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他是世界上做脑血管畸形手术数量最多、

经验最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

是世界上唯一做开颅手术超过万例的人,

被誉为"万颅之魂";

他做脑干手术多达524多例,

手术死亡率不到1%;

他完成的290例脊髓内肿瘤切除手术,

无一例死亡,无一例瘫痪;

他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开创者之一,

从医60年,他从死神手里抢救回了无数生命;

有人说,他是"华佗再世",

也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他就是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王忠诚个人照

一定要学习神经外科

1925年,王忠诚出生在山东烟台的一个贫寒家庭。家境困难的他靠着半工半读考入了北平大学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1950年,25岁的王忠诚大学毕业,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

1951年,作为业务骨干,他随抗美援朝医疗队远赴战场抢救志愿军伤员。也正是这次特殊的经历,让他转向了神经外科。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1951年冬,天津抗美援朝医疗队到达吉林洮南,王忠诚(三排右2)为第三组组长

回忆起当时,他说:"抗美援朝伤员很多,各种伤员都有,像外科、骨科、泌尿科、胸外科的,我都曾经学过,都有一些办法,但是脑外科我一点不懂,只能看着伤员痛苦呻吟甚至死去,觉得很内疚,那时候我就下决心,有一天,如果国家能够有神经外科,我一定要去学,要把中国的神经外科建立起来。"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1949年6月,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一九五零级毕业同学全体合影

1952年,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不久,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诚随之调到北京。

开创我国自己的脑血管造影技术

在我国神经外科创业初期,由于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国内对脑部疾病诊断方法很落后,治疗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当时的神经外科界就有"诊断难死人,手术累死人,疗效气死人"之说。那时,血气方刚的王忠诚认识到,诊断是治疗的基础,于是决心开创我国自己的脑血管造影技术。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1961年,北京市神经科研究所进修班毕业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整整一个夏天,王忠诚和同伴泡在医院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反复在尸体上进行研究和试验,终于成功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又经多年临床实践和不断完善,终于在1965年出版了囊括2500份造影资料的《脑血管造影术》。这部著作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30年!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王忠诚院士专著《脑血管造影术》

然而,由于当时的隔离防护措施较差,王忠诚在做实验时几乎完全暴露在放射线中,他的免疫系统遭受了极大的损伤。

"当时他做一次脑血管穿刺的X光验证,所接受放射线的剂量就相当于做胸透大夫几个月的总和。"王忠诚最早的弟子罗世琪回忆说,"由于超大剂量反复接触放射线,他的白血球降到2000多,只有正常人的一半,一辈子都没有恢复。"

脱发,牙龈出血,体质大为减弱,多次患肺炎,有两次险些丢掉性命……对于这些,王忠诚无怨无悔,"我知道危害性有多大,但是豁出去了!外国人能做,我们也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出来。"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1978年1月27日,卫生部第八期颅脑损伤学习班结业留影

不怕担责,为人所不敢为

人脑是人的生命、思想、行动中枢。虽然人脑的重量为1400g左右,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它每分钟的血流量为700~1000ml,占全心输出量的15-20%,除了有丰富的血液,人脑里面还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比头发丝还细,线路非常复杂。人脑就像豆腐一样,很软,一捏就坏了。因此要给人脑动手术,勇气、能力、创新、仁心缺一不可。

1985年,河南省新乡市17岁的赵拴柱被送进了医院。他的颅内长了一个直径约9厘米的巨大动脉瘤。这是有文献记载以来该部位发现的最大动脉瘤。更危险的是,它像气球一样充满了血,随时可能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王忠诚迎难而上,接下了这个手术任务。手术刚一开始,病人的呼吸、血压就都没了。是瘤体破裂!按国内外医学惯例,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放弃手术。不救也在情理之中,可王忠诚果断地决定:"立即开颅!"

