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行子解密: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

朋友一瞬間就會成為敵人!

​​這個問題,歷史上答案都會很複雜,我個人日本最大的目的是南下!

因為日本當時在日俄戰爭和中國戰爭都取得很不順利的進展!

征服中國的時間遙遙無期!

大東亞共榮圈的妄想更加遙不可及,國內出現意見分歧!所以試圖改變策略!

行子解密: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

二戰初期,日本大部分廢鋼鐵、銅、石油等資源都來自美國。比如,日本海軍使用的大部分燃油都是美國人提供的。如果沒有美國,日本連最基本的石油需求都滿足不了,更沒能力偷襲美國。實際上,二戰時日本野心勃勃,在亞洲發動了瘋狂的侵略,美國不是不知道日本的狼子野心,但美國人依然我行我素,仍然樂此不疲的向日本提供戰略物資。

行子解密: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

1939年,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分別為“南下”“北上”兩個作戰計劃。日本起初看重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擬定了入侵蘇聯,佔領西伯利亞。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北上”吃了敗仗後,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的夢想化為泡影,就掉頭策劃“南下”,奪取更大的戰爭資源(石油)等,以便日後吞併世界儲備後繼資源。

南洋,當時有英國,荷蘭,美國的殖民地,這就給日本南下的計劃增加了困難。同時由於日美兩國奉行完全對立的東亞政策,日美在東亞必然發生利益碰撞。

那麼明明知道日本野心勃勃,為何美國還要向日本大量提供戰略物資?

美國向日本提供戰略物資主要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

第一,日本是美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美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進口額的四分之三來自美國。日本從美國進口大量的物資,這對恢復受大蕭條重創的美國經濟非常有益。出於經濟利益考慮,美國人自然不會放棄和日本的貿易,有錢怎麼能不賺。二戰中,美國通過和日本的貿易大發戰爭財,狠狠的賺了一筆。直到日本財政困難、外匯枯竭,已經沒有什麼油水可榨,美國才逐漸停止了對日本的物資供應,並開始制裁日本。

第二,珍珠港事變前,美國一直奉行“孤立主義”政策,美國不願意捲入任何軍事衝突。而日本一直把美國當成在太平洋地區最大的潛在敵人和競爭對手。美國向日本提供物資一方面是為了拉攏和安撫日本,防止日本過激向美國發起挑戰,把美國拖入戰爭,另一方面美國試圖利用提供物資的契機慫恿日本進攻蘇聯,減輕美國的壓力,並借日本之手幹掉社會主義蘇聯。

第三,美國雖然向日本提供戰略物資,但並不是對日本沒有防備。一方面美國不斷增強太平洋艦隊的實力,密切監視日本的動向,另一方面美國對日本出口物資主要限制在石油、廢鋼鐵、機械設備等方面,多屬於正常貿易範圍。此外,美國不僅向日本提供物資,也向日本的對手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物資,利用中國牽制日本,以達到戰略平衡的目的。當日本陷入戰爭泥潭的時候,美國又利用貿易制裁來要挾日本,逼迫日本恢復戰前的狀態,結果惹怒了日本。憤怒的日本人因此狗急跳牆的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

日本在1939年國內物資就供不應求,在全國範圍內就實行配給制,在佔領區如中國就實行以戰養戰的政策。資源的短缺逼迫日本要儘快佔領東南亞。而美國則是它的絆腳石。

在日本設計的“大東亞共榮圈”中就包括了東南亞,尤其是盛產石油的荷屬東印度,而要想取得這個地方就必須經過美國的菲律賓。

行子解密: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

事情的關鍵轉折點:

日本偷襲珍珠港實屬無奈之舉,在日本內部分歧也很大,美國作為中立國,一直默許日本侵略中國,畢竟西方強盜思維,利益驅使。

在1940年的時候,歐洲戰場處於戰爭中末期,來自世界的壓力,美國必須要表明態度,美國只能暫停對日本的戰略物質停止供應,日本失去了戰略物質,氣急敗壞的日本高層,失去了推動戰爭的動力,讓美國徹底失去戰鬥能力,給美國一個眼色看看,發動了偷襲珍珠港,引發了太平洋戰爭。

1940年7月,美國通過《出口控制法案》,這正好給羅斯福總統找到了一個報復日本在亞洲肆意擴張的藉口。當日軍於1940年9月開始入侵印度支 那北部時,羅斯福總統藉助該法案對日本實施廢鐵和鋼材出口禁令。不久,他又實行航空燃料和潤滑油禁運,聲稱這些物資只能出口到英國和其他西半球國家。

