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懂槍帝壹哥是軍武次位面輕武專欄的官方啊賬號,有趣有料,每日更新!

瞭解我軍歷史的朋友們一定都知道,在當年的珍寶島之戰中,一枚小小的反坦克地雷在關鍵時刻發揮奇效,炸斷了敵人坦克的履帶,一度扭轉了戰場上的局勢。

從交戰紀錄來看,反坦克地雷的確是這場戰鬥中唯一有效毀傷T-62主戰坦克的武器,因此如今有很多人認為,在當年的珍寶島之戰中,我軍完全就是靠反坦克地雷救場,甚至是靠這枚地雷改變了歷史,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隱蔽在密林中的蘇軍T-62坦克車隊 (車輛來自遠東第135摩步師)

客觀地講,反坦克地雷在這次戰鬥中的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甚至是對我國坦克的後續發展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不過,如果說地雷是那場戰鬥中唯一立功的裝備,就有些言過其實了。

當時,除了56式40毫米火箭筒和56式85毫米反坦克炮外,我軍還裝備有一款反坦克利器,它就是中國國產56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這一年定型了太多經典武器!)。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上世紀70年代我軍使用56式無後坐力炮訓練

56式無後坐力炮可發射多種類型的彈藥,在使用殺爆榴彈時,最大射程為6500米,彈片有效殺傷範圍約150平方米;當發射旋轉破甲彈時,直射距離近400米,最大破甲厚度約120毫米;而發射微旋破甲彈時,直射距離約600米,最大破甲厚度可達180毫米。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曾大量使用無後坐力炮

由於其原型(美國M20型75毫米無後坐力炮)誕生於40年代中期,因此其針對的主要是二戰後期的中型坦克(如T-34/85、“黑豹”等),面對戰後出現的T-54/55和T-62坦克則明顯力不從心。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70年代駐紮在波蘭的蘇軍T-62主戰坦克 (該車實為T-64服役前的過渡裝備)

從基本參數可以看出,56式無後坐力炮根本無法擊穿T-62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炮塔

防盾處裝甲厚達242毫米),其與當時的56式火箭筒(仿製自蘇聯RPG-2)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上。不過,身為火炮,其相對火箭筒而言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56式無後坐力炮結構示意圖 (圖片來源:輕兵器)

最明顯的一點,就在於56式無後坐力炮擁有更遠的直射距離,這對於反坦克作戰具有重要的價值。而56式火箭筒的一大缺點就在於其射程較近,事實上,自二戰德國“鐵拳”火箭筒誕生以來,各國就在持續不斷地增加這類武器的射程。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早期的鐵拳30幾乎就是一種自殺性武器

早期增加射程,主要是為了確保發射人員不會被火箭筒自身所傷。例如,二戰期間的鐵拳30火箭筒射程只有30米,在使用時無異於讓士兵與坦克同歸於盡。直到鐵拳60出現後,才勉強讓射手有了生還的可能。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RPG-2(上)與RPG-7(下)火箭筒對比

戰後誕生的RPG-2雖然在射程上已經超過二戰後期的鐵拳60,但這依然不能滿足蘇聯軍隊的需要。事實上,RPG-7相比RPG-2的一個重要改進之處,就在於大大增加了武器的射程。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RPG-7相比RPG-2的一個重要改進 就是大大增加了射程和威力

蘇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發射人員處於相對更安全的位置,當然,RPG-7將射程進一步提升至350米,主要是為了保證發生人員不被敵方的輕武器所傷害,當時蘇聯要求RPG-7的最大射程至少要超過AKM突擊步槍的有效射程(即300米)。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手持56式火箭筒的我軍戰士

珍寶島衝突期間,我軍雖然還沒有RPG-7這樣成熟的反坦克武器(仿製自RPG-7的69式火箭筒在上世紀70年代才服役),但無後坐力炮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軍反坦克武器在射程上的嚴重缺陷,其甚至可以從600米的距離上開火,這使炮手可以相對更從容地對目標進行瞄準和射擊。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面對敵方裝甲車,56式火箭筒也在 戰鬥中取得了不少戰績

當然,你可能會說,既然都打不穿T-62坦克的前裝甲,那麼能在遠距離開火又有什麼意義呢?需要說明的一點是,T-62坦克並不是當時蘇聯方面唯一的參戰武器,無論T-62坦克有多麼的堅不可摧,坦克永遠不可能脫離步兵掩護而單獨作為進攻的矛頭。

即便在機械化軍隊中,也無法脫離步坦協同這個基本前提。作為當時蘇軍機械化步兵的核心載具,戰場上出現更多的反而是BTR-60輪式裝甲輸送車。面對這樣的輕裝甲目標,我軍的火箭筒與無後坐力炮完全沒有壓力。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BTR-60當時是蘇軍最主要的裝甲車輛

1969年3月15日上午9時30分,我軍無後坐力炮排的兩個班攜帶2門56式無後坐力炮登島參戰。在整場激戰中,我軍共取得了擊毀敵人裝甲車6輛、炸癱敵人坦克1輛的優異戰績,這其中多數為56式無後坐力炮的功勞。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被反坦克地雷炸燬的蘇軍T-62主戰坦克

應該承認,地雷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甚至一度打亂了敵人的陣腳,但必須看到的是,大量毀傷敵伴隨裝甲車輛,也是迫使蘇軍被迫撤回的重要原因之一。裝甲車的較大損失,勢必會影響到蘇軍的步坦協同。

試想,即便當時那輛T-62主戰坦克沒有“踩中”地雷,只要BTR-60裝甲輸送車被我軍消滅殆盡,主戰坦克勢必將被孤立甚至會被我軍反坦克火力所包圍。在沒有伴隨步兵的掩護下,我軍的反坦克武器將有機會從敵坦克相對薄弱的側後方向對其發起致命打擊。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T-62當時已不是蘇聯最先進的主戰坦克 (圖為演習中的蘇軍T-64主戰坦克)

當時真正令我國感到擔憂的,並非是已經大量服役的T-62。早在珍寶島衝突爆發兩年前,劃時代的T-64主戰坦克就已經開始進入蘇軍部隊服役。與T-62大量繼承自T-54/55不同,T-64主戰坦克的設計完全可以視為一場革命。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1984年國慶閱兵式上亮相的 新型國產反坦克導彈

面對這樣的對手,我軍當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先後研發了包括82毫米無後坐力炮、69式火箭筒及紅箭-73反坦克導彈在內的一大批新型的反裝甲武器。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解放軍使用82毫米無後坐力炮對 堰塞湖礁石進行射擊

今天,無後坐力炮在大多數國家的軍隊中,已經被火箭筒和反坦克導彈所取代。當前我軍正不斷提升基層單位的火力,隨著新型火箭筒、榴彈發射器的不斷加入,我軍對於無坐力炮的需求已經大大減弱了。但作為一種用途廣泛且成本低廉的多用途武器,無坐力炮至今依然在一些特殊場合中發揮著餘熱。

珍寶島之戰我軍靠地雷救場?這件武器才是功臣,戰果超RP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