颅骨打开,鲜血喷涌而出,常规方法无法止住这样的大出血。王忠诚出人意料地将两个手指伸进颅脑,凭着经验和手感,准确探寻到破裂处,堵住了出血点。5个半小时后,瘤体被摘除了。病人慢慢恢复了呼吸,血压也逐步正常。王忠诚后来回忆说:"当时只是想,只要有一丝机会,也要试试看。"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1992年,王忠诚(中)出席"国际脑卒中会议"

向"不治之症"进军,要做就做第一人

脊髓内肿瘤切除手术是另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长期以来,这种病的治疗效果差,术后瘫痪多,往往"治不了聋又添哑",国外几乎无人问津。面对困难,王忠诚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把手术刀探进这一禁区。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王忠诚在"亚洲青年医师神经外科学术讨论会"上做学术报告

1995年春天,江苏淮阴市的一个年轻男孩被送进天坛医院,他的脊髓内长了一个粗约2.5厘米,长约22厘米的巨大肿瘤,共挤占了9节椎体,把脊髓挤压成了扁片,造成全身肌肉严重萎缩。

王忠诚知道,这个手术的难度实在太大了。但这座"山"不仅要翻,而且一定要翻过去。手术那天,年逾古稀的王忠诚在手术台前整整奋战了10个小时,直到把巨瘤完全剥离。

两年后,当医院派出的复查小组来到淮阴,看到的是一个连煤气罐都能扛的健壮小伙子。

这是当时世界上成功切除的最大一例脊髓内肿瘤,病人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国外同行直呼不可思议,把这次手术称为"惊动世界的世纪之作"。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王忠诚在美国主持"伽玛刀国际会议"

深渊上走钢丝,勇闯生命禁区

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里,王忠诚不断向威胁病患健康的疑、难、重症发起挑战,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地勇闯生命禁区。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1997年,王忠诚(右二)获何梁何利奖

人的脑干充满了重要神经核团,在医学界一直被视为手术禁区。在这里"动刀子",被称作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关系到生死存亡。

但王忠诚经过研究观察,认为"有些病人,肿瘤把脑干压成了一薄片,做完手术,症状反而改善了,这说明脑干是有可塑性的,神经是有可塑性的,要好好研究。"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2000年7月,"王忠诚院士医学成就展"在香港展出

经过十几年攻关,王忠诚终于循序渐进地突破了这个禁区。1995年11月,他在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作了题为《脑干肿瘤250例》的学术报告,震惊了世界同行。之后,他带领团队做了千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始终保持世界第一。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

成功治疗世界上最大的脑干血管母细胞瘤,成功治疗世界上最大的枕大孔脑膜瘤,一次成功切除10个脑干和脊髓内多发血管母细胞瘤……在医学"吉尼斯纪录大全"里,王忠诚保持着神经外科手术的多项世界纪录。

人们经常说,"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但王忠诚却认为,自己不但不聪明,而且"比别人反应都慢",他把成功的要素归结为自己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任何时候都要为病人争取生的希望,首先要考虑病人的安危!"从医几十年,他一直坚持着这样的初心。他常说:"当医生必须有技术,但首先是要有服务精神,必须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每次手术后,他也总是不放心,总想去看看,或者打电话询问病人康复情况。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人救活,还要让他能活蹦乱跳才行。"

他是世界上唯一完成上万例开颅手术的人,有人说,他能治的病,大概当年华佗也治不了

王忠诚手术工作照

全国上万的神经外科医生,有近三分之一是在王忠诚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教他们医术,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行医原则。"作为一个医生,要真正地体贴病人、关心病人,不要把医生的身份高于病人。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劲在回忆父亲王忠诚时说:"父亲对病人非常耐心,不管病人是高官还是农民,有钱还是没钱,父亲对他们都一视同仁,并且一直觉得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因为医生学到的知识有可能是从病人的死亡病例或并发症上学到的。'病人也对我们的成长做出很大贡献。'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2年9月30日下午,王忠诚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7岁。"忠贞报国贯一生,为万千医者楷模。诚敬行医六十载,树一代大师风范" 。忠于祖国,诚于事业;忠于病人,诚于奉献。这就是王忠诚!

参考文献:

1.《最美奋斗者 | 王忠诚:为患者多做一点事情》新华社

2.《"万颅之魂"王忠诚:当医生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人民画报(2009年第二期)

3.《清华长庚医院王劲:父亲王忠诚院士给我三点启示 清华长庚神外脊髓脊柱发展迅猛》 神外前沿 2017-10-28

3.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