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中國股市七條箴言

1. 知眾甫之狀——判斷主力動向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以閱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 以此。

主力莊家的資金儘管模樣龐大,但仍要遵循炒股之道。主力莊家的炒股之道,更加迷離飄忽。

但再怎麼迷離飄忽,裡面總要表露出一些跡象;

再怎麼迷離飄忽,裡面也一定有可見之物可以分析。

他們的炒股之道更加深遠闇昧,包含著更精深的本質。

這種精深的本質也是真實的,可以察驗的。

從股市成立之日起,主力莊家的炒股之道就一直存在著,認識他們的炒股之道,才能認識自己的炒股之道。

我是怎麼知道主力莊家的動向的呢?

所依據的就是這些原理。

主力機構與莊家由於財力雄厚,資金龐大,在股市交易中佔據著優勢,而廣大的中小散戶佔據著劣勢。但股票市場是以一個不特定的人群集合的投機場所,因此,並不意味著資金龐大的主力機構和莊家在競爭中就一定會絕對地贏利。就股票交易本身而言,大資金和小資金並無固定的優勢存在。因此,主力機構和莊家在操作股票投資時,也要遵循炒股之道的原理,而不能與市場本身相抗衡。如果不顧及整個市場大勢及大眾投資心理,盲目操作的話,恐怕同樣會被市場無情地拋棄。這方面的例子也不勝枚舉。如某莊家不顧大勢所趨,強行操盤“通化東寶”,由於跟風盤寥寥,以致最後不得不低頭撤莊,慘遭損失達 5000 萬元之巨。

對廣大中小散戶來說,只有察莊和跟莊(就以投機操作為手段的投資者而言),才能使自己站在股市力量強大的一方,乘坐主力的轎子,坐收漁利。

絕大部分的中小散戶都會成為主力莊家的犧牲品,要想成為那一小部分,不僅不要被主力莊家吃掉,而且要能反咬一口,就必須具有準確判斷主力動向的智慧。主力莊家炒股,都要經過調研、試盤、吸貨、洗盤、拉昇、出貨等階段,每個階段都會留下痕跡,善於辨察這些痕跡對順利跟莊是很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隨著股市的發展和成熟,主力莊家也越來越重視大勢的研究,其做莊的策略也越來越順大勢而動,而逆勢做莊的情況則越來越少。因此,辨大勢,也是判斷主力動向的基礎。如何判斷主力動向?

主力莊家有意吃進時不可能四處張揚,消息面可能處於真空狀態,否則一旦在市場上被散戶知道了動機,主力就無法吃到足夠的籌碼了。主力只會在吃進足夠的籌碼,並希望拉抬股價獲利時,才能主動設法讓中小散戶跟進抬價。主力出貨也是一個隱蔽的較難判斷的階段,因為主力在出貨時不可能大張旗鼓地出貨,除非籌碼已快賣光。因此必須從盤面上和消息面上判斷主力的動向。

一般來說,有主力介人的股票有以下特徵:

(1)、股指上揚時,股價比股指漲得快,或是領漲股,領漲板塊。而在下跌時,跌幅輕微,在重要關口無法跌破,並數度得到驗證。

(2)、平時成交量不多,忽然放量時,有可能有主力吃進。

(3)、有突然的大筆轉敲,從一個賬戶轉向另一個帳戶,通常這種情況以低價突然暴跌巨量為特徵,說明有主力在收集籌碼。

(4)、尾市常放量收高,或放量收低。

主力開始拉抬時,主要有以下特徵:

(l)、成交量持續活躍,買盤集中,往往集中在少數股票上。

(2)、股價先砸後上,出乎投資者的意外。

(3)、臨收做價,拉至漲停,作為拉高逼空的手段。

(4)、低檔掛進支託數量較大。

當然,以上形式的表現,並不是每一次主力莊家做莊時都相同的。隨著股市智慧的發展,莊家更會採取出人意料的手法,盤面亦將變得更為驚心動魄,層出不窮。廣大中小散戶要善於分析新情況,察覺新動向。

