本開放部分國內市場,並直接強制日本修改國內經濟政策和方針,如逼迫日本承諾公共投資開支、修改不利外企的法律、調查商品價格等,最終與日本簽訂了“美日結構性貿易障礙協議”。

這裡面充滿辛酸往事,比如美國要求日本製定公共事業投資計劃,大藏省官員本想給口頭承諾矇混過關,但美方強制要求白紙黑字,而且週期要是10年。日本人做了10年400萬億日元的計劃送去審閱,被告知要再加30萬億。當時日本副首相說:“不能惹怒美國,美國要這麼說了那也沒辦法,再追加30萬億吧。”屈辱至極。

2. 匯率總決戰(1985年):一系列的行業貿易戰,並沒有改善美國的貿易逆差,所以美國又將原因歸結為美元匯率的高估。1985年,在美國的主導和強制下,美、日、德、法、英等五國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這就是大名鼎鼎的“The Plaza Accord(廣場協議)”。

貿易戰裡的套路和陷阱

上面是廣島協議簽署時一張充滿隱喻的照片,注意坐在美國財政部長James Baker高大陰影裡的日本財長竹下登,彼時的他並不知道,這份”協商“得來的協議,將會引發日本政府一連串的政策失誤,最終導致一場史無前例的戰略慘敗。

2. 承:陣腳自亂的戰略慘敗

在歐美的軍事屆,一直對於日本有這樣一種評價:“長於戰術,短於戰略”,用中國人的大白話來講,就是“算小賬特別清楚,算大帳總是糊塗”。能夠證明這個結論的案例數不勝數,比如侵華戰爭時放棄沿華北平原自北向南快速推進,而是選擇自東向西沿長江水域進攻。

在日美貿易戰方面,事情同樣如此。具體可以用了兩句話來總結:

1.美國發起的貿易戰,聲勢浩大天雷滾滾,事後證明並沒有阻止日本相關產業的崛起,美國貿易不平衡問題也並沒有得到解決。

2. 廣島協議後,日元升值導致貿易順差減少,經濟通脹雙雙下行,為了提振內需對沖貿易戰,日本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最終造成瘋狂的地產泡沫。

對於“貿易戰並沒有阻止日本產業崛起”這個結論,下面的3張圖,就可以把這個結論看的清清楚楚:

貿易戰裡的套路和陷阱

第一張圖:圖中顯示了日本兩大先進製造業電子產業和汽車產業的貿易收支變化,反映了這兩個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兩大行業在90年代一直保持強勁的貿易盈餘能力,汽車行業更是一路凱歌。電子行業直到2000年後才開始式微,且敗於臺韓而非美國貿易戰。(本圖出自《日本電子產業興衰錄》[日]西村吉雄)

貿易戰裡的套路和陷阱

第二張圖:圖中顯示了日美貿易戰最激烈的行業:汽車行業,並沒有應為貿易保護而改變很多。美國本土汽車公司份額的失去一隻持續到2000年,與此同時日本汽車佔美國市場份額不斷提升(通過大量在美國設廠實現,本圖出自興業證券王涵研究報告)。

貿易戰裡的套路和陷阱

第三張圖:圖中顯示日美貿易逆差問題並沒有因為貿易戰而減少,7場行業貿易戰每次都能拉動逆差短暫下行,但很快又被日本收復失地。最後的2場系統貿易戰作用稍大,但1985-1990年的年均貿易逆差額仍為1971-1975年年均額的2倍。(本圖出自國信證券董德志團隊報告)。

上述三張圖可以說明一切:貿易戰並沒有打擊日本的高端產業,也並沒有解決美日的逆差問題。但日本人在戰略層面的短板,在應對貿易戰時顯露的淋漓盡致,最終國內政策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之下陣腳自亂,出臺了一系列昏頭政策。後面的事情可以用兩句話來總結:

