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被製造業復工刺激的行業

研報 | 被製造業復工刺激的行業

被製造業復工刺激的行業

今天開門見山直接上主菜,國內的製造業是吸納農民工就業的第一大產業,也是穩就業的主陣地。在這次應對疫情的過程中,製造業還承擔著防疫物資生產和穩經濟、穩就業的重任,製造業的先行復工復產至關重要。從現在的數據來看,製造業的復工率是很不錯的,但是為我們要注意一下復產率的問題,雖然現在的復工率正在提升,但是復產率相對較低,而且復工復產的成本要考慮一下,我們昨天研究了口罩行業,現在沒有口罩是沒法開工的,但是根據我們昨天的測算,口罩月需求量在117億個,但是目前月產量在33億左右,疊加居民正常的口罩需求以及醫院需求,保守估計缺口可能達到75%。按照一個口罩2塊錢計算,就是234億的成本支出。其中還沒計算在防疫工作的其他支出,比如測溫計。

在當前復工成本,復產率仍較低的影響下,我們認為經過此次肺炎疫情,製造業企業對自動化生產的認知有望得到大幅提升,拉長來看,在人力成本逐步上升、人口老齡化、供應鏈國產化率提升以及

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的綜合驅動下,我國製造業企業有望通過工業機器人提升自動化率,從而支撐相關通用設備和專用設備保持較高景氣度,而且這種高景氣度將是長期的。

近年國內銷量及全球佔比臺

研報 | 被製造業復工刺激的行業

工業機器人行業除了長期具備成長性,國產化空間廣闊是又一看點。以汽車為例,汽車行業是外資機器人具備顯著先發優勢的領域,汽車在海外的發展歷史久遠,外資機器人在這一行業的經驗積累及客戶渠道遠比本土機器人有優勢,本土廠商較難進入該行業供應體系。而在多個新興領域的機器人應用,外資機器人先發優勢不明顯,本土機器人有望藉助性價比及服務優勢打開市場。

根據IFR的統計,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為百萬人140臺,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99臺/百萬人),但相較於日本、德國及韓國三大製造業強國仍存在較大差距,僅為日本、德國機器人密度的40%左右,僅為韓國機器人密度的18%左右。對比我國與日本的製造業工人佔整體人口比例這一指標,我們認為我國機器人密度仍具備很大的上升空間。2015年,我國製造業人數佔到了7.13%,而日本佔到了7.11%,也就是說兩國的製造業存在的人力可替代空間較為類似。此外,2018年我國製造業產值為日本的3.5倍,但是製造業從業人員數量為日本的8.7倍,說明我國製造業自動化升級空間更大。

各國工業機器人密度

研報 | 被製造業復工刺激的行業

近年國內密度增量

研報 | 被製造業復工刺激的行業

工業機器人的長期成長驅動因素是本身的經濟性越來越明顯。我們用工業機器人的投資回收期來表示其相對於人力的經濟程度。根據我們的計算,工業機器人的投資回收期在人力成本提升、機器人均價下降以及技術進步帶動維護費用下降的情況下,投資回收期從2.48年逐步縮短至1.39年。伴隨著工業機器人經濟性的不斷提升,我們看到其應用領域將逐步拓寬。

我們上面提到,行業高端市場更多地為外資機器人公司、尤其是四大機器人公司所獲得,國內機器人公司的市場份額在行業增速最快的2017年不升反降,國產機器人在汽車、電子電氣及金屬加工等領域的市佔率均出現下降。雖然國內機器人從技術簡單領域開始,開始逐步對外資機器人進行替代,但我國機器人仍需要在多個領域實現突破,這主要依賴於國內機器人在加工的效率、精度、耐疲勞度及穩定性方面不斷取得進步。未來的國產替代的空間十分廣闊。

下游行業國產替代比例

研報 | 被製造業復工刺激的行業

市場佔有率分佈

研報 | 被製造業復工刺激的行業

工業機器人產業鏈較長,涉及企業眾多。整體上行業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及終端(即為各大應用領域),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及零部件供應,其中零部件又可以細分為減速機、伺服電機以及控制器等;中游包括本體制造商及系統集成製造商,我們認為在這條產業鏈中,真正能夠幫助本土工業機器人實現根本突破的是上游的減速機、伺服+控制的進步,以及本體制造+針對高新技術行業(汽車、電子、新能源、光伏等)集成能力的提升,而非單純的本體制造商或者貿易/代理商。由於機器換人的根本驅動力是其相對於人工的經濟性,上游核心部件的國產化、成本降低是實現手段之一,集成商在其擅長細分行業的不斷積累及提升是實現手段之二

A股上市企業的相關標的:

核心部件:匯川技術、信捷電氣;

工業機器人本體+集成:埃斯頓、拓斯達;

專業領域集成:諾力股份、快克股份、克來機電。



本報告的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本公司及研究人員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我們已力求報告內容的客觀、公正,但文中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如有操作、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