2. 不自是,故彰——知錯就改

曲則全, 枉則直, 窪則盈, 蔽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是以,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長。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如果在股市中犯了錯誤,只有委曲自己,改正錯誤,才能得到保全,屈就自己才能得到進一步伸展。即使虧損一點出局反而能獲得新的盈利機會,把舊的死的股票賣出,反而能買到新的充滿活力的股票。盈利少一點賣出,反而能一步步積少成多,貪圖大利反而使自已迷惑。

所以,掌握炒股之道的高手,一慣都是奉行這個原則進行操作的。不自我誇耀,自己反而看得更清楚,不固執己見,錯誤反而少,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取得成功,不自我矜持,反而能持有上漲的股票。

正因為不跟投資大眾相爭,投資大眾反而沒有誰能爭的過他。所以說,古人說的“委曲自己反而能保全”等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在是投資者得到保全的原則啊。

俗話說“人非神仙,孰能無過?”

在股市中,任何人都可能產生過錯。股票市場是個高度風險的投機市場,很多決策要依據自己的判斷做出,而一切判斷在它未得到證實之前,都有其風險性,都有可能是錯誤,即使再高的高手,甚至機構莊家投資者也概莫能外。

發生錯誤了怎麼辦?股諺說:“黑板是真實的,錯了就要認錯。

在股市投資中做幾次交易都不順手,這時就不要一味地蠻幹下去,而應停下來,想一想,分析一下自已失敗的原因,重新判斷一下形勢。因為幾次出錯,就說明自己的判斷與實際情況是有距離的。

如果在這個時候,不使頭腦冷靜下來,反而一錯再錯,那隻能繼續不斷地失誤,以致越幹越錯。有些人天天在市場裡追漲殺跌,一次錯了,二次錯了,往往急不可捺地產生撈本的想法,而不是分析自己錯誤的原因,結果越陷越深,等到資金所剩無幾時,已悔之晚矣。

及時判斷錯誤,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就不會血本虧盡。真正股市高手,並不是他不犯錯誤,而是他善於認識錯,勇於改正錯誤。不肯認錯,硬著頭皮逆行市而上,只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每個人都不可能對股市行情產生百分之百正確的判斷,因而也只能不斷修正自己對股市行情的判斷,以至更接近和靠攏行情的發展方向,才會作出相對正確的決策。死不認錯,固執己見,只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股市裡,誰都可能獲利,只有那些死不認錯,沒有勇氣改錯的投資者永遠沒有獲利的可能。

在高價位遭到套牢後,使用分批買人攤低成本的方法,一般不適用於普通的中、小投資者。如果股價運行的是一箇中長期的熊市,不斷攤平,只能不斷套牢。但有些中、小投資者不明白這個道理,一次攤平錯誤後,又進行第二、第三次,錯誤不斷,錯上加錯,以致越套越深,越套越多。他們以為不斷買入可以不斷攤低成本,增加買方力量,這種天真幼稚的想法,只能導致作繭自縛。

所以一旦發現開始下跌,自己又沒有預先出逃,這時應果斷賣出,即使虧一點也不要在乎。自己沒有看出頂部,說明已經發生了錯了,如果再不及時出逃就是錯上加錯,後果是越套越深,無法自拔。散戶的資金是有限的,沒有能力在底部做大手筆的拔檔子,所以只有先出局後,選擇底部補回,才可能挽回損失。

一旦賣出後,股價不跌了,反而向上,創出新高了,怎麼辦?這也不要緊,這也是實戰上常常遇到的情況。同樣,遇到這種情況時,說明自己又錯了,股價創新高,說明主力仍有做多意願,這時就應該勇敢地承認錯誤,改正錯誤,立刻回頭搶入,做多頭轎子。一直到出現的頂部特徵為止。