在1986-1987年,瘋狂壓低利率,催生泡沫

在1989-1990年,瘋狂貨幣緊縮,刺破泡沫

貿易戰裡的套路和陷阱

日本泡沫形成和破滅的過程,被中國的宏觀決策者反覆研究,因此在如何打造“花崗岩級別的泡沫”這方面,中國的房地產部門已經青出於藍,只有證券監管部門未能領會精髓,2015年的股災本質也是一場快速主動加槓桿,快速主動去槓桿的災難。

總結從貿易戰到地產泡沫的全過程就是:為了對沖貿易戰帶來的出口疲軟和順差減少,日本政府貿然用降低利率放鬆貨幣的手段來啟動內需,造成了比貿易戰損失大10倍的慘重失敗。諷刺地是,美國發起貿易戰的初衷也未能得到解決,只能說:

美國貿易戰沒能解決逆差,但解決了日本。

地產泡沫破滅對日本的影響,並非只是賬面數字那麼簡單,它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這個島國的命運。30年過去了,憑藉東亞模式崛起的中國再次來到了當年日本的境地,此時面對相同的套路和陷阱,未來的每一刻都會是步步驚心。

3. 轉:中國腳下相同的陷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正值鼎盛時期,一大批描述日本崛起的書籍問世,最知名的當屬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 )撰寫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o.1),以及臭名昭著的石原慎太郎撰寫的《日本可以說不》。1980年代,整個國家都處在一股戰狼般的崛起情懷中。

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日本既沒能做第一,也沒辦法說不,強國邏輯的著作被證明是一堆廢紙,只有一本書正確地預言了日本的未來,那就是前《經濟學人》主編Bill Emmott撰寫的《太陽終將落下:為什麼日本無法成為第一》,書中預言的人口老齡化、儲蓄率下降、貿易順差減少等最後都成為了現實。

貿易戰裡的套路和陷阱

事實上,日本最後一個戰略機遇窗口就是1990-2004年這15年,到了2005年,日本人口死亡率首次超過出生率,人口轉為自然下降,從此之後,任何經濟刺激和鼓勵消費的手段都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所以,在1990年-2004年這個時間的戰略決策,將影響這個國家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可嘆的是,泡沫破滅後,整個國家在90年代進入到了辜朝明所說的“資產負債表衰退”中:企業和家庭致力於負債最小化,用大白話就是努力賺錢還債,而非賺錢後投資再生產,這導致無論如何降息和寬鬆,都無法刺激企業投資,導致經濟陷入長期通縮和蕭條。

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泡沫後的日本社會陷入一種低沉的狀態中,年輕人不僅更加不想生孩子,也喪失了60-80年代的那種活力和創新,一代年輕人被稱之為“平成廢物”,最近更是有“消失的100萬日本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等文章曝光,這是日本錯失互聯網時代的一個重要原因。

假如日本當前的一個政治家穿越回到1985年,他一定會推動下面的這些政策:

1. 重金鼓勵生育

2. 抑制泡沫投機

3. 加快產業升級

4. 提升經濟活力

但歷史沒有後悔藥,一場貿易戰,以及它引發的錯誤政策,將所有能挽救民族命運的措施消弭殆盡。人口每年減少幾十萬的日本,像一艘滑向深淵的巨船,100個安倍經濟學也無法將其拉回。

中國在當前時間點,面臨跟1990年日本幾乎差不多的境遇:

1. 離人口減少還有15年

2. 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

3. 崛起過程被美國阻攔

4. 貿易戰牽一髮動全身

從日本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國的貿易戰無法阻擋中國部分產業的崛起,因為這些產業的背後是一整個國家的工業體系、教育體系和政策體系的結晶,沒有幾十年根本無法撼動。所以,本身貿易戰並不能對中國優勢產業造成致命影響(鋼鐵等行業不算)。

但是,貿易戰本身會被證明殺傷力有限,但如何避免“以應對貿易戰的名義急病亂投醫”卻很重要,遠非某些媒體所說的“爾要戰,便戰”那樣豪邁和輕鬆。中國要極力避免出現日本那樣的自亂陣腳,比如下面這些昏招:

