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作為新密人必須得知道“新密”名稱的由來!

“密縣”的由來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因山而名。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密縣屬河南郡,乃卓太傅治邑,蓋以山得名。”《漢書·列傳》:“長社鍾皓隱居密山。”注日:密縣山也。《名勝志》載:“古密,鄶國之地,亦稱密國,因山名也。”又曰:“古密城在山之東四十里,漢卓茂所理,蝗不入境;今密縣在山東北三十里。”《說嵩》:“香山之東接趾,曰密岵山,亦日密山。高不及二室之半,而挺矗巽維,實為左障。”

第二種說法

二日:因密國而名。《路史·疏仡紀》:“黃帝之子別姓者十二人。姑其一;密,姑分也。”又《盟會圖》:“密國,圻內國,宣(恭)王滅之。此河南密。”注:齊桓公密妃國。樂史《太平寰宇記》:“河南道密縣,古密國也,亦鄶國之地。”《前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密。”顏師古日:“故國,有大隗山,異水所出,南到臨潁人潁。”《國語,周》:“一年,王滅密。”注:周初姬姓之國。在今河南密縣東南為周恭王所滅。

第三種說法

三日:因密縣地勢而名,《爾雅》:“山如堂者密。”《說文解字》:“密,山如堂者,從山,宓聲。”《中州雜俎》:“密縣東北有如堂廟。古者縣大郡小,一縣凡有四郡,取鄉落群聚之義,後乃升郡領縣。此廟(如堂廟)當是密如堂郡故地。”

以上三種說法,第一種稱密縣所有之山為密山示為籠統,無確切所指;第二種說法沒說明“密”的真正涵義。第三種說法“山如堂者密”為淵源深厚,概括面廣,理由最確切。因為它是著眼於密地總的地形、地勢而談。首‘先,密縣南、西、北三面環山,東面地勢平坦,境內諸多河流除聖水峪之水外,均彙集於洧水向東流去,地形似堂屋,朝向東方。為此,一九九0年密縣縣誌辦和密縣地名辦經省內專家論證,以“密縣,古密國,《爾雅》:‘山如堂者密’,因以為名”。確定為密縣名稱的由來,並報縣人民政府批准,以密政辦(1990)41號文發至各鄉(鎮)和縣直各單。位:“縣地名辦公室、縣史志辦公室關於對密縣名稱由來和洧水錶述問題的報告已經縣人民政府同意,現批轉給你們,望遵照執行。”

我們若進——步的深究,為何山如堂者稱密呢?《爾雅》的說法,給我們的研究留下了廣闊的思考餘地。

—首先我們從文字的沿變,看密字的來歷。

《辭海》伏羲氏條:“一作宓羲、包羲、庖羲、伏戲,亦稱羲皇,皇羲。”《實用古漢語大詞典》宓條:通“伏”。《漢書·古今人表》:“太吳帝宓羲氏,姓。”“宓”字早在殷商即已出觀,而“密”字在西周以後才有。可見“密”由“宓”而演變而來。最早的“宓”字即讀“(伏)。西周以後則既讀拍(伏)又讀mi(秘),以上詞典均指出“宓”為姓。何人之姓,則伏羲氏之姓。語言的形成早於文字,在文字未形成前人們就稱伏羲,剛出現文字時,文字極不規範,沒有專指,一個音可有幾個字,如“伏”既可寫“宓”又寫“浮”,總之,只要是這個音就行。文字的形成早於殷商,而真正文字成為語言的延伸則殷商莫屬。文字到殷商時期其意形音已基本固定。而殷之前只有“宓”字,而沒有“密”字。隨著文字的發展,為了表示同一字的多意,根據字意的不同,稱水,則加三點旁,稱山,如“山”字旁。因“密縣”多山,故加“山”字底,表示密的特殊字形。以後此字被多個地名所借用。

由上可知密縣之“密”,是由“宓”(伏)字沿革而來,即伏羲氏之姓,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馬世之在《羲國》一文中說:“犧,本又作羲,又作戲。張輯《字詁沂胃羲,古字;戲,今字。”因而羲國之君羲伯,銅銘文中或作“戲伯”。通過對古文字的考證和對浮戲山的調查,河南大學教授、全國民俗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張振犁先生認為大部位於新密的浮戲山,就是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所著的《“浮戲”本是“伏羲山”,華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明確指出:“新密市的遠古伏羲時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區。新密市不僅有補國城遺存,而且伏羲還曾將女媧封國於汝水之陽。”又說“新密市伏羲女媧神話的採錄,的確為羲皇故里文化資源開發論證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還說“而新密之得名,自然是伏羲山了。這便是新密名稱的由來。”

三因為密是伏羲氏的重要活動之地,所以在我們這個西、南、北三面環山的地方就是伏羲氏建國立邦之地,故稱密”。這也就是“山如堂者密”的最好解釋吧。

歷史文化

新密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莪溝裴崗文化遺址和新石器時期北崗文化遺址的發掘。證實8000年前,我們祖先就在此耕織守獵,休養生息。炎帝時,新密名脯國;堯舜夏商時屬豫州;西周時,稱鄶國;春秋戰國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漢高祖始置密縣。1994年4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境內有黃帝練兵演武研創八陣兵法的軒轅黃帝宮,目前全國罕見的打虎亭漢墓等名勝古蹟。自然景觀以尖山香峪寺森林公園和北方最大的溶洞-神仙洞而聞名.

歷史人物

新密市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東漢大司徒侯霸、明代工部尚書靳於中、清代著名詩人錢九韶、當代著名地質學家谷德振、著名數學家侯振廷、著名醫學家馬德水、民間文學理論家張振犁等都因其貢獻卓著聞名於世,載入世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