3. 驟雨不終日——暴跌是入貨良機

希言自然。 故, 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 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 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 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在股市中,少數人的言論符合股市的運行方向。

俗話說:“狂風吹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股市中也是一樣,狂漲和暴跌是持續不了多久的。是什麼決定這樣的?這是自然規律使然。天地的自然災害都不能長久,何況是人之活動的股市呢。

所以學習妙股之道的人,就是順炒股之道而為:修身學習平常心的人,就與平常心在一起。失去這些的人,就會因失去這些造成後果。與炒股之道同行的人,炒股之道就樂於助之;與平常心相伴的人,平常心就總是青睞他。如果失去這些,厄運就會降臨。

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心,就不會相信有炒股之道。

暴跌是市場做空能量迅速釋放的一種盤面表面形式。

引起暴跌的因素很多,如國家政策利空因素、市場利空因素、市場利空傳聞消息、國際形勢動態、周邊市場動態,金觸動盪,主力刻意打壓等,都可能會產生暴跌。暴跌有時候也會發生得莫名其妙,所謂莫名其妙,就是以上政策及市場等因素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利空傳聞,股指卻驟然間直瀉而下,然後引起市場投資人的連鎖反應,股民爭相奪路而逃,恐慌氣氛迷漫。這種形式的暴跌有時殺傷力更大。

暴跌在盤面上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在高位股指支撐不住的暴跌;有在拉昇途中出現獲利回吐的暴跌;有在整理平臺上出現的暴跌;有在做空能量在接近底部時最後釋放的暴跌;有在拉昇前由主力刻意打壓震倉時出現的暴跌。

暴跌在市場中的震懾力是巨大的,由於廣大散戶投資者在消息、政策上處於劣勢,一旦市場上出現暴跌時,廣大投資者一般都會猜測和想象暴跌背後的動因:如是否有什麼特大利空等等。這種猜側隨後會變成恐懼,而恐懼會導致連鎖反應,其情緒在股民中相互傳染並造成很大的做空能量,以致惡性循環,形成暴跌。

除了在頂部因做多能量的耗竭,股指支撐不住所引起的暴跌外,通常情況下,暴跌行情都能迅速得到修正。這是因為,暴跌一般都是因為做空能力的最後釋放所造成的,猶如黎明前的黑暗。從心理學角度上說,人的忍耐能力是有限的,一批套牢的投資者在忍耐股指下跌或平臺盤整的過程中,其忍耐力和忍耐時間都有一定的限度,暴跌就是對這種限度的疏導,以利其釋放,並在盤中進行多空能量之間的交換,以完成做多能量的蓄勢過程。

因此,從以上分析看,除了頂部暴跌外,幾乎所有的暴跌都是搶進的大好時機。因為在暴跌中可以搶進比較有利的價格,大勢常在暴跌後很快就得到了回升。

雪萊詩云:“冬天都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暴跌之後,就是一片春光。

老股民都有這樣的體會:不怕暴跌,就怕陰跌。陰跌綿綿無期,盤盤跌跌,“猶抱琵琶半遮面”,不知何處是盡頭。

而暴跌行情一般很快就會結束。因此暴跌一旦來臨時,是搶進的大好時機。

暴跌行情比較少見,隨著股市的日益發展,股民心態的日漸成熟,暴跌行情將越來越少。1998 年的兩次暴跌行情,一次發生在 1 月中旬,另一次發生在 9 月份,很多股民至今記憶猶新,結果兩次暴跌都是搶進的絕佳時機。

在暴跌中搶進,必須判斷是不是頂部暴跌,因為頂部暴跌意味著行情轉向,意味著下降通道的開始,也即股指下降的第一階段。所以當股指已有一定漲幅後是不能在暴跌中搶進的。然而,如果暴跌後又迅速地突破了最高位,意味著這可能是上升途中的洗盤式暴跌,股市的短線操作者可以在突破最高位時搶進。但這種搶進是一種高風險行為,因為極可能在創新高後形成雙頂。所以穩健的投資者不宜採用在上升途中搶暴跌的手法,而只能聽之任之,當風景觀看。