1. 為對沖貿易順差下滑,再次啟動房地產:已經有經濟學者提出這項建議,“地產夜壺論”再次重現江湖。為了應對貿易戰而繼續吹大泡沫,就是當年日本的最大昏招,所以認真的講,提出類似建議的都應該拉去槍斃。

2. 為應對外部壓力,中斷計劃中的去槓桿:中國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計劃按部就班實施,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被貿易戰所打亂,市場再次出現水漫金山的情形,將為未來埋下無數地雷。

3. 為拉動和提振內需,再次鼓勵居民加槓桿:中國居民槓桿率雖然不高,但由於養老和醫療的壓力,再次提升空間有限。如果為了拉動內需強行鼓勵加槓桿,將會導致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

4. 為應對貿易戰要求,減少對戰略新興產業的扶持:中國產業升級的關鍵,是需要再出現3~5個類似通信設備、高鐵軌交的高附加值產業,前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和集成電路寄予厚望,集中天量資金扶持,絕對不能因為外部壓力而中止。

上面是中國應該極力避免的昏招,至於正確的應對方式,其實老一代領導早就提出來過,只不過這兩年隨著強國語境的湧現和戰狼精神的蔓延,慢慢不被重視罷了,那就是:韜光養晦。

4. 合:永不過時的韜光養晦

1992年1月2日,第九屆“運籌與健康”老同志橋牌賽在人民大會堂118廳熱鬧舉行,作為橋牌高手的總設計師拿下冠軍,同時還獲得了“橋牌大師”的稱號,位居6級職業標準中的第三級,而在這前一天,鐮刀錘子紅旗從克林姆林宮墜落。

總設計師牌場上的老搭檔聶衛平曾用12個字來總結他的牌風:”守得緊、攻得狠、叫得準、打得穩。“

老一輩革命家戎馬一生南征北戰,但在“韜光養晦”這個問題上一點兒都不含糊。在退休之前,他提出的28字方針,字字珠璣:“冷靜觀察,穩住腳跟,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

有人會疑問:我們現在全球第二強了,為何還要韜光養晦呢?其實韜光養晦的情況有兩點:一是實力弱小,二是身有硬傷。我們已經早過了實力弱小的階段,但我們現在是有硬傷的,那就是人口和債務。

人口:如果糾纏於貿易戰,10年之後美國人口結構基本沒變化,你卻全面進入老齡化了,該未雨綢繆的事情因為戰略精力被分散,沒能集中精力實施。跳進這種陷阱是否值得?

債務:如果糾纏於貿易戰,造成地緣政治升溫,進口商品(如大豆玉米等)漲價疊加油價上漲,CPI飆升到3.0以上,經濟全面通脹,美國再連續4次加息,國內利率跟不跟?如果跟的話,過去5年積累的債務怎麼辦?

想清楚這些問題,就大概清楚,中國應該排除干擾和噪聲,繼續集中精力將“去槓桿、扶產業”等既定方針給執行下去,不能讓別人把戰略注意力用套路和佯攻給吸引開。也能理解為何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韜光養晦”理論仍然適用。

90年代初期,中國遭遇聯合制裁,在外部壓力最大的時刻,鄧公仍然堅持說:“儘管西方七國制裁我們, 我們堅持一個方針:繼續同美國打交道,搞好關係;同日本、歐洲國家也繼續打交道,搞好關係。這一方針,一天都沒有動搖過。中國度量是夠大的,這點小風波吹不倒我們”(《鄧小平文選》第 3卷)。

的確,當年那點小風波都吹不倒我們,今天這些風波更加吹不倒我們。鄧公講完這段話沒多久,就爆發了海灣戰爭,美國尋求中國支持開戰,中美就此緩和。所以,貿易戰這種事情也是,說不定這一秒還在激烈地隔空嘴炮,下一秒就可能握手言和,這恐怕就是所謂國運吧。

國運這種事情,還真得多求多拜,平時我們看到別人賭國運發大財,卻往往忘記了,自己也是國運的一份子,這事兒你沒得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