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以“被遺忘權”化解APP賬號註銷難題

近日,記者對微信、微博、支付寶等35款APP進行了能否註銷賬戶的測試,發現摩拜、餓了麼等21款APP應用內沒有註銷選項;快手、花椒直播等APP的註銷需用戶提供手持身份證照片等多種證明;拼多多、QQ的用戶賬號無法主動註銷,餓了麼客服雖承諾“5日內進行註銷操作”,但5日後只是解綁了手機號,本應註銷的賬戶依然存在。(6月20日新華網)

社交聊天、外賣訂餐、團購海淘等各種各樣的手機APP,極大的方便了生活,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樂趣。初次下載APP,我們總是習慣於用手機號註冊賬號,既不會忘,也方便接收應用的最新推送,與此同時也埋下了個人資料洩漏的隱患。註冊時“一路綠燈”,到了註銷時卻各種“磕磕絆絆”,我們的個人信息什麼時候能順順利利的“被遺忘”呢?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掌握髮展的大勢。我們所熟悉的淘寶,就是利用大數據,分析用戶的消費喜好,掌握用戶的消費信息從而進行精準推送,成功的把“Made In China”變為“Made In Internet”。而部分APP用設置繁瑣的註銷程序,消除用戶註銷慾望的做法,正是基於對用戶信息價值的考量,掌握足夠數量的用戶數據對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吸引新用戶都有著重要意義。

這一動機可以理解,畢竟逐利性是APP運營商的根本屬性。但是這一做法卻將用戶的個人信息“綁架”,增加了用戶隱私和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風險,侵害了消費者的隱私權和自主選擇權。

根據《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規定,APP方有提供賬號註銷服務的義務,但只要提供了渠道,APP方面就不存在違規。對於註銷賬戶需要履行哪些手續,法律上並沒有詳細的規定。而運營平臺為註銷設置過多條件,則對用戶註銷賬號構成了實質上的阻礙。

任何市場的有效運轉,都離不開法律的有效調節。各種APP賬號成為個人信息永久記憶的媒介,留下“不被遺忘”的隱患。而“被遺忘權”的出現,為化解APP賬號註銷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被遺忘權產生於歐洲的司法實踐,是指信息主體對已經被髮布在網絡上有關自身不恰當的、過時的、繼續保留會導致其社會評價降低的信息,要求信息控制者予以刪除的權利。其人格權屬性決定了被遺忘權是每一個自然人的合法權利。因此,我們可以嘗試規定“申請—審查—刪除”的程序,由個人提出刪除申請,APP運營商設置專門的審查機構,對刪除申請進行必要的審查,對符合刪除條件的個人信息及時採取措施,以實現個人信息“被遺忘”的目的。

面對APP賬號註銷需“過關斬將”這一亂象,我們既要利用好“被遺忘權”這把“利刃”,也要本著培養信息安全文化土壤的目標,在法治軌道上構建起新時代信息安全的精神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