暴跌越是出現在下跌之後,越是具有搶進的意義。尤其是陰跌較長時間後,或在底部盤整較長時間後出現的暴跌,在其中搶進後越安全。投資者應分辨以上暴跌的不同類型,以搶入底部或盤整時間較長後的暴跌為最佳選擇。

暴跌時要調整心態,因為暴跌時股市中通常會瀰漫著恐懼氣氛,所以必須做到“人懼我不懼”才能勇敢地抓住暴跌所帶來的發財良機。

4. 跨者不行——欲速則不達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 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股市的投資者,越是踏著腳尖走路,越站不穩,越是想跑得快的人,反而快不了,所謂“欲速則不達”。

固執己見的人,反而看不清股市;自以為是的人,反而糊里糊塗;得意忘形的人,反而不能成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在股市中生存長久。

這也是符合炒股之道的。用炒股之道的原理來說,這些急躁的心態,就像剩飯、贅瘤一樣的惡疾,炒股的人應厭棄才是,掌握炒股之道的人從沒有這類壞德性。

股市自有股市自身的循環往復的規律,它的升跌起伏都有一定的週期性,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任何脫離股市的規律,憑一廂情願的急躁心理,希望股市按照自己想像中那樣運行,是不可能的。

判斷分析股市運行規律,是一門高深的智慧,它集心理學、數學、經濟學、物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為一爐,又要求不死搬硬套,而是從中昇華出一種更高層次,帶有混沌智慧的炒股之道,因而對任何入市的投資者,尤其是新入市的投資者來說,無疑都是一門永遠也學不完的智慧。因此,投資者一入股市,就希望能迅速掌握炒股之道也是不現實的。在對股市還沒有深入瞭解、細心觀察的時候,就急於求成,更是不現實的。

有些投資者入市前,聽了很多關於股市裡一夜暴富之類的神話,受到“股市容易賺錢”這樣的不良誘惑,入市後卻不學習股市的基本知識,不研究政策面、公司面,而是憑儘快暴富的一腔熱血來到股市。懷著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在股市裡買賣,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投資股票,不同於投資其他類型的金融資產,如購買國庫券、債券等。它需要長時期地、耐心地細緻觀察,時時分析行情的動態,瞭解和掌握股市的變化規律和潛在的制約因素。而其他類型的金融資產,在需要或時間到期時便可自動取出本息,而無需在平日時時關注其利率變化和價值的增加,它們的收益是固定的,不需投資人動用知識和智慧加以操作。而投資股票則不然,需要用長時間留意市場變化,正確判斷股市趨勢,才能盈利。這種能力有個逐步積累、消化、再認識、昇華等過程,因此,在股市中急於求成是無濟於事的。想盡快發財,心情可以理解,但沒有掌握股市的規律,就草草行事,只能是“欲速則不達”,給自己造成損失。俗話說:“不會走,豈能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進入股市之前,要反覆告誡自己,要保持心平氣和,不急不躁的投資態度來進行操作,不要看到別人在股市裡贏利而眼紅,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盲目入市操作,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大敗而歸。

新入市的投資者大致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才能進行比較獨立的操作。

第一階段是準備和學習階段。

這個階段中,準備投資入市的投資者可以購買一些書籍,包括證券股票知識書籍、金融知識書籍、財報知識書籍、心理學書籍等有關股票方面的書籍進行學習,一面聽聽入市的投資者的一些心得體驗,初步掌握有關股票投資的一些理論知識。

第二階段是入市觀摩階段。

這個階段中,投資者可去證券公司營業部觀摩,看看盤面的變化情況,人氣情況,瞭解證券公司公佈的信息,結合學習的理論知識,觀察對股價走勢有哪些因素作用,可作一些記錄,寫一些心得。在現場聽聽老股民的心得和操作策略,判斷分析他們的得失和心態如何。這個階段仍不能進行股票買賣。