與此同時,日本人也在思索,並開始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日本軍方,尤其是軍隊高層,自從在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之後,對外交政策施加了很多惡劣影響。同時,軍隊高層也是支持與德國和意大利結盟的主要力量,他們主張延長在中國的戰爭,並進一步向亞洲南部進軍,從而實現其能源自給的帝國夢想。1940年夏天,公爵近衛文磨擔任日本首相。近衛內閣一方面默認軍方在亞洲進一步擴張,另一方面又致力於與美國達成和解。然而,近衛內閣授權軍方佔領法屬印度支na基地,並與德、意簽署三國盟約,這使羅斯福總統和國務卿赫爾無法在談判中做出任何讓步。

1940年冬季,英國跨大西洋能源供給線遭到德國潛水艇毀滅性的打擊,美國因此越發關注事態發展。1941年4月,德國攻佔了南斯拉夫和希臘,並在克里特島和北非重創英軍。羅斯福總統不得不下令延長美國在大西洋的中立區,並將巡航線進一步向東延伸,以防止希特勒進攻。5月,羅斯福總統宣佈進一步增強該地區潛艇追蹤和護航的力度,並調遣太平洋艦隊增援大西洋艦隊,美國因此宣佈國家處於緊急狀態,華盛頓因此將支援英國置於無可爭議的重要地位。

東京方面的政策這時也開始左右搖擺。近衛內閣派親美的野村吉三郎為駐美大使,向華盛頓提出一些新的談判要點,國務卿赫爾同意探討這些計劃,然而經過50次秘密會晤,最終仍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美國拒絕就細節展開進一步探討,他們提出談判只有在日本同意“四項原則”的條件下才能繼續進行。日本則認為這四項原則無疑是美國在談判方面所設置的障礙,談判因此陷入僵局。

石油儲備的下降迫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署了令世人震驚的《日蘇中立條約》,6月,德國開始攻打蘇聯。這些事態的發展最終促使日本軍方高層確信他們不會與蘇聯在偽滿洲國邊境地區發生正面衝突。美國開始停止從東海岸和其他一些港口向日本出口石油。日本政府則開始進行秘密會談,日本軍方高層與近衛首相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向日本天皇提議向亞洲南部繼續擴張,因為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天皇對此也表示同意,於是入侵馬來西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香港地區的計劃開始實施,同時日本還開始著手準備與美國、英國和荷蘭交戰。但是具體的期限並沒有定下來,與美國的談判仍在繼續。

7月24日,在法國維希政府勉強同意之下,日軍佔領了法屬印度支 na的關鍵要塞。26日,羅斯福總統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所有的資產,同時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可通過許可證貿易方式。英國和荷蘭政府也立即仿效美國政府的做法。歷史文件並沒有說明羅斯福總統對於做出該項決定所蘊涵的內在意義。從羅斯福總統幕僚的備忘錄來看,總統只是試圖通過石油許可證貿易作為外交手段,以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然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則已經使得日本無法像以前那樣支付石油美元。總之,這對於美國政府強硬派而言無疑是一場勝利,他們一直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迫使日本做出讓步。

在如此政治環境之下,日本因此只能動用其石油儲備。歷史學家赫伯特·菲思曾經這樣寫道:“日本沒有任何途徑獲取或者控制石油供給。石油儲備的下降在促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

美國希望通過卡住能源供給來遏制日本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因此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末90%的國內石油需求來自於進口,而其中85%來自於當時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美國。

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亞洲大陸已經進行了四年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

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顯然對美國的遠東利益構成了威脅,然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也使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左右為難,孤立主義分子認為,一方面不能向世界上受戰爭威脅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對侵略國家實行經濟制裁。而且,在英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羅斯福總統被建議不能在太平洋與日本發生軍事衝突,以免今後無法向盟國提供援助,而且這也會導致公眾注意力轉移,無暇顧及希特勒的侵略計劃。

1940年,美國對日本實施財產凍結和石油禁運使日本大為震驚。戰後出版的一些歷史記錄表明,日本當時已經陷入絕望。到1941年8月為止,日本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9月份提前召開的御前會議將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10月近衛內閣倒臺,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出任內閣首相。11月5日召開的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促使猶豫不決的日本天皇對美宣戰,除非在談判最後一分鐘取得外交解決的途徑。

美國割斷了日本的能源供給線,使得日本法西斯狗急跳牆,孤注一擲

日本在談判中佯裝做出讓步,表示同意立刻從印度支 那撤軍,然而日本一刻也沒有放棄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戰略,因此美日談判舉步維艱,然而與美國不斷延期的談判正好幫助日軍部署完兵力。11月26日,日本又在印度支 那攻佔了一些地方,國務卿赫爾對此極為憤怒,在談判中要求日軍完全從中國撤出。

而羅斯福總統與其幕僚則一直通過截取日軍無線電信號,關注日軍的一舉一動。但他們並不知道日軍將會在何時何地採取何種行動。更糟糕的是,美國始終無法破譯日本陸軍和海軍的密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