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收益率超8%有危险,超10%要做好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你怎么看理财产品的虚假宣传?

牛哥说投资


说说我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不考虑存期的差异,现在市场上绝对无风险的投资收益率在4%左右,也就是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小银行的存款利率有可能高于这个,但是不具有普遍性,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买到。

而余额宝类的货币基金,债券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在3.7-5.5之间,在这个区间内,已经不能说是无风险了,但是出现风险的概率较低,因为投资占比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债、存款、信用级别较高的债券,但是为什么收益率浮动空间这么大呢?因为除了这些低风险的投资项目,还有一部分投资的风险比这些要大,而且伴随着预期收益率越高,说明投资风险较高的部分占比要高。

而超过6%,风险就要高一个级别了,因为风险较低的投资完全达不到6%的收益,只能涉足风险较高的项目了,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现在银行贷款审核算是比较严的吧,贷款利率一般都不超过6%,还有房产做抵押,即便这样还会出现不良贷款,

都有风险,你说做6%以上的没有抵押的投资,你说风险是大还是小?

至于8%以上的投资,我曾经说过那么一句话,如果有收益率8%以上的无风险投资,也就是保证收益8%,那么全球的资本会不会都涌入这个投资,那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应该能接近8%啊,但实际上呢?所以我认为这种投资是不存在的。

投资有风险,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哪一款产品能推翻这个经济学定律,我觉得发现者可以申请诺贝尔经济学奖了。


鑫财经


“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这是中国人民银行郭树清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警示投资者所说的话。

1、

最近理财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性兑付被打破,各种各样的手段齐出来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在政策的压力下,被解开面纱的理财产品,开始展露出其真实面目:

这个世界上,向来就没有低风险,高收益的好事。

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宣传方式,保本产品等的影响,人们已经习惯于表面上看起来“无风险”高收益类的产品了。可实际上,风险向来没有消失,它只是被隐藏了起来。正如刚性兑付背后的深层次逻辑,通过资金池等方式来弥补风险一样,小风险看似可以内部消化,但是大风险来临呢?大风险来临时引发的危机将更加庞大。

2、

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向来互为一体,这是所有投资者都应该明白的道理。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被某些产品的“虚假宣传”所欺骗。

因为你知道天上掉不下来馅饼,所以,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先忽略被强调了很多遍的“预期收益”,先问,最大的风险是多少?然后你能否接受这个风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款产品明显不适合你,货币基金,银行定存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可以接受,再考虑一下自己的资金情况,购买在自己风险承担范围内的产品才是最好的选择。

3、

至于题主的题目,“虚假宣传”不敢轻易定论。因为某些产品它从来就没有说过它们无风险,它们只是强调收益,避谈风险而已。只要明白高收益背后必然隐含着高风险,就不会被它们所蒙蔽。

正如郭树清所说:收益率超8%有危险,超10%要做好准备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天启量投


上头这次能把风险提示具体到这个程度,也是煞费苦心,就是怕老百姓不明白。



我来解释一下这背后原理。


1 理财产品是怎么回事?

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所谓理财产品,无论是在网络上买P2P,还是在银行买,他们都只是一个购买通道,也就是并不是银行借了你的钱,而是有人通过银行,网络借款平台发行了借款的产品。


所以才有“打破刚性兑付”这个说法,所谓刚性兑付,指的是原来只要你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如果那个借钱的企业跑路了,破产了,那么银行会给你兜底,会帮助那个企业给你还本付息。

但现在政策明确不能这么干了,就是跑路了,你自己要承担亏损本金的风险,自己买的时候眼睛要看清楚一点。


2 为什么超过8%的利息就有危险?

再回头说借你钱的是谁?他们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地方下面的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等,他们借你钱干什么去了呢?一句话总结就是“投入到正常的经营中去了”,然后企业赚到钱了,按照当初承诺的还本付息。


但问题是你想想,如果给了你8%,这就是净利润啊,有些企业所有的净利润加起来都没有赚8%,不信你看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了,超过净利润5%就算及格了。

而8%都给你了,这个企业还要养活那么多员工,那么多股东等着分红,他们怎么办?

可见这多么不靠谱,这样的企业迟早有一天会出事。之所以暂时没有出事,是因为都是借新债还旧债,所以还能周转,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银行不借钱出去了,因为要“金融去杠杆”,他们的风险一下就暴露出来了。


所谓金融去杠杆就是因为太多的企业都借了很多的钱,而且利息那么高,很可能还不起,那么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所以先预防,比如不再借钱给那些明显看上去没有还款能力的。

而这些没有还款能力的,很多过去都是通过银行借了你钱的企业。



3 为什么超过6%就要小心?

一般情况下国债的无风险收益是4%到5%左右,那些企业去发债券的时候其实是跟国债竞争的,因为老百姓既可以买国债,也可以买别的,所以他们必须要比国债的利息更高才有吸引力。

但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的信用良好,实力强,最多也就是比国债利率高一点点,比如5%-6%就可以借到钱了,只有谁需要开出很高的利息才能借到钱?那些信用不好的,还款能力差的企业,这和我们生活中是一个道理,信用高的人容易借钱,成本也低,而很差的人必定借钱利息高。


所以那些在银行,网络上用高利息借你钱的企业,都是无可奈何才出高利息借钱的,这个时候你被高利息诱惑了,你说风险高吗?大部分时候是有借无还。

而打破刚性兑换后,这些通道只会帮你打个电话催一催,而不会帮他还本了。



总结一下哈,你买理财产品其实是借钱给了一些企业,他们通过银行或者网络借的,过去银行兜底,现在不行了,风险自己承担,超过8%的收益就危险是因为企业本身自己都赚不了这么多钱,所以根本没有钱还给你,如果企业信用好,他就会用更低的利息去借钱,而不是用8%甚至更高来借,只有很差的企业才会这样做,所以风险很大。

你要做的就是克制自己的贪婪,相信常识,才能度过这个金融的寒冬。


黑马财经圈


理财产品虚假宣传在实际生活中大家遭遇的更多的存款变理财或者存款变保险,销售人员不进行风险揭示,误导销售,不过在2018年监管部门重点整顿市场乱象以后,目前这种行为越来越少了,以后相信会更加规范。题目中说的没错收益率其实超过5%都开始有一定的风险,超过8%-10%基本也只存在在P2P平台了,可以说就是看天吃饭赌谁命好.

理财财产不再刚性兑付,在理论上没有任何一只理财产品是无风险的,只有一个特征就是收益率越高风险越大,在最早银行有保本理财产品的时候,保本理财收益率基本也就是维持在4.5%-5%左右,再高的全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产品。所以说在银行渠道购买理财产品,我们只需要看收益率就可以了,超过6%的产品,不管怎么宣传绝对不会是定期存款。还有一定就是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或者保险必须要求双录,购买以后保险还有一定期限的犹豫期,客服是要打电话回访用户的,第一看好产品说明,第二注意接听回访电话,如果遭遇了被骗买了保险或者理财了,可以通过投诉来维权。

之前因为银行管理不规范,在农村市场很多金融机构因为迫于业绩压力,不进行风险揭示把理财当作存款产品来销售,误导了很多人,在今后这类行为会原来越来,毕竟现在的整顿力度可以说是空前的大,相信以后会越来越规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