第三階段是小額試驗階段。

這個階段中,可根據自己的財力情況,進行小額的買賣,買賣額度一般不超過自己總資本的 10% 為宜。一邊買賣,一邊驗證自己在前兩個階段中所積累的心得體會。同時,要透過買賣,認清自己的性格,判斷自己是哪一種氣質的投資人.逐步認識自我。小額買賣即使虧損了,也不要太在意,就當交了學費。但也不要急於補倉攤平成本,因為這個時候,你可能對股市仍是一知半解,急於求成是無濟於事的。應耐心跟著自己的股票波動進一步觀察和體會。因為自己持有股票在市場上波動,通常這種情況所得到的體會要深刻得多,一邊觀察,一邊學習和修正自己的炒股理念。如果小額買賣盈利了,也不要得意忘形,因為你的初步成功,可能並不是因為你掌握了炒股之道,而純粹是因為運氣使然。這時應同樣跟著股票的波動,進一步學習和體會,以便加深知識水平。

第四階段為加倉直至滿倉操作階段。

經過小額買賣階段後,逐步積累了經驗,可以逐步地加倉操作。但加倉的速度不宜過快,可以 10% 的速度加倉,直至到半倉操作為宜。在半倉中穩定一段時間後,待前面的資金盈利後,改為半倉滾動操作。直至自己應付自如後,再擇機進行滿倉操作。

如果不通過上述循序漸進的學習,掌握過程,一進股市就滿倉操作,很可能第二天就會把全部資金套死了。有的投資者就是這樣,一旦被套死後,性情急躁,看著別人盈利,更是耐不住性子,然後割肉,去追別人的股,結果又套牢,又割肉,一入股市就大敗而歸。本來想急於求成,結果事與願違。這些教訓都是投資者,尤其是新入市和打算入市的投資者必須認真汲取的。

5. 周行而不殆——股市的輪與轉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日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故,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股市有一種混然一體的東西,先驗於股市本身的存在。聽不見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跡象,它永遠不依靠股市外在的力量,不停地推動股市循環運行,它可以稱作是股市運行的根本。我不知道該稱它是什麼,只好勉強把它叫做“股市之道”,勉強把按股市之道規律行事稱為“炒股之道”。炒股之道是一種動向的規律,它可能向遠處變化,但在遠處後又輪轉還原。

所以說,炒股之道有四維:一維是股市本身;二維是天時;三維是地利;四維是人和。宇宙本來就有四維,而人的感性居其一。

人的感性取法於地利,地利取法於天時,天時取法於炒股之道本身,而炒股之道只按自己運行規律為法則。

哲學家刨根究底的問題是:為什麼會有這個世界?同理,要認識炒股之道的人,也要刨根究底地問:為什麼會有股市?

股市從表面上看來,是國家設立的具有融資功能和股權轉讓功能的自由市場。融資功能可以讓國家獲得好處,如吸收社會資本,為上市公司募股、配股進行融資;而股權轉讓功能是為了讓股東們在轉讓股權時獲得股權差價,從而贏利。這樣看、股市的設定好像都是人為的,國家和股民決定了股市的基本模型和發展機理。

然後,“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上決定股市基本模型的遠不是這麼簡單。而是經濟利益本身的驅動,國家利益、股東利益、上市公司利益相互作用,構成了基本的推動,它的運行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首先,從融資功能上說,國家是股市融資功能的利益最大獲得者,但當股市大幅上漲後,股民獲利豐厚,如果股民都能獲利兌現,必然會與國家爭奪資金,從而損害國家利益,這是國家不願意看到的。但有些股民喜愛把這個問題看成這樣:國家抑制股市投機,是為了股東的利益,從表面上看,這沒有錯,但沒有抓住股市運行的基本內核。同理,股市低迷後,融資功能受到了損害,同樣也就損害了國家利益,國家在低迷時救市,是為了國家利益著想,但客觀上的確救了一批股民。因此,從根本上說,股市運行的內核是利益在國家、股民、上市公司之間輪轉所起的作用。從這個高度認識股市是重要的,它可以消除投資者思想上那些浮淺、異想天開的幻想,實實在在摸清利益在股市中輪轉的基本脈絡,從而指導自己的操作。

