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日本能改進中國算盤為一四珠,是因為日本比中國更具工匠精神嗎?

話說土豪郭靖到江南旅遊,路遇一個小乞丐,大家都和金大師一樣以為郭靖是真傻,其實當時郭土豪一眼就看穿了小乞丐黃蓉的女兒身,更以望氣秘法瞧出黃小姐是個白富美。於是郭豪哥拉著黃小姐進了一家最豪華的五星酒店,點了一桌酒菜!

一頓飯下來,花了一十九兩七錢四分銀子,按匯率換算成我朝的軟妹幣,約14357元。飯後,出了酒店,郭豪哥對小妹子說:外面有點冷啊!嗯,我這有一件蒙古進口的羊毛衫,送給你吧!

於是郭豪哥送了一件貂皮大衣給黃小姐,臨走見黃小姐準備步行回家,豪哥大手一揮叫道:小二,把我的小破車開過來!

黃小姐當然識得當世豪車寶馬(超級頂配汗血版),心中竊喜,不過嘴上說:可是我沒錢過戶啊!

郭豪哥說:不用過戶!你遇到碰瓷、闖個紅燈什麼的,全算我頭上!

臨別郭豪哥從懷裡掏出來四錠金子,據目擊者計算,換成我朝軟妹幣約110萬。

當然,後續情節大家都清楚了,白富美黃小姐如願成了郭大嫂,高富帥郭大俠繼承了桃花島!

日本能改進中國算盤為一四珠,是因為日本比中國更具工匠精神嗎?

故事情節雖然老套,不過其中幾個細節值得我們研究。

古代像郭豪哥那樣的人不多,如果他們花了幾錢幾分的銀子,酒家該怎麼處理呢?

大俠是拋出一錠銀子大喊:小二,不用找了!

小百姓可是要斤斤計較的,如果你付了一塊碎銀子,掌櫃的會先拿一個天平和戥子給你稱一稱,有多的話掏一把夾剪剪掉一點找回你。這就是所謂的碎銀子的來歷,這樣下來,銀子就越來越碎。

日本能改進中國算盤為一四珠,是因為日本比中國更具工匠精神嗎?

當然,掌櫃的要算飯錢,為了顯示文化水平比別人高,一般會先在算盤上噼哩啪啦給你計算一通,他的手法比你按計算器要好看多了。

現在說到正題了!

我國一直以來使用的是上二下五的七珠算盤,而上一下四的五珠算盤是後來從日本傳過來的。日本人在中國算盤的基礎上,做了一個精簡,有很多人感覺小日本就是會精打細算啊!這麼點子材料還要省,真會過日子,果然具有工匠精神!

日本能改進中國算盤為一四珠,是因為日本比中國更具工匠精神嗎?

然而!實際情況比大家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在秦始皇統一“度”、“衡”、“量”之前,我國的計量標準非常混亂,但是,被始皇帝強勢統一之後,當時計量重量的標準還是十分複雜。

古代衡制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

24銖為1兩

16兩為1斤

30斤為1鈞

4鈞為1石

這這.......古人腦子的點毛病啊!要不然就是他們穿越了,否則怎麼會採用與二進制如此相近的進制呢?

在這一套衡制當中,包括隱含的10進制,共有24進制、16進制、30進制、4進制,5種進制!

腦袋不夠用啊!

這套進制在現代人看來很複雜,古代人用起來卻非常方便。

在古時,天平是最早出現的稱重工具,因為它最簡單,即使沒有砝碼也可以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

日本能改進中國算盤為一四珠,是因為日本比中國更具工匠精神嗎?

戰國“鈞益”銅砝碼

因此,上述衡制就體現出其優點來了。

一斤16兩,半斤對半分就是8兩,再對半分可以得到4兩、2兩、1兩。總之,一分為二比一分為三或一分為五要簡單得多。

而一兩分成24銖,進行對半分、三分、四分、六分都是非常方便的,這樣細分下來,一銖的重量可以達到非常精確的地步,而這種精度用於藥材的配比上就非常方便了。

那為何30斤為一鈞呢?原來一鈞重量是古代一個士兵一週(古時有大小周之分,一月四周)的口糧,而四鈞就是1石(注意這個字讀音是“擔”),就是一個兵一個月的糧食。這樣一個標準,在計算兵糧時就很方便了,主將出徵前只要告訴後勤準備多少士兵多長時間的兵糧就行,運糧官簡單一算就能很快計算出要帶多少糧草。

好了,雖然上述衡制在運用方面很方便,但是多種進制混合在一起,那計算起來就要了命了。古人又是怎麼計算的呢?

上了些年紀的朋友應該記得,小時候上學前都愛積攢一堆冰棍棒子,以防學加減時手指和腳趾不夠用的情況。

不過,你即使用棒子代替過手指頭,也不用自卑,因為古人就是這麼計算的。

它的學名叫做“算籌”。

以前中國人用位置來表示數量的等階,我畫了個簡單的草圖:

日本能改進中國算盤為一四珠,是因為日本比中國更具工匠精神嗎?

我們用放在不同位置的筒來代表數的位置,這個位置實際上就代表了單位,在進制中就是位數。比如“銖”這個筒代表“個位”,當這個筒中裝了太多的“籌”時,只要按24枚籌棒換1枚扔到“兩”的筒中就行。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我們是用“空”來表示“0”,這也是為什麼阿伯數字“0”沒有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原因。

這就是籌算的原理!

當然,一個有學識的人,帶著筒子出行是非常不方便的。特別是行軍打仗進行籌劃時,在地上擺一堆筒子,多難看。於是,我們的先人發明了用虛擬的“”來表示,比如在地上畫一些方格,最後發展到算盤,連方格都沒有,哪一串都可以代表“個十百千萬”,簡直達到了“手中無劍,胸藏千萬劍”的地步。

籌算在中國發展到了一種非常發達的地步,具有一系列的運算法則,複雜到可以開方乘方。之後,演變到用畫線來表示數字

日本能改進中國算盤為一四珠,是因為日本比中國更具工匠精神嗎?

從上面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又演化出了5進制,也即用一根橫線(或豎線)代表5,這種方法最後運應到了算盤上。孫子對於籌算是十分在行的,把它寫進了他的鉅作《孫子兵法》當中:“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漢以後,我國很多度量標準逐步轉化到了10進制上來,主要是10進制用起來挺方便的。只是籌棒帶在身上確實不方便,結合進制的改變,人們用遊珠來代替棒子,用刻槽的盤子放上珠子來表示“數位”。

日本能改進中國算盤為一四珠,是因為日本比中國更具工匠精神嗎?

上面是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一種遊珠算板,這種算板和算盤有些類似,分上下兩層,每層對應分格子,用不同位置上的珠子來代表不同的數。

據稱到宋代中國才出現算盤,不過,清朝有考證說東漢時期就出現了,我們不去考究他到底是何時出現的。但是,中國算盤一直為二五珠,那是沒有疑問的。

日本能改進中國算盤為一四珠,是因為日本比中國更具工匠精神嗎?

其原因是,我國一直在用16兩1斤的16進制,而二五珠的算盤正是可以處理這種十六進制和十進制的混合進制運算。

而那些所謂,古時16兩是因為杆稱上16顆星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是為了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這樣的說法則是有些瞎扯了,主要是為了騙生意人要誠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