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時期的人口到底有多少

三國初年的人口到底有多少?“90萬,折損98.3%!”相信不少人都在網上看到過類似的說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蒿里行》裡的最後兩句。描繪了詩人當時所到之處一片白骨累累,策馬走過千里之地卻杳無人煙,聽不到雞鳴之聲,一片荒涼悽慘、觸目驚心的場景。聯想到在連年的戰亂中百民餘一,肝腸欲斷,悲痛萬分。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時期的人口到底有多少

蒿里行

“生民百遺一”是一種什麼樣的慘烈程度?多年的戰爭帶給老百姓的災難,是我們這些身處和平環境下的人所無法想象的。該詩中提到了袁術稱帝事件,而該事件發生在公元197年。加上該詩通篇幾乎都是寫對“二袁”的不滿,是對他們的聲討,難道是寫在討伐袁術的路上,或是官渡之戰前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時期的人口到底有多少

曹操畫像

那麼,當時全國到底有多少人呢?

東漢末年最後一次人口統計數據顯示,在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全國有1068萬戶,5649萬人,戶均5.29人。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各路梟雄正是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發展壯大,擁兵自重而各懷鬼胎。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時期的人口到底有多少

197年形勢圖

如果按鼎盛時期5650萬人,最後百民餘一算的話,只有五六十萬人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數字。以前曾在網上看到有文章說,“三國總人口降到了90萬,人口折損98.3%!曹操說人口活下來的只有原來的1%!”難道就是靠曹操的這首詩得出這樣的結論?這麼點兒人還用自己再打嗎,北方少數民族還不早都把中原給佔了?

除了戰爭,還有旱災、水災、瘟疫等原因造成的人口銳減。

《後漢書·桓帝紀》記載:

“延熹九年(166年),司隸、豫州飢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

什麼意思?在河南這一片,差不多一半人都餓死了,有的人家全家都餓死了。而司隸和豫州恰恰是曹操統治的核心地帶,也是頻繁出兵路過的地方,再加上後來黃巾起義的破壞,這一地區的老百姓除了死掉就是流亡,十室九空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說,曹操詩裡寫的或許也沒有錯,因為他經過的是天災或戰亂頻繁的司隸和豫州地區。所以不能憑藉曹操的這句詩來推斷當時的全國人口。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時期的人口到底有多少

黃巾起義形勢圖

史書上留下的下一次人口統計數據則是:

263年,魏:66萬戶,443萬人;

263年,蜀:28萬戶,94萬人;

280年,吳:53萬戶,230萬人。

這樣算來,大約263年之時,魏蜀吳三國加起來不到147萬戶,人口則還不到767萬。280年,西晉滅吳後全國統計數據是246萬戶,1616萬人。17年增長1倍!那麼220年是多少,到263年43年豈不是要增長五倍,220年真的只有傳說中的90萬?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時期的人口到底有多少

三國鼎立

實際上,古代戶口統計數據都是隻包括民戶的,也就是說,民戶從157年的5648萬人,銳減到263年的767萬人,損失率超過85%。767萬還是三國穩定40多年後的數據,220年三國鼎立的時候,民戶人口只可能更少。可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之慘烈。

葛劍雄先生的《中國人口發展史》認為:

三國人口統計存在重要遺漏:世家豪族蔭附人口,屯田人口,兵家吏家,少數民族等,並估算出當時人口約為3798.6萬。

葛劍雄先生分析後保守估計:三國末期疆域人口的下限應為三千萬,而不是隻有七八百萬。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時期的人口到底有多少

三國末期實際人口估計

該書中還認為:

自曹操統一北方後,魏蜀吳三方勢力的戰爭限於局部,如魏蜀交界的祁山、秦嶺一帶及魏吳相交的江淮之間,不再有波及全國並持續多年的戰爭,魏蜀吳又紛紛在其統治境內推行屯田、興修水利、招徠流民等措施以此恢復社會經濟,人口逐漸開始恢復,至三國初年約有2224萬~2361萬人左右,僅有東漢人口峰值的40%。

對於這個說法,我還是比較認同的,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