其次,從股權轉讓功能來說,每一個股民把股權出賣,都是認為該股權存在風險,沒有風險的股權,股民是不會轉讓的,好比國債。從這個意義上說,股市的股權轉讓功能其實就是風險轉讓功能。每個人都試圖把風險轉讓給其他股東。因此,股市運行的第二個基本脈絡是風險在股市中的輪轉、機構莊家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之間的輪轉、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輪轉:少部分股東和大多數股東之間的搶轉、智慧的股東和愚笨的股東之間的輪轉、老股東和新股東之間的輪轉。這種基本脈絡決定了股市的大多數人必須套牢。因為套牢是風險轉嫁後的最後歸宿,因此,套牢是股市的基本事實,而不是外在表現形式。入市的投資者從這個高度認識股市也是很重要的,即風險是股市的基本結構,是不可避免的,買入即意味著接過別人的風險,賣出即意味著將風險轉嫁別人。從這個事實上考慮問題,就會使自己的理性變得厚重,而不至於認為自己的聰明才智,是可以避免股市風險的。

利益與風險的輪轉,決定了股市運行的基本動力。

從外在表現形式上,老子對股市的輪轉提出了“四維”,其實就是基本的輪轉動力在外部的表現形式。

一是股市本身。

利益和風險驅動會在股市本身發生輪轉,如板塊之間,一、二、三線股之間、大盤和小盤股之間、績優股和重組股之間,不同類型上市公司之間等等。很多投資人認為股市的輪炒是主力莊家刻意所為,但沒有意識到這是利益和風險驅動所至。一旦股市裡某一部分的風險較小,主力資金必向之傾斜,這不是人力所能決定的,也不是機構莊家刻意的。

二是天時。

股市的利益和風險,會在時間跨度上進行輪轉,這決定股市是波動的。時間可以完成利益和風險的交割,如新、老股民之間、國家與股東之間、機構與散戶之間,都會在時間上完成輪轉。這也是股市漲後必跌、跌後必漲的根本動向,它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決定股市必然循環往復地向前運行。

三是地利。

股市的利益和風險會在地域上進行輪轉。如從滬市轉向深市,又從深市轉向滬市,從遼寧板塊轉向新疆板塊等;在資本一體化的西方,這種地理上的輪轉,會在世界範圍內表現,如從日本轉向美國。從美國轉向西歐,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我們看到盤面上不同地域的板塊輪炒,就不能認為它只是主力刻意所為,而必有利益和風險驅動所致。

四是人和。

利益和風險會在不同類型的投資者中間輪轉。這就決定為什麼股市某段時間內某種操作類型的投資者容易獲利,而另一段時間內另一種操作類型的投資者容易獲利的原因。例如,某段時間長線捂股者易獲利,某時間追漲殺跌容易獲利,而某段時間只有清倉才能獲利。不同操作類型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段,會具有不同的接受和抗拒風險的能力,從而使股市總是在不同的人之間輪轉,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從以上分析來看,股市內核就是“變”,“變”使之“周行而不殆”。一種輪轉強大了,就會“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這是老子股經的基本思想。

關健是投資人要有“變”的精神。用取之股市的理念,還之於股市,指導自己的操作。在股市循環往復,“周行而不殆”的規律中,總結出炒股之道思想上的閃光點。並在實戰中加以運用和發揮。

6. 輕則失根——買賣不要輕率

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 是以, 聖人終日行, 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 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 躁則失君。

在股市中,慎重是根本,因為重是輕的根本;靜定是關鍵,因為靜定是急躁的決定因素。

因高明的投資者每日買賣時都不忘慎重決策,雖然他可能操作起來很華麗,但由於是慎重決策的,卻能安然處之。要想在股市中有所作為,為什麼還要輕率買賣呢?

輕率就喪失了立足股市的根本,急躁就會喪失自我本性。

輕率買賣,是很多投資者,尤其是新入市的投資者在操作時容易發生的弱點。他們一見股價上揚,就迫不及待地跟進;一見手中的股票下跌,又急不可捺地拋出。而對為什麼買這隻股票,為什麼賣那隻股票,沒有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買賣決策的作出非常輕率,結果導致買賣錯誤。

股諺雲:“選股如選妻”。這個諺語強調的就是對選擇股票進行投資買賣的重要性。要選擇一個好的妻子,成為自己生活和事業上的志同道合的伴侶,相濡以沫,陪伴自己度過漫長的一生,不是隨隨便便找一個女性就能成為妻子的。成為妻子的人,要與自己志趣相投、性情相諧,方能相伴終生。選擇股票也是一樣,要了解這家公司的經營倩況、業績情況、發展情況;要了解它的股性;要判斷是不是買入時機,有沒有受到大眾的追捧的潛質等等。就股性來說,還要考慮選擇適合自己投資方法的股票,如長線投資者就應該逢低買入那些潛質好、發展前景廣的成長性股票,若選擇不當,輕率地選擇投機性質很濃的莊股,就無法判明它的未來方向如何;與之相反,以短線投機為手法的投資者,就不能像長線投資者那樣購買穩健性的成長股票,因為這類股票短差極小,不適合短線炒作,而應該選擇那些題材股、莊股,方能與莊共舞。

有些投資者不經過這些仔細的研究和分析,就在市場上輕率地進行買賣,東一榔頭西一棒錘,東牆虧了又馬上去建西牆,就是沒有一套自己的買賣策略和規劃,如此操作,焉有不虧之理?

還是舉出投資大師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如果你不能在兩分鐘之內,向一個孩子說清自己購買一隻股票地 5 種理由,你最好就不要買。

每個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都應以這句至理名言為鑑,慎重地考慮自己買賣的理由,如果沒有能夠充分說服自己的 5 種理由,那就不要輕率地做出買賣的決定。

當買入一隻股票時,投資者應從以下 5 種角度考慮自己要買的股票是否值得現時買人:

(1)、行情是否正在啟動,或將要啟動。因為有些股票即使質地優良,如果大勢不配合,它仍然無法上漲。

(2)、自已瞭解這家公司嗎?包括它的經營情況、財務狀況、尤其是未來發展情況。它是否在經營上還能繼續成長?

(3)、這隻股票在行業中是否有代表性,是不是這一板塊的龍頭股票?如果有更有代表性的股票,寧肯舍此取彼。

(4)、這隻股票現時是否正在低位,有比較大的投資價值。當然,所謂投資價值,也是相對的,是與其成長性相比較而言的,不能單以靜態市盈率來衡量。

(5)、主力機構對這類股票是否有興趣?如盤子結構、流通市值、市場形象等。當然這方面也要綜合考慮。

與此同理,在賣出一隻股票前也要從 5 個方面考慮成熟,再做決定:

(1)、行情是否出現頭部特徵?

(2)、這家公司的經營上是否的確出現了比較大的問題,如是否是經營困難,財務狀況惡化,夕陽產業等。

(3)、這隻股票是否是一隻毫無特點、毫無代表性的股票?

(4)、這隻股票對其投資價值而言是否價格過高了?

(5)、主力機構是否厭棄這隻股票?如盤子超大,市場形象差,莊家無法控盤等。

以上幾條如果理由充足,才能果斷地買賣;而不是輕率地進行買賣。

7. 善數不用籌策——不跟毫利計較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 聖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 不受其資, 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股市中善於買賣的,不一定非要用什麼價位買賣;善於計算的,不必跟毫利計較。善於清倉的不一定非要怎麼操作也可以完成。善於建倉的,也不必非在某價位上,就可牢牢地建倉。

所以,掌握炒股之道的人善於救己,所以不會被股市拋棄;善於及時清倉和建倉,所以股票不會被套牢。這就叫買賣時的明智。

所以,這種不計較毫利的明智,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如果不明智地計較毫利,就是別人的反面借鑑。這些人自以為聰明,可以多賺一點點,其實是大糊塗。這的確是個精要深奧的道理。

股市投資者在委託買賣時,總想著買進便宜一點,哪怕一分兩分也好;賣出時高一點,哪怕一分兩分也好。這樣看起來可以使自已多贏利一點,但計較一兩個喊價單位,往往會喪失很多買進賣出的機會。

投資者總是喜歡在委託中以“進價”的方式操作,即委託買入價格低於現時最低賣出價;委託賣出價高於現時最高買入價格。這種操作方式,如是如願以償,當然是好事,但很多投資者都有這樣的經歷:為了買低一點點,而沒有成交,結果股價迅速拉昇;為賣出高一點點,沒有成交,結果股價迅速下跌。這都是因計較一點點差價,而喪失了買賣機會的原因。

投資者在操作過程中,會因為計較一點點毫利,而出現心理方面的變化。行情是瞬息萬變的,如投資者在委託買入時,委託價格比現時最低賣出低一點,但行情有可能逐級盤高,這時投資者可能會想,再等一等,股價會下來的,但越等股價越高,投資者畏高而不敢追漲,很可能喪失了一隻追進漲升股票的機會。與此相反的情況,投資者在委託賣出時,委託價格比現時最高買入高一點,但行情有可能逐步走低,這時投資者會想,等一等,股價或許會反彈的,可股價卻越走越低,投資者越不捨得賣出,結果喪失了出逃機會,也可能被套。

因此,投資者在買賣之前,首先一定要樹立買賣的理念:這隻股票我是否一定要買到!或,這個股票我是否一定要賣出。如果這種信念樹立後,投資者就不必計較一點得失,因為這一點毫利與你所判斷的趨勢相比,實在是九牛一毛。如果堅決買進,就可以敲進,即買入委託一個高於現時最低賣出的價位;如果堅決賣出,就可以委託一個低於現時最高買入的價格。這樣很快就會成交了。投資者計較一兩個喊價,通常是買賣信念不堅決造成的,如認為可買可不買,可賣可不賣,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成交後,即使股價又跌下了自己的買入成交價,或股價漲過了自己的賣出成交價,也不能後侮。因為這不是自己買入價高了一點,或賣出價低了一點造成的。你的目的已經達到,剩下只是判斷自已的決策是否符合趨勢、而不是斤斤計較一點點的得失。

股票投資要逢高賣出,逢低買入,這是眾人皆知的常識。每一個投資者都希望這樣。

但股諺也有一句“最高不賣、最低不買”,就不是人人能懂的了。這句話是股民在多年的股市實戰中總結出來的。所謂“吃利吃八分”,“把魚頭魚尾留給別人”,就體現這樣的道理。這是炒股高手的至理名言,但大多數投資者總想計較一點點差價,結果錯失良機。

炒股高手並不是真的不想買到最低價,賣到最高價,而是最低價、最高價都難以把握。炒股高手即是如此,更何況新入市的投資者。因此,買賣股票切忌計較一點毫利,而喪失了寶貴的機會。

股市裡常有這樣的現象,越是老股民越能感到股市的風險性,行情的變化無常;而越是新股民越是不怕,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新股民越是喜歡計較一點得失,而老股民常能做到適時了結,儘管失去了一點毫利,但成交迅速,獲得了安全,迴避了風險。

因此,那種自以為肯定可以多得一點毫利的投資者,將面臨更大的風險,投資者不應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在決策後,應果斷地不計小利而完成操作